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室中的昆明印象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9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室中的昆明印象,   昆明人爱喝茶,也许是生活在一个“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城市里吧

    昆明人爱喝茶,也许是生活在一个“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城市里吧。昆明人总是显得春困式的懒洋洋,来过昆明的不少外地人也总说这个城市不够快,我同意这种说法。我也去过不少城市回来一比较,总感觉昆明是一个生活节奏慢的城市,又很象是一个比较适合生活的城市。这到是符合了喝茶所讲究的一种品味,一种细细的慢慢的体验吧。昆明也是这样的慢慢悠悠。
  
  在昆明的 大街上,骑车的人也很少有你追我赶的情形,这是一个不急于要赶到哪去的城市。也许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吧,也许是这个城市给人营造了舒适人生种种材料吧,在这个城市里天空蔚蓝,滇池水草丰美,鱼虾充足,阳光绚烂,气候宜人,吃喝玩乐样样都有。

    这个城市里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去哪喝茶啊,到哪吃啊,上哪玩啊。就连说话也常带着“急什么啊,悠着点”之类的方言。昆明感觉是哪种最普通的甚至有点平庸的城市,是一个仅仅只是为了“过日子”而建成的城市。

    春天一来,昆明人要喝新鲜绿茶,夏天要吃蘑菇,中秋要尝“宝珠梨”(清朝进贡皇上的贡梨),冬日又要啃狗肉火锅。
  在昆明人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尤以喝茶最能体现出现昆明人的闲适。

    昆明人喜欢喝的茶大多是本省出产的以“绿茶”“红茶”类的居多。近年来也有不少人开始喜欢起“乌龙茶”了。

    喝茶很讲究一种环境。昆明人喝茶大多喜欢去茶室。昆明的茶室可比 喝茶本身要有特点得多。

    遍布昆明的大大小小的茶室有装修前卫的,也有装饰古典,富有民族气的。有高档雅致的,也有暄闹嘈杂的。

    喝茶人最爱去的地方应是“翠湖”和“昆都”了,在这依湖而建的一间间茶室总是昆明人最爱去的休闲地方。茶室里的人往往是以中青年人居多。喝的茶多是些绿茶,果茶之类的。茶室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热闹,有时候自己也很奇怪,无论什么时候来到茶室,仍就有这么多闲时的人来茶室里泡,看着他们悠闲自得的喝茶聊天,心里也会纳闷::这些人是干嘛的,不用工作吗?转念一想,自己不也是其中的一个闲人吗。

    一壶茶一副扑克就可以在里面闲上大半天。吹牛聊天,下棋玩麻将,有时一个人坐着一支烟一口茶慢慢的品,实在无聊就走到别的桌子旁去“扎堆”找陌生人聊天,打扑克。连谈恋爱的也不大喜欢鸟语花香的户外去配,却最爱往这茶室里泡,真难想象在乱烘烘的环境中能谈什么,怪不得昆明的离婚率名列全国前茅,或许就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心不静,思考不周的缘故吧。在自己经历过几次茶室恋爱后明白了,原来昆明紫外线强烈,美媚们是为了娇好或不好的皮肤免受紫外线的折磨才喜欢往这茶室里泡。这懒洋洋的茶室恋爱也和茶水一样越泡越没味。茶室中不时有擦皮鞋和买花的从其间穿过。花是玫瑰花五角钱一支,擦皮鞋是一元钱一双。卖花的多是些6,7 岁的小孩子,要是哪位男土身边正好带着位女伴,哪可就要被他们给纠缠上了。也无论你们是什么关系,抱住男土的脚就不撒手,买,不买也得买,你还非买不可。 看样子 这些小孩多是经过培训的吧。 
  
  昆明的春天来得很早二三月份就已经桃红柳绿,花团绵簇了。习惯了“春困”的昆明人喜好喝花茶。在滇池湖旁,大观楼下,西山之颠,翠湖之滨大大小小的露天茶室吸引昆明人前来踏青品茗,茶室周围,有的人在放风筝有的人在闲散地漫步。
  
  昆明夏天的黄昏往往很漫长。有时约几个朋友一起泡上一壶绿茶坐在柳荫下的露天茶室闲聊,也是一种人生享受。坐在藤椅上天气凉爽爽的,风吹柳摇,满世界就象开着天然的大空调,喝一口茶说几句话,有时一句话也不说,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夕阳映照在树叶上光影的移动。天边的晚霞漂满了湖面。心里想:什么也不说,静静的,算不算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喝完了茶,天也快黑了,也该吃饭了。和朋友们一道去昆明的馆子里“胡吃海噻”了一顿,酒足饭饱后,又有朋友提出来,:吃得太油腻了,咱们还去喝茶吧.。

    比起北方的凉秋,寒冬来昆明的秋天和冬天基本没什么区别了,阳光依然灿烂,风还是暖洋洋的只是到了黄昏才略微感觉点冬的凉意,每年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总又不厌其烦重复着生存的使命,飞临昆明,昆明的露天茶室依然那样火爆,人们可以一边慢悠悠喝茶一边乐融融戏鸥,喝几口茶,在往天空中扔点碎面包,引得无数的海鸥围着你的头顶盘旋,简直 就是一幅“品茶戏鸥图”。

