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古茶楼情新韵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1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古茶楼情新韵,锦江投入沅水漩起的臂腕处,便辰长阳古老的茶楼。古茶楼那干瘦的杉木柱子

  锦江投入沅水漩起的臂腕处,便辰长阳古老的茶楼。
  
  古茶楼那干瘦的杉木柱子,稳稳地蹬立在崖壁上,高高地撑起瓦脊、楼廊、栏杆、檐。历史的风雨将瓦檐、楼脚布满了青苔,写尽了世道人情。茶楼的临街面,是一条麻卵石铺成的长长巷道,弯弯曲曲,背后的吊脚楼远远地伸向河面,把河风和太阳兜得满楼。倚栏远眺,身在楼上,心在河上;楼下有河,河上有楼,楼河相映,写出了湘西小镇独特的风景、独特的人情。
  
  当年,春婆苦心经营着这间茶楼,八仙桌面刻满了印痕,土茶碗老得发黄,一碗茶水只收三分钱,可春婆总是笑呵呵的。提起古铜色长嘴土壶,将壶嘴贴慰着茶碗,把情意倾得满满。
  
  一天,春婆倒在了茶坊里,女儿春姑扑倒在母亲的怀里哭诉着:
  “娘啊,娘,你省下米饭养儿女,自己只吃荞麦窝……”泪水、茶水、河水,凄凄惨惨,整个茶楼仿佛泡在辰河里了。爷们围上来,个个翻开腰间的口袋,抖落出一分两分、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全都给了春姑。
  
  春婆老去了。春姑成了茶楼的主管。不久,茶楼的招牌换上了“春姑茶楼”。这牌子已不是先前那种木板黑字,而是高级铝合金制成的白底红字,日夜发出撩人眼目的光泽。茶堂里换上了圆角茶桌、法国式靠背木椅,左边的茶几上是一色的花边瓷杯,右边是自动开关的电热水壶;前堂为水磨石地板,后堂是木纹楼板,两侧设有洞开着木门的小茶厅。最恬静的去处,是地下楼别致的小包厢,有友谊座、情人楼、商客居、贵宾房,茶客们在这里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切磋生意,交流感情。满楼辰河风,满楼春意浓,缠绵得茶客们依依恋恋,难舍难离。
  
  左侧茶厅闪出一个小伙:“春姑姐,再加两杯龙井、两杯毛尖,两块的。”右侧茶厅出来一位壮汉:“春姑娘,再加一瓶茅台、两盘卤菜。”楼下又有人呼喊了:“春大姐,再添六杯咖啡,五块的。”春姑的女儿春花接了话:“先上两杯行吗?”“不行,一齐上来,六位高升呀!”楼下的声韵悠悠扬扬,从吊楼上那阔阔的窗门扬了出去,撩得河岸船老板也心浮气动。茶堂的大厅里更是人来人往,进进出出,茶客们济济一堂,忘了楼外的阴晴寒暑、春夏秋冬。
  
  “哎---千杯万杯桌上摆,不知哪杯惹人爱,妹倒茶水杯杯满,随着歌声坐拢来……”后堂吊楼栏杆旁一位独辫姑娘,唱起了脆丽的山歌。“嗬哟,这可是春姑请来的瑶乡山妹,人俏丽,歌也俏丽哩!”茶客们凝眸竖耳,温情喜意全写在眉眼之间了。“哎---千杯万杯桌上摆,早知那杯惹人爱,妹倒茶水哥端杯,茶歌越唱越拢来……”前堂的后生茶客接了腔。这一唱和声掀起了满堂茶客心底的感情波澜,卷起了茶堂的笑声浪潮……正是市场经济的浪潮将小镇搅得沸腾的时候,一幢十层星级宾馆在小镇拔地而起。是这座高楼接来了天边的彩云,摘取了满天的星星,辰阳小镇也有了辉煌灿烂的今天。开业那天,中央头头、北京专家、省委书记来到这里也为之一振,惊叹不已。那古茶楼的春姑已坐上了宾馆经理的旋转软座,而十六岁的春花却胆敢挣断历史的脐带,接替了妈妈主持茶楼的生意了。春姑离开茶楼的那天早上,对女儿说:“春花呀,你放心大胆干吧,茶楼的兴衰连着咱的国家和民族啊!”春花点点头,心底里涌起了春潮。
  
