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飘香的甜茶馆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1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飘香的甜茶馆,  原以为高原上只有酥油茶,虽然也飘着香味,但喝起来,咸中带甜的怪味道实在不敢恭

   原以为高原上只有酥油茶,虽然也飘着香味,但喝起来,咸中带甜的怪味道实在不敢恭维,而甜茶却不同了,虽也加了酥油,但再加一点奶粉,一些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料子,喝起来味道香甜可口,美妙之极。

    狮泉河有很多甜茶馆,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藏族老阿妈闲时无聊,便用日常的手艺开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茶馆,既有酥油茶,也有甜茶,还有清茶,深受阿里各民族的喜欢。

    刚到高原,认识的朋友不多,那时步兵一连是我常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最好的朋友和老乡,大多是看电视、玩扑克、拉家常,时间久了,便再也玩不出新的花样,高原的生活寂寞、几乎一成不变,该说的话都说过了,甚至连祖宗八代的历史都交待的一清二楚,便再也没有更新的话可说,于是便感觉无聊。

   黄远朝那时在一连,他说茶馆里的甜茶很好喝的,还有一些其它东西可玩,不如出去转一转,于是,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溜了出来。

     那时分区门口有一个名叫"德勒"的茶馆,我们一头钻了进去,这时茶馆已经没有了其它客人,显得很冷清。但茶馆的主人--一位已经七十多岁的藏族老阿妈十分热情,不仅给我们泡了香甜的茶,还坐下来与我们聊天,在寒冷而寂寞的高原,香甜的茶使我有种很异样的感觉,温馨而难以忘怀。这里的摆设是典型的藏式,藏式的屏风、桌椅,还有一张床、供奉着十世班禅大师和毛主席神像,洁白的哈达披在上面,老阿妈也一身藏装,把小小的茶馆收拾得一尘不染。我其实很少与当地藏族交往,这位老阿妈却使我们觉得很亲切,来到这里,有种家的感觉。

    从那以后,德勒茶馆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不管哪个朋友来了,我都要带他到那个茶馆里去坐一坐,听一听藏族音乐,聊一聊家常,真给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

    老阿妈常常是不收钱的,她说她缺的不是钱,儿女们都在拉萨,只有她孤孤单单一个人在阿里,儿女叫了很多次了,她都不想离开,她的生意不是很了,有我们过去她就很高兴了,真是故土难离啊。

    99年的冬天,我回家休假,再回来时已经是五个月之后了,第一件事,就是想去看一看那位藏族老阿妈,但令我十分惊诧的是:茶馆的牌子换成了**汽车配件,里面堆得乱七八糟,忙问店的主人那位老阿妈哪儿去了,他说被她的儿女们接到拉萨去了,后来就不知道了。

    从此,我便再也无缘见到那位可亲可敬的老阿妈。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去过其它的茶馆。

    后来认识了樊进军和赵才波他们,他们说有一个雪域茶馆很好玩,于是,我们就去了。那个茶馆在某个很有钱的单位的二楼,很大,象小学生的几间教室,里面摆了十几张桌子,一个宽阔的大屏幕,用某名牌高级音响播放着当今最流行的歌曲,还有一张台球桌,几个麻将桌等等,服务员也多了,统一着装,笑容可掬,显然是经过某种培训的。

    这里的生意很好,一些喜欢打麻将的人愉快的支着桌子,弄得噼里叭啦直响,还有一些人边喝酒边划拳,吵吵闹闹,茶也很贵,五磅的茶就要十块钱,而且立即付帐,还有可乐,一听要十块钱。

这里的甜茶显然放了很多糖,喝起来却很少有那种浓浓的清香,最终,我实在无法感受这里所谓的"代表阿里最先进的生活气息",而迅速的离开了。

    这使我想起了德勒茶馆,想念了那位老阿妈,不知她在拉萨过得称心不称心。

    短短几年之内,阿里的茶馆越来越多,不仅藏族人在开,汉族人也开起了茶馆生意,自从某些汉族人进入了这一领域,茶馆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甚至有些变了形、走了样,成了某种堵博场所,甚至还有的在门口挂了一个茶馆的牌子,平时卷帘门半掩着,干起了不正当生意。茶馆的性质变了,几乎就在一夜之间,我感觉无法忍受又无可奈何。

    茶馆的命运让我感到悲伤,如今,再也找不到好喝的甜茶了,而德勒茶馆,还有那位藏族老阿妈做出来的甜茶,香味却一直飘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光明甜茶馆
光明甜茶馆就在北京东路往大昭寺的路上,长形的房间里几排长条的木桌,屋里光线暗淡,人声鼎沸,烟雾缭绕,世相百态一一呈现,象极了四川的茶馆。斟茶的普姆、阿佳手提铜壶,身着白褂,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一屋子男人之中,少数女性也只是我这种游客。那儿的甜茶3毛一杯,现斟现结帐,虽然便宜,但味道却很美妙,回香绵长,不告诉你你绝对想不到这甜茶是奶粉兑的。光明的藏面也极有特色,牛肉做得一流,只是面条本身我接受不了,按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没煮熟。
· 茶文化―茶馆茶楼―“格尔让”与甜茶馆
“格尔让”是一种手指弹击的象克郎球的娱乐用具。爱玩的藏族人以宽宏的胸腔早已把它从印度引进过来,容为自己生活中的娱乐用品。甜茶和“格尔让”都是外来的东西,这一饮一玩,似乎无相关的玩意在得到了默契的合作。每遇婚礼、乔迁之喜、过林卡等欢聚的日子,惬意的人们总是一边喝甜茶,一边弹击“格尔让”,玩得非常开心。过去,拉萨的有些茶馆里有打“格尔让”的人,但数量不多。文革期间把所有的娱乐游戏都取谛了,拉萨的甜茶馆来客都是纯粹的喝茶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拍击,各种娱乐用品在的甜茶馆活跃起来,先后占领了市场。当然这些娱乐用品都是茶馆主人招睐茶客所使用的。七、八年前,每座茶馆里面都是用音响较好的音箱来放电影插曲和流行歌曲,让茶客享受音乐的同时多喝茶。“格尔让”以其战术多样变化,技术性高,可观性强的特点普遍落入了茶馆。鼎盛时期在大的茶馆里摆上十几台,除了玩耍人外,其它茶客围观着打得最精彩的那些对手,...
· 茶文化―茶馆茶楼―走近拉萨甜茶馆
拉萨的甜茶馆几乎随处可见,但主要以布达拉宫附近及小昭寺街上最为集中。这些甜茶馆大多不注重装修,清一色的长桌配长凳,统一的茶杯,在这里没有包厢没有雅座,大家一律平等,坐定后服务员很快就会给你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甜茶。甜茶馆里的茶客来自社会各阶层,大家聚在这里,享受着一种独特的群体生活方式,在一种和谐的共处中,永远有谈不尽的话题。人爱遛狗,走累了随便进到一家甜茶馆,要上一杯甜茶连歇带同茶客拉家常,其乐融融。小狗进进出出甜茶馆是件习以为常的事,温顺的狗绝不会伤害任何人。的甜茶主要以牛奶、红茶水、白糖搅拌而成,也许正是常年饮用这种高热量的甜茶才使得人们的身体如此之棒。随着时代的变化,甜茶馆的规模和经营方式也发生了许多改变,这些尤其体现在小昭寺街上的甜茶馆,这里的不少甜茶馆成了家庭式的营业场所,茶馆里传统的长条板凳成了软座椅,用惯了的小茶杯换成了大的陶瓷杯,茶馆里的环境也开始精心布置起来,少了不少污垢...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