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最后的茶客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0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最后的茶客,   赶早坐上三轮车,穿过薄雾轻笼着的乌镇西大街,去那远在西栅头的茶馆,看这里上

    赶早坐上三轮车,穿过薄雾轻笼着的乌镇西大街,去那远在西栅头的茶馆,看这里上演的寻常故事,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乌镇生活。
    江南是水做的,四季弥漫的水汽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变得滋润。在水乡,人们最“惬意”的两件事,一是“皮包水”,二是“水包皮”。这句俏皮话的意思是指去浴室洗澡和到茶馆喝茶,可见喝茶是渗透到水乡人骨子里的一种享受。史料称,解放前不足万人的乌镇有茶馆64家之多。最负盛名的“访卢阁”茶馆不仅出现在文学大师茅盾的笔下,而且被传说成茶圣陆羽两次造访茶馆老板卢仝而得名。

    酷暑的天气,赶早坐上三轮车,穿过薄雾轻笼着的乌镇西大街,去那远在西栅头的茶馆,看这里上演的寻常故事,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乌镇生活。

    茶馆是乌镇不散的早市,原因就在于它是附近一带老年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徐老虎是江苏省吴兴县移风村人,却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茶馆门口补了36年的鞋子。从44岁起,他每天早晨三四点钟起床,步行一二里路到乌镇西栅头茶馆,泡上一杯茶,再把修鞋机当街口一放。近年来鞋子的质量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我来喝茶的这天早上,徐老虎仅做了1元钱的补鞋生意。徐老虎还把自己扎的扫帚带到茶馆门口卖,3元钱一把。运气好时,一个上午可以卖掉10把,利润5元钱。徐老虎每天泡茶馆的开销是4.5元,包括一碗面,一杯茶,一包龙泉牌香烟,时不时还要塞给外孙几元零用钱,所以手头紧时就向茶馆老板借几十元钱用用,还还也是不难的。通常徐老虎喝茶喝到集市散尽,8点左右才收摊回家,下午打理家中的七分地。自56岁时死了妻子,惟一的女儿结婚后在乡办厂工作,乌镇茶馆成了徐老虎的经济来源和精神支柱。那天,他对我说,“西栅头马上就要拆光了,我也要‘失业’了。”西栅头的这些老茶馆规模都不大,两三间门面,二三十张茶桌,参差地排成两三行。一张正方形的板桌,配上四条狭长的长条凳,再靠一把茶壶,一只茶盅,就留住了西栅头两三百名老茶客。

    徐老虎常年喝茶的那家茶馆,老板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三年前小朱将邻居的百年老店租过来开茶馆,母亲和妻子一起帮他做这极薄利的生意:一杯红茶7角,一杯绿茶1元。我边喝茶边盘点这200平方米前后两间茶室里的人数,暗自算了笔账:平均每天约50名客人,每月营业额也就1500元左右。去掉每月200元房租、50元税金和茶叶、燃料等,小朱与父母、妻儿一家五口,吃吃做做正好搓搓手皮。

    我问前来续水的小朱,西大街改建后对游客开放,让你承包一个“修旧如旧”的茶馆,干不干?小朱摇着头说,“访卢阁茶馆一年承包费20万元,那个承包的北京人都撑不下去关门了,我哪行?”

