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太原夜生活与茶馆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3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太原夜生活与茶馆,   过去太原夜晚的生活都比较单调,可如今已经变得多姿多彩。   大多数普通太原

    过去太原夜晚的生活都比较单调,可如今已经变得多姿多彩。
    大多数普通太原市民还是选择了广场、公园作为自己的夜生活首选地。9月21日晚8点左右,虽然已经入秋,但在五一广场,还是有不少市民在此休闲纳凉。在明亮的街灯下,市民们各得其乐。记者发现,大部分是一家人一起出来休闲,也有不少情侣和外地游客步履悠闲地散步。在广场的喷泉边,英语角的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小学生、大学生、教授还有外国友人都在热烈地交谈着,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在迎泽公园北门口,虽然喷泉不再开放,但风车灯华丽奔放,地灯星星点点,假山上的瀑布急流直下,还是引得众多市民在此逗留。在绿树的掩映下,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情侣坐在街椅上,说着悄悄话。在瀑布前,人们一边听着哗哗的水声,一边看着大街上的车水马龙,相得益彰,心旷神怡。
    记者来到南宫广场时,已是晚上8点半,休闲的市民虽已不多,但仍有人在这里散步;溜旱冰的年轻人也依旧玩得兴致勃勃,在明亮的路灯下显示着他们矫健的身姿。南宫作为太原的一个主要广场之一,对市民来说一直是进行夜生活的理想场所,各种活动层出不穷。
    在汾河景区,在城西水系、龙潭公园,每到晚上,附近的居民都会携朋唤友,伴着月光,踏着微波,信步徜徉在小道上,消解着一天的工作疲劳。(山西交通广播记者 李超) 
    悠闲一把
    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茶也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但去茶馆喝茶对太原人来说还是这几年才有的事情。
    茶馆等于棋牌室
    王老板,福建闽东人,1984年来太原做茶叶生意,做大之后,1996年在太原开了一家茶馆。按他的话说,他开的茶馆在太原市算最早的一批。
    王老板说,当时的茶馆,大多选在闹市临街的位置,有的是大楼的底层商铺,有的干脆就是居民楼的第一层。按房间的结构,割成四五个包间,装一个吧台,简单装修一下,就能开业。那时的茶馆,与其说是茶馆还不如说是棋牌室,因为靠卖茶根本赚不到钱。
    太原人那时大多喝花茶,家里备的也多是花茶,可现在不同了,喝铁观音、乌龙茶的人越来越多了。当时,茶馆里还有陪聊等一些打擦边球的服务,现在,这类服务也很少见了。
    茶馆这类休闲场所的出现,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从喝被真正喝茶人嗤之以鼻的花茶,到喝铁观音、乌龙茶等名品,折射出太原人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茶艺表演渐受欢迎
    李小姐,河北保定人,3年前在太原打工,后去北京一家茶社学习茶艺,现在从事茶艺培训工作。
    李小姐说:“现在,太原的茶馆档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天上人间茶艺馆记者看到,假山、小桥、池塘、游鱼,把面积达几千平方米的茶馆装点得充满了江南气息,悠扬的民族音乐是这里的背景音乐。李小姐说,这样的茶馆在太原越来越多了,茶艺爱好者定期在这里聚会、品茶、刻印、做壶,失传多年的一些茶艺表演也被重新挖掘出来,成为他们的又一乐趣。
    李小姐介绍说,现在,来茶馆要求看茶艺表演、喝功夫茶的顾客越来越多了。喝着功夫茶,顾客还会向茶艺表演者提出许多问题:如铁观音应如何冲泡?随着季节的变化又应喝些什么茶?不但对茶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企业也把茶艺表演引进到企业中来,作为提升企业形象、文化的一种方式。
    平民茶馆何日现身
    詹老板,福州人,茶艺爱好者,一家大茶馆的股东之一。
    谈到茶馆的经营状况,詹老板显然不太满意。他说,太原市茶馆的行情是:茶叶按份卖,一份茶净重一两,低档茶每份的价格在30元~40元,中档的100多元,高档的在300元以上。包间费另算,当然,如果你喝的是中档以上的茶,许多茶馆不收包间费。如果不算房租、水电费、人员工资,那么一份茶的毛利润是茶叶价格的10倍,可除去房租等费用后,茶馆的利润并不高。而且,一家装修讲究的大型茶馆装修费用不会低于100万元。
    茶馆在叹息生意不好的同时,许多工薪族的消费者也在感叹不敢迈进茶馆的大门。一位在超市工作的推销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进一家装修讲究一些的茶馆,喝一壶茶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包间费和小吃还要另算,这样下来,进一次茶馆至少要100元左右,占我月工资的七分之一。你说我敢进不敢进。
    现在太原市的茶馆还只是一部分人的天地。省社科院一位从事社会科学家传记研究的老者说,在南方茶艺比较普及的地区,一些大学的周围布满了茶馆,学生泡一杯茶,捧一本书,一坐就是一天或一个晚上,或交流、或学习,老板从不撵人。一位工人说,我们太需要庄户味的平民茶馆了,花不多的钱,大家就可以一起聊天娱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干部与茶馆
