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馆茶楼―干部与茶馆
干部是什么?国家机关说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说是领导,企业公司说是老板,菜场的小贩说是戴红袖标的。总之,凡是能管点人的,都可以称之为干部。比如,小学里的班组长,与上面说的都不沾边,可照样被称为“班干部”。
一般说来,干部大小都可以称作“官”。既然是“官”,大点的有个衙门,小点的也有个办公室。办公室是干什么的?望文生义,应该是办公事的地方。也就是说,只要是官,大概都有公事。
记得刚来海南的时候,对比银行和厕所还多的茶馆很不理解。曾经因为好奇,进去过一次,见到一壶茶,一间屋,既没有丝竹乱耳,又没有艺人忙乎,几个人坐着,能有什么意思?后来,又对茶馆门前车满为患的现象很纳闷。从下午到深夜,人进人出,车走车来,到底哪些人进茶馆?进茶馆后又干些什么呢?
在海南呆的时间长了,才知道茶馆里面的乾坤其实是很大的。人们进茶馆,并非对茶馆里出售的那一壶价格不菲的茶情有独钟,很多人看中的是茶馆里那种暧昧的格调,那种宽松的氛围。所以,难怪一些干部只是在办公室里打一个转,剩下的许多时间,很多事情居然都安排在茶馆里消磨了。
前些日子,本刊了一位“吃拿卡要的地税所长”。这位所长的办事习惯是给对方打个电话,提出要在哪儿喝茶。自然,奉命前来喝茶的企业老板心知肚明,进茶馆决不仅仅是为了解渴解闷。于是,他们或带新买的手机,或拿刚取的现金,或揣昂贵的礼品,走进这乱哄哄的茶馆。这样,许多在办公室不好说的话,有嘈杂的环境掩护,就可以大胆地说了;在办公室不好办的事,借幽暗的灯光遮盖,都能够放肆地办了。没有茶馆,很难想象,吃拿卡要从哪里着手。��
为什么不在办公室办事?笔者问过许多喜欢泡茶馆的常客。回答倒也挺坦率:一是办公室容易拉远两者的距离。一张黑森森的大班台,两把冷冰冰的硬木椅,时不时猛然响起的电话机,还有经常敲门进来的同事,都使得谈话难以深入。二是办公室不是谈的天地。办公室里看文件,读报纸,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打一点大而无当的官腔,这样的舞台,只能演出如此的剧目。要想在办公室里说分账,往写字台上撂红包,风险是成倍增加的。三是办公室里不平等。既然是进了办公室,分宾主坐定,求人的和被求的,泾渭分明。求人的负担有压力,被求的心里不踏实。要知道,即使是请客送礼,双方同样都需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双方成了“哥们”,为“哥们”可以两肋插刀,是“哥们”能够交心换颈,已经进入了如此境界,人们还有什么不能放心呢?��
行文至此,笔者不得画蛇添足地郑重声明,本文丝毫没有贬低茶馆的作用和地位的任何意思。如果有中意的热恋情人,有合适的生意伙伴,别的不说,仅仅是当代文豪老舍有过名著《茶馆》,就可以肯定茶馆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积极作用。笔者杞人忧天的是,茶馆虽好,但毕竟不能代替办公室。在茶馆里办公事,轻则影响正常的办公秩序,重则瓜田李下,难免使人产生腐败的怀疑。
所以,正因为茶馆迎合了许多人如此的需求和心境,理所当然大行其道。茶馆,有如一座生动的舞台,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有的借助于茶馆发了,有的依傍于茶馆栽了。但无论是发了,还是栽了,茶馆都一如既往,冷眼关注着来来往往的匆匆过客。茶馆明白,这些过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的干部。
干部与茶馆,喜耶?忧耶?福耶?祸耶?谁能说得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