    小朱高高的身材,红扑扑的脸膛,和茶馆里的数十个肤色黧黑、脸上有着刀刻般皱纹的老年茶客。一个茶客讲起小朱的不凡身世。紧贴茶馆隔壁的朱家厅是小朱祖上在清光绪年间(1887年)所建,是县级文物保护点。现存的正厅为三开间、九架壁,楼上楼下的厅堂均铺有方砖,楼上曾挂有象征会客之处的正厅匾额,俗称"厅上厅"。据说朱家厅是目前江浙等五省惟一留存的"厅上厅"。小朱父亲朱森良是朱家厅第三代单传后人,一岁多大的儿子朱建辉是第五代单传后人。小朱曾叫东阳木工为他家刻有《岳飞全传》故事的窗板和《三国演义》故事的雀替估过价。那木工说,朱家厅光是修复全部雕刻门窗就要200多万元。小朱说自己无力保存祖业,只能仰仗政府了。随着西大街800多户居民年内拆迁,小朱一家三代也要搬离朱家厅。望着朱家厅最后的传人为乌镇最后的茶客沏茶倒水,我不禁感慨万千:只有在乌镇这种地方,不经意间才会有举手抬目之间都与百年历史擦肩而过的感觉。然而,这样的百年茶馆就要和江南名胜乌镇失之交臂。我们不妨对乌镇百年茶馆的命运作两种设想:一是像对待文物一样将老茶馆保护起来。既然茶客多数是附近二三里地的农民,而且一半以上是邻县吴兴人,那么,西大街居民的搬迁不会对西栅头200多名茶客产生多大影响。只要仍然每杯茶7角至1元钱,只要西栅头景区不收茶客的门票费。二是老茶馆最终因西大街的搬迁而"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西大街800多户居民也就没了集市,而许多茶客就是靠西栅头做些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生意赚回早茶钱的。那么,能否让茶客们做些旅游工艺品生意呢?恐怕也不行,茶客们喝早茶之时正值游客们酣游梦乡之际。再说,让每天喝1元钱早茶的茶客,到哪去筹集资金铺底做工艺品生意呢。

    离拆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在西栅头茶馆泡了几十年的茶客们照常三四点钟进茶馆,一泡就是大半天。在这些被命运摆布了大半辈子的老茶客脸上,你找不到“惜别”的神情。他们只是淡淡地告诉你,附近永兴村已经在造茶馆了,以后农村人到那里去喝茶,街上人喝茶居委会会管的。

    似乎没有人能够阻止这样一个“悖论”发生:让西大街的老茶馆为古镇旅游开发让路。然而让路的恰恰是古镇“活”的风景。在跨入21世纪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乌镇曾先后接纳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摄影家数百人前去西栅头拍摄茶馆。