  第二天大清早,两位拄着拐杖的寿爷来到茶楼,取下老花眼镜,抬手遮眼望着楼门上“春花茶楼”的招牌字样,便扬眉捋须地高喊了:“春花姑娘呀,今年你还只十六春吧,怎能当起老板呢?”春花赶忙迎到门口,将两位长辈护进茶堂。“请坐请坐,喝杯早茶。”春花拉起寿爷的手。两位寿爷只是摇头摆手,不敢落座。“不喝不喝,我们这衣服别脏了凳椅,也不会喝这里的茶。”“老爷爷,哪里话,你们来,我要免费供应上等茶,当年奶奶的茶楼不就是你们喝出来的吗?我还要谢你们哩!”春花的话语慰藉着寿爷们的心,她那白嫩红润的脸庞也写满了深厚的情意。两杯盖碗茶端上桌面,揭盖冒烟,唇舌品味,香气扑鼻。“哟呵,香甜香甜,哪来这等好茶啊!”两位寿爷同时发出惊叹。春花恭敬地站在桌前,品数着茶碗的内容:这是五块钱一碗的龙井伴毛尖,配有枸杞子、甘草、桂皮、姜糖、菊花等佐料。喝下去即可冒汗顺气、清嗓润肺、滋阴壮阳,老人喝了延年益寿啊,你看,这水中茶叶鲜活得如枝头再生,招惹口舌。寿爷已听得进入似神非神、似仙非仙的意境了。
  