    昆明人就是这样的年复一年的喝着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过好日子,喝好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杭州茶室
要想了解江南的茶文化风格,首先要认识古老的吴越文化。在长期的传统观念中,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其他地区则是步黄河文明的后尘而来。不仅封建时代的历史文献这样说,早期的考古学者也这样看。但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发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有人提出,中国如此之大,到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很难说哪里是源头,哪里不是源头,认为中华文明是多源头又互相渗透、交融、凝聚的结果。首先发难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苏嘉兴马家滨发现新石器遗址,开始对长江下游是龙山文化南下的传统说法提出疑问;而当1973年,浙江余姚发现河姆渡遗址后,更把这一新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或者说得到了确认。这里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产、生活器具,以及干栏式房屋建筑,有力地证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阶段的社会面貌。说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可能与同期的黄河仰韶文化同步发展。这种观点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学者的支持,认为...
· 茶文化―茶馆茶楼―长沙茶室
在长沙市的大街小巷,有一些茶室,白天花五元钱可从下午一点坐到六点钟,六点以后算晚场,收费稍高,但如果你愿意,可以一直坐到午夜收档。来消费的男男女女并不是冲着喝茶聊天来的,他(她)们主要是来这里唱歌,因为茶室里有卡拉OK。这种茶室在东北就直接叫“练歌房”,除了茶以外还供应其它食品。长沙像这种以唱歌为主的茶室,大多只供应清茶,其它食品自带。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三、五朋友来此一坐,清茶一杯便可海阔天空,或是扯开喉咙喊上几曲,自有一番乐趣。这种茶室虽然遍布大街小巷,但以天心阁下的古稻田、马王街一带较为集中,短短的几十米路段,就有一、二十家。茶室唱歌的不成矩:只要是新进来的客人,都优先一曲,以桌为单位,不论该桌人数多少,每人一曲,依次轮回。不管是谁,也不论唱得好赖,一曲终了,听众都会报以掌声以资鼓励,颇显淑女绅士风度。唱得特别好的,会有人以调侃的口吻对放VCD光碟的小妹子说:“刚才�酉�掉原声吧...
· 茶文化―茶馆茶楼―昆明茶馆文化
回忆起孩提时的昆明,茶馆很多,几乎遍及大街小巷。茶馆的规模大小、简陋豪华也有所不同,可以慢在欧不同层次的茶客。茶馆生意都很兴旺,从早晨到深夜,几乎都是满座。有些小茶馆较为简陋,到这里喝茶的人,大多是闲无事做的老年人,接着李换换环境,享享清福。坐进茶馆,一边喝茶一遍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例如五华山是常跟随外公去喝茶的金碧路昆华医院对面的一家小茶馆。就是昆明城内有名的大茶馆,有三市街的“太华春”,正义路的“华丰茶楼”,等等。门前都挂有“专售吴井水”的招牌,常引的茶客满座。吴井在昆明城东乌井路的吴井桥旁,吴井水清冽甘甜,沏茶优美,闻名遐迩。昆明民间传说,明代有吴姓夫妇在次开茶馆,就井取水,水甘茶香,生意兴隆。后一邋遢道人到此讨酒喝,妇人说茶馆无酒,欲拒之门外,而茶馆老板取酒招待道人。邋遢道人喝了一口酒,将剩下的酒倒入井中,扬长而去。店家再去取水时,却闻到酒香,全为米酒。妇人欣喜若狂,即将茶馆改成酒...
· 茶文化―茶馆茶楼―杭州茶室的“吴越茶馆文化”
第一,是讲名菜配名水,品茗临佳境,能得茶艺真趣。表面看,杭州茶室,既没有功夫茶的成套器具,也没有四川茶馆坐椅壶碗配套及“幺师”的行茶绝技.但贵在一个“真”字。杭州人喝茶,主要讲西湖龙井,真正绝品龙井井不在龙井村,而在狮峰,一般人自是难得。但稍好一点的特级、一级龙井,也大可品尝了。龙井茶属典型绿茶类,它最好地保持了茶的本色。一杯茶沏出来,清彻无比,叶芽形状美丽而不失真。味亦清谈甜美,确有如饮甘露之感。西湖龙井所以能保持这种特点。与水有很大关系。虎跑为天下名泉,其他地区水质稻逊,但较内地江河之水也美得多。到杭州,游西湖,上灵隐,虎跑水加上等龙井,那是极大享受。妙就妙在无论茶与水,都不失真味。对茶中色、香、味的体验,不需雕琢粉饰。人们常说:“欲把西湖比西子,一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茶室也如此,不论在亭台楼谢之中,或是山间幽谷之处,或繁或简,总透着自然的灵气。第二,西湖案室,多了些“仙气”、“佛气...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