    其实,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

    但愿,本文不是乌镇百年茶馆最后的挽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茶馆
来到江南,特别爱江南的小镇,来到小镇,特别爱小镇上的茶馆。尤其是浙北乌镇的茶馆,能让人品出中国特有的原汁原味来。乌镇是茅盾的故乡。出于整体考虑,其故居及附近的旧风貌一并保存下来,几座茶馆便在其中。从故居出来往西走,仄仄颠颠的石板街尽头就有一家茶馆。木头墙壁,木头顶棚,长年的烟熏火燎使其黑如漆墨。几张桌凳错落有致地布于室内。桌子是旧式的八仙桌,被衣袖磨得油光可鉴,木质纹理像流动的水波。凳子更有趣,四条腿的、三条腿的,高的、矮的,方方正正呈威武状的,歪歪斜斜扮滑稽相的,形态不一,各具姿色。只要坐下,掌柜的便会送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来。周作人喝茶甚是讲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这里没有西湖龙井、君山龙针,茶具雅俗共赏,石雕的、紫砂的、陶瓷的、玻璃的。如何选用,全由客人的兴趣爱好了。一注清茶入杯,上下翻飞的枚枚叶片如蝶舞花间,飘荡轻扬的茶香,如烟如缕,乍散乍收...
· 茶文化―茶馆茶楼―夫子庙的茶楼与茶客
江南一带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说法,也就是早晨坐茶馆饮茶,晚间泡澡堂子洗澡的意思。老南京的茶馆之多也由此可见一斑,而其中夫子庙的茶社更为多一些,因路段不同,档次也不一样,大抵是西低东高,而且各有自己固定的常客,彼此互不干扰。过去有句俗语:奇芳阁、奎光阁,我们各吃各。也就是这个意思。义顺茶社义顺茶社坐落在东牌楼口,店主是禹仲文,创办于满清末叶,茶社有前、中、后三个堂口,以供应清茶为主。上下午茶客有别,上午前堂茶客多是瓦木工匠和一些靠手艺吃饭的人;后堂口档次要高一些,有房屋经纪人(本地称呼为房仔子)、有提玉器包贩卖的古董商,还有一部分象棋迷,堂内专辟有象棋座,供好此道者驰骋厮杀,来客不管生张熟李,坐下来就可以对奕。下午茶社就成了鸟的世界了,屋檐下、墙柱上挂满了画眉笼子,茶客全是玩鸟的,跨进茶社,画眉、黄莺、百灵等鸣声婉转,颇为热闹。中厅有时也成为说评书的场所,通常是康有华说扬州评书《三国...
·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茶馆风情
在水乡,你可常听到"皮包水"的说法。不是因为水多,而是那里的人喜欢喝茶、爱坐茶馆的缘故。大运河沿线的小镇上,茶馆遍布,茶客如蚁,每天清晨,江南水乡的风情韵致就在这袅袅的水烟中迷醉般展开。历史上,乌镇茶馆最多的时候有六十几家,地处中市的访卢阁、三益楼、常春楼、一洞天、明月楼、天韵楼等规模较大,档次也高,茶客的身份也尊贵些;而分散在东南西北四栅的小茶馆,主顾都是四乡里来镇上做买卖的农民。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前者俗称街庄,雅致些,但要说起水乡的原汁原味、质朴醇厚来,后者(俗称乡庄)更贴近些。乡庄只做上午,街庄常做下午。茶馆之所以经历千百年离乱盛世而不衰,自有它作为生活基本的一面,但在信息传播落后的年代,茶馆是信息交流和处理公众事务的重要场所。一个茶馆便是一个小镇的“新华社”,各种消息都在这里发布;大至长江洪水,小至李家小孩吵夜,近如阿大捉螃蟹反被螃蟹咬……现在村村都有广播、电视...
· 茶文化―茶馆茶楼―开家老茶馆引来老茶客
根据调查发现,传统的老茶馆在城市中几乎消失殆尽,虽然现代社会中新增了无数的娱乐休闲项目,各类厅吧名目繁多,但是对老茶馆的追忆在很多人心里却时刻都没有停止过,中国人喜欢饮茶,茶馆作为品茗消遣的绝佳场所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现在的高档茶楼大多又脱离了老茶馆的形式,搀杂了太多无谓的服务,提高了太多无须有的标准。人们怀念老茶馆,更怀念老茶馆里的市井文化,所以现在开一家露天茶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投资项目。茶馆,特别是露天茶馆的选点,以城市中为了提高绿化率而新建且被现代小区包围着的城市公园最为理想。可以通过当地政府休闲项目开发投标和主动申请取得其经营权,面积大概500平方米为佳,基本上每月以3000元左右的管理费就可以竞得。以成都市为例,目前就有许多社区广场都允许经营者的介入。这些地方原本就绿树成荫,只需围上栅栏然后添加一些古色古香的盆景和石桌石凳,配上一些老式竹椅方桌就算是完成了全部的装修。投资不会超过5...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茶客紧“追”茶宴馆
13年来,上海最早的茶宴馆四易其址,地段越搬越好,始终有一批茶客跟随而来――老茶客紧“追”茶宴馆年初一上午11时多,襄阳南路上的“秋萍茶宴馆”刚刚卷起竹帘子准备开门迎客,53岁的蔡志伟就一脚踏进,准备吃鸡年新春“头道茶”了。13年光景,这家上海滩最早的茶宴馆四迁其址,却仍然有一批老茶客倾心追随。老茶客痴心不改刚刚在红木茶桌前坐定,蔡志伟就点了一杯武夷大红袍,并向我表演起了他的潮州功夫茶道:“大红袍洗茶时间不能超过18秒,所以不能用出水较慢的紫砂壶,而应该用盖瓯(盖碗)。”灌水、洗茶、冲泡、翻盏,这位老茶客的手艺一点也不含糊。说到这家他一直“追”着的茶馆,蔡先生如数家珍:1992年先是蜗居在愚园路上一条不起眼的弄堂里面,1999年再开到吴淞路上一座大厦的二楼,2001年又迁至南汇路,与繁华的南京路一箭之遥,和新派高楼“梅龙镇广场”成了邻居。去年7月又搬到现在的地址――襄阳南路巴黎时韵大厦的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