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苏州的茶馆和书场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9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苏州的茶馆和书场,   旧时,茶馆和书场在苏州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茶馆和书场仿佛一对双胞胎,

    旧时,茶馆和书场在苏州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茶馆和书场仿佛一对双胞胎,是茶馆总带着书场。光吃茶的似乎也只有玄妙观的三万昌和品芳两家茶馆。因为三万昌和品芳是旧货业、房屋经纪人等有关行业的“茶会”,生意人的集散地,从早到晚生意好得不得了,用不着再兼开书场了。

    二三十年代,苏州城区人口只有20万左右,但这样一个宁静的城市吃茶听书却是十分地火爆热闹。当时茶馆连书场有150家左右,这仅仅是老城区还不包括近郊乡镇在内。就拿城东临顿路来说,从南到北马路不算太长,但却集中了四海楼、九如、金谷等7家书场。说来有趣,就在临顿路中段悬桥巷口,面对面开了两爿书场,照样生意兴隆,听客满座。常常可以看到书场老板将客满牌子高高挂起,这样做的意思是想让听客们知道:我这里请到了好先生。这既是一种宣传,又是一种生意经。

    当时苏州市区所有主要街道都有书场,就连小街小巷也不甘落后,有时甚至一条小巷两头都有书场。当时的苏州可以说是抬头见书场,出门见茶馆。书场一般都有150个座位,当然也有100人左右的较小书场。不过每到逢年过节生意特别红火时,书场老板会千方百计加座,简直挤得连路都不好走。每逢此等盛况,说书先生也格外卖力气,听众当然没有一个打瞌睡了!当时听书人中小康以上人家占了大半,但一般百姓也不在少数,因为听一次书只要一角多钱就够了。那时苏州的书场,一般是上午开茶馆,下午开书场。有不少书场生意好,开了日场还开夜场,而且日夜两场书的节目不会重复。全市150家茶馆书场有的还开设日夜场,算一算,每天估计有近两万人次进出书场!这对于仅有20万人口的小城来说,听书的人每天要占全市人口的10%,可见苏州人喜欢听书就像绍兴人喜欢吃黄酒一样,是那样地盛况空前!

    听客中迷书者众多,迷到何种程度?有的书迷看准了一家书场的节目,就根据天数买包票(月票)从头听到底。有的听了日场还赶夜场,和说书先生一样地赶场子了!特别是每年春节从初一到十五,街上来往的人流都是赶着时间听书的,比走亲戚还要认真,简直是万人赶书场,小城处处丝竹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 茶文化―茶馆茶楼―北京的茶馆
京剧是国粹,茶文化同样也是国粹。老北京的茶馆,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跟文人雅士的茶道稍有区别。茶道,说起来太高深了,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方能得其道。明明是喝茶,偏偏雅称为“品茶”,似乎在品尝人生的滋味。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北京的茶馆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是清净之地,常常是喧哗且热闹的。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爱交流,尤喜扎堆儿聊天(或叫侃大山)……茶馆便提供了这样一块谈天说地、呼朋唤友的社交场所。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1)旧成都的老茶馆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
· 茶文化―茶馆茶楼―临涣古茶馆和古茶文化
这是濉溪临涣镇当地群众在发生口角或打斗时常讲的一句话。评理应该去找司法部门,怎么会去茶馆呢!这得从临涣千年古文化谈起。临涣地区的文化史,要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自古以来,临涣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临涣水路运输发达,夏商时期已是居民点。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物资交易的场所。秦汉时期,形成集市,至隋唐时已成贸易中心。店铺作坊和摊贩散布在城内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面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四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众多的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茶文化便是这四千年文明所蕴育出的一朵奇葩。临涣古城位于淮北市西南约40公里处,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各名为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龙须泉。沿浍河之水『?』形排开。龙须泉位于古城脚下,流量稳定。泉水从井底部的洞中冒出,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大股流入浍河,小股流向土城脚下,两股水蜿蜒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上的二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