干部是什么?国家机关说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说是领导,企业公司说是老板,菜场的小贩说是戴红袖标的。总之,凡是能管点人的,都可以称之为干部。比如,小学里的班组长,与上面说的都不沾边,可照样被称为“班干部”。一般说来,干部大小都可以称作“官”。既然是“官”,大点的有个衙门,小点的也有个办公室。办公室是干什么的?望文生义,应该是办公事的地方。也就是说,只要是官,大概都有公事。记得刚来海南的时候,对比银行和厕所还多的茶馆很不理解。曾经因为好奇,进去过一次,见到一壶茶,一间屋,既没有丝竹乱耳,又没有艺人忙乎,几个人坐着,能有什么意思?后来,又对茶馆门前车满为患的现象很纳闷。从下午到深夜,人进人出,车走车来,到底哪些人进茶馆?进茶馆后又干些什么呢?在海南呆的时间长了,才知道茶馆里面的乾坤其实是很大的。人们进茶馆,并非对茶馆里出售的那一壶价格不菲的茶情有独钟,很多人看中的是茶馆里那种暧昧的格调,那种宽松的氛...
· 茶文化―茶馆茶楼―闲话茶馆与茶文化
也许就是一夜之间,全国的各等城市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茶馆,就在许多不甘寂寞的年轻人还在为如何度过一个个无聊的夜晚而在大街上徘徊的时候,茶馆这种古老的、属于爷爷时代的大众休闲场所却已悄声无息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现代都市中。爷爷时代的老先生们大概怎么也想不到,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纸醉金迷,在这个新世纪的初期,那些让人怎么也看不懂的浮躁一代居然在清静的茶馆中找到了精神的畈依。如果老爷爷们一时兴起,真的随意踱进街角某家看似古旧的茶馆,恐怕才能真正了解此“茶馆”非彼“茶馆”,这里的装修、服务、茶具、家什,当然还有那些后边添了几个“0”的价位,都会让爷爷们喳舌。是啊,风水轮流转,却无论如何也转不回从前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追根探源,茶馆的的确确并不是一个新鲜去处。中国人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并且在长期的积累研磨中凝聚成了一种深邃的“茶文化”――随意,精致,清淡,冷静,中庸,儒雅,包容...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与茶庄
人们大都看过老舍先生写的《茶馆》,这《茶馆》将北京城当年的大茶馆描写得活灵活现。由此联想到京城其他一些茶馆、茶庄的情景及北京人的喝茶习惯。今儿个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先说这茶馆。老舍先生《茶馆》中的大茶馆是一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小茶馆。这些小茶馆散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门脸儿不大,但茶客不少。在屋里靠墙处的几张桌子旁,常常坐满了喝茶的人。桌面上一个大茶壶,四五个茶碗,还有几盘瓜子、花生什么的。喝茶的人悠闲自在地坐在那里,边喝茶,边嗑瓜子,边聊天。没一定的主题,天南海北,想到什么聊什么。在茶馆最惹眼的是那坐在茶炉上的大茶壶。这大茶壶可以说是茶馆里的“镇馆之宝”,红铜色,伙计们将它擦得锃亮。从早到晚这炉火一直很旺,大茶壶“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除茶馆外,京城里还有卖大碗茶的。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常去什刹海游泳,游完以后口渴便到旁边的茶摊去喝碗茶。这茶摊临着河边,或以芦苇席,或以白帆布为棚顶,棚下置石...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的形成与演变
由寺院茶堂到民间茶肆饮茶成为风尚最初始于唐代的寺院。那时佛教盛行,寺院专设有茶堂,是众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饮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设有“茶鼓”,以敲击召集众僧饮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禅,坐至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另设有“茶头”,专门烧水煮茶,献茶待客。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程式。平素住持请全寺上下僧众吃茶,称作“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新的执事僧确定之后,住持要设茶会。茶在禅门中由最初提神醒脑的药用功能而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又进而成为修行持戒、体悟佛理的媒介。茶与禅日益相融,最终凝铸成了流传千古、泽被中外的“茶禅一味”的禅林法语。“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达到了相通。始建于唐朝的径山寺,自宋至...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