  寿爷们老了,但春花经营的古茶楼新韵悠长,声润辰河,正是春风满楼情满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古茶楼情新韵
古茶楼那干瘦的杉木柱子,稳稳地蹬立在崖壁上,高高地撑起瓦脊、楼廊、栏杆、檐。历史的风雨将瓦檐、楼脚布满了青苔,写尽了世道人情。茶楼的临街面,是一条麻卵石铺成的长长巷道,弯弯曲曲,背后的吊脚楼远远地伸向河面,把河风和太阳兜得满楼。倚栏远眺,身在楼上,心在河上;楼下有河,河上有楼,楼河相映,写出了湘西小镇独特的风景、独特的人情。当年,春婆苦心经营着这间茶楼,八仙桌面刻满了印痕,土茶碗老得发黄,一碗茶水只收三分钱,可春婆总是笑呵呵的。提起古铜色长嘴土壶,将壶嘴贴慰着茶碗,把情意倾得满满。一天,春婆倒在了茶坊里,女儿春姑扑倒在母亲的怀里哭诉着:“娘啊,娘,你省下米饭养儿女,自己只吃荞麦窝……”泪水、茶水、河水,凄凄惨惨,整个茶楼仿佛泡在辰河里了。爷们围上来,个个翻开腰间的口袋,抖落出一分两分、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全都给了春姑。春婆老去了。春姑成了茶楼的主管。不久,茶楼的招牌换上了“春姑茶楼”。这牌...
· 茶文化―茶馆茶楼―古广州的茶楼
广州茶楼的前身是酒楼,可上溯到清代道光间区永利为最古,有绝诗说:“万瓦鳞鳞雉堞遮,小东门外一帘斜,永安桥畔行人识,二百年前旧酒家。”东堤的襟江酒楼亦古老,其联云:“襟上酒痕多,廿四桥头吹玉笛,江心云色重,万千帆影集金樽。”清代同治间,广州开业的茶座初称“居”,叫“上茶居”。好像惠爱路城隍庙口的福来居,太平路的陆羽居,第二甫的茅珍居,三甫的永安居,五甫的五柳居,十甫的陶陶居。及光绪间,“居”改称“楼”,叫做“上茶楼”。怪的是:“如”字号的茶楼涌出,自有其一段来历:光绪元年有陈惠如者,在惠爱中首创了“惠如楼”。后来,谭新义、谭晴波、赵俭生等先后集股开了众多“如”字号的茶楼,如珠玑路的多如楼,三角市的东如楼,海珠路的三如楼、惠福路的南如楼、卖麻街的福如楼、长堤五仙门的瑞如楼,河南堑口的天如楼、一德路的宝如楼,同兴街的九如楼等。既然是楼,那地下门市便用来卖糕点饼铒。楼上中间设厅堂雅座,周边设安静套...
· 茶文化―茶馆茶楼―雷峰阁茶楼的风情
雷峰”二字,承载着多少传奇故事。“雷峰阁”茶楼,便座落于西湖旧十景之一“雷峰塔”下,因此这茶楼似乎也沾染上了某种浓重的历史沉淀,显得古朴又传统。它背靠南屏山,前临西子湖,湖光山色,秀色可餐。“听南屏晚钟,观雷峰夕照,赏苏堤春晓”――西湖三大景的独特魅力曾引得无数游人竞折腰。“雷峰阁”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让品茗客在举杯转目间便可将这三大景的精髓一揽于怀。“雷峰阁”茶楼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有其独特的品位。它古朴典雅,不张扬。内外共5000M2的占地面积,却并不来得气势汹汹,正因为它建筑上的内敛和纯朴。进入“雷峰阁”的世界,放眼而去,你找不到半丝现代钢筋水泥的痕迹,甚至它四周的景物都保留着杭州六七十年代的原始风貌。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寂静如画,甚至在露天品茶时还可听到雷峰塔上传来的窃窃人声。它传统,不媚俗。“雷锋阁”的主人一直维系着茶楼的茶文化,使之与传统一脉相承。在这里,只有中式的餐点,中式的...
· 茶文化―茶馆茶楼―晚清广州的茶楼风情
随着商业的发达,晚清广州的茶楼成为联系市民社会的一条纽带,扮演着一种社会公共舞台的角色。在信息不发达的晚清社会,人们将休闲消费活动逐步从家庭扩散到社会,需要一个适合社会公众平等交流且本身有聚合人群的亲和力的媒介,茶楼恰恰是晚清社会公共话语的表达场所。英国人亨特在描述19世纪初期的广州风情时,引用了当时流行的民谚:“生在苏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它说明了广州人非常讲究饮食,广州的菜肴非常精美。同时,广州的茶楼行业,在经营规模、茶色品味和社会影响等方面,作为广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茶楼是这样兴起的广州气候闷热,饮茶可以消暑解渴,又可提神醒脑,强健身体,饮茶成为广州人的生活习惯相沿已久。在某种意义上讲,饮茶是社会休闲消费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清代之前,饮茶是上层社会的文人骚客休闲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之作为会文处友的媒介。但是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广州商业的发...
· 茶文化―茶馆茶楼―江南第一茶楼风情
枕着贯穿全镇的漕港河的水波入睡,才会真正体验到朱家角这个千年古镇的静谧、安宁与飘逸。怀旧本身就是一首任心灵远漂的诗篇,捧着一把清末的老紫砂壶,在江南第一茶楼一口一口品味朱家角的民俗风情,这远远比在灯红酒绿的喧嚣声中听歌赏舞有境界。因为,当代都市人几乎都患了一种疲劳综合征,旅游是化解这种病态的最佳良方。假如把游朱家角比喻为看怀旧电影的话,那么每天凌晨4、5点钟,是江南第一茶楼率先拉开朱家角风情的序幕:古镇上的中老年人被漕港河夜间摇橹的水波声摇醒后,悄悄起床,披上晨衣,纷纷裹着四季的风声赶往这座江南第一茶楼。新茶上市肯定喝新茶,陈茶季节喝碧螺春、龙井茶等。八仙桌、长条凳,紫砂壶或玻璃杯,位置依旧,喝茶的搭子也依旧。如哪一位老茶友届时没到,与时俱进的中老年们也会拿出手机,呼唤三缺一或七缺一,“快来呀,快来呀”。在朦朦胧胧的晨雾里,一个个朴实的身影,一双双纯朴的眼睛飘进茶楼。差不多一个小时后,面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