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四川乡镇茶馆风貌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6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四川乡镇茶馆风貌,   尽管同样都是茶馆,在四川,乡镇上的茶馆和城市中的茶馆还有所不同。解放前,越

    尽管同样都是茶馆,在四川,乡镇上的茶馆和城市中的茶馆还有所不同。解放前,越是偏僻的小镇,山高皇帝远,茶馆越具有权威性。乡镇上无官无府,袍哥大爷地头蛇就是当地土皇帝。袍哥组织的“码头”(或公口)就设在镇上热闹区的茶馆内。这些茶馆多半兼营饭馆和旅店,前店公开经营茶、洒、饭;后店暗中招纳烟、赌、娼。地头蛇们以茶馆为巢穴,摊派税款,分配壮丁,包揽拆讼,促裁纠纷……都在茶馆内进行。茶馆,实际上成了地头蛇小小王国的权力中心。
  乡民之间遇有债务或人事纷争不能解决,双方当事人各约集自己亲友到茶馆“评理”,恭请镇上龙头大爷或头面人物莅场仲裁。到场的人一人泡茶一碗,双方人各说各的理,有所谓“一张桌子四支脚,说得脱来走得胶”的乡谚。如果谁家的理说亏了,就负责给清全部茶钱,赔礼认错;如果双方各有不是之处,那就两家各付茶钱一半。至于究竟谁家理亏,那就全凭评理人一句话了。

  乡镇上茶馆,晚上多半还有川剧“玩友”坐唱川剧,习称“摆围鼓”。这是四川乡镇茶馆中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化装的生、旦、净、末、丑,环绕着打小鼓(场面指挥,亦称坐桶子)的人而坐,或高腔,或胡琴,有板有眼,引吭高歌。有的只唱,有的兼施器乐演奏。一时金鼓喧阗,丝竹悠扬。茶馆成了热闹的剧场。当时的乡镇还没有电影,演戏的时间也很少,茶馆里“摆围鼓”,便成了乡民欣川剧的难得机会,因此争相前往,门庭若市。乡镇茶馆“摆围鼓”,广泛地普及了川剧。过去不少川剧名角,都是先在茶馆唱“玩友”显露头角,后来“下海”而成为名角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四川茶馆
巴山蜀水之间,是我国古老的原始文明地区之一。早在据今约6006年以前,这里便分布着新石器文化。考古界认为,巴蜀文明既受到北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新石器时代,川东地区三峡之地与大溪文化有着直接关系;川北则属于马家窑文化范畴。这是一个既有长江文明特征,又很早受到黄河文明影响的地区。而在它的西南,云贵高原上,也是重要的古文明发源地。但到后来,黄河文明很明显地走在各地区的前列,巴蜀文明又自然地与秦岭以北的黄土文化相交融。就茶叶从原生地传播来看,首先是由云贵高原沿江流入川,然后再沿长江东出三峡。所以,四川是条由它的故乡原生之地向外行进的第一站。而正是在这里,茶与中原黄土文化相遇了。周初,武王伐纣,巴蜀两个小的邦国前来相助,便以茶作为献给周的贡品,中原知茶,其实主要是从这时开始。待到周王室结束,秦王朝统一全国时,巴蜀已与中原连为一气,成为中央统辖下的郡属,它比云贵、岭市甚至长江下游接受...
· 茶文化―茶馆茶楼―闲话四川茶馆
□老吃没有进过四川的茶馆决不算到过四川。茶、茶馆,在四川,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是考究的、高雅的、严肃的,甚至带点沉重,一如老舍笔下的《茶馆》。生活,是实在的、琐碎的、市井的、随意的、休憩相关的。在别的地方,去茶馆,叫“坐茶馆”、“欣赏茶艺”、“品茗”……在咱们四川,叫“泡茶馆”。一个“泡”字,也许已经能让你感受到整个人置身在那种嘈杂喧闹却又是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环境。也许一副对联就很能表现这样的生活方式: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碗茶去;��求衣苦,求食苦,苦中作乐打壶酒来。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个“茶”,在四川也许解释成“泡茶馆”更为贴切。茶馆不仅是品茗消遣,也是休憩聚会,聊天交友,交流信息,消磨时间,冲壳子,摆龙门阵的地方。家中有茶,也要坐到茶馆里,一份报纸一杯花茶,听听隔壁桌上的话题,晒晒太阳,掏耳朵擦皮鞋……这样消磨上半天的时间,也是常有的。外省人见了都奇怪,怎么...
· 茶文化―茶馆茶楼―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
人们常言:“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到了成都,不能不到茶馆走走。因为那里最能体现成都人的闲适生活,现代的气息与古朴的民风在那里交汇,形成了独特的都市风景线。去年,我有幸到成都一游。成都有句老话:“天上晴日少,眼前茶馆多”。当你漫步于蓉城的大街小巷时,你就可以发现此话一点不假。林立的高中低档的茶铺、茶楼、茶坊给这个现代化都市增添了几分雅致闲适的神韵。再一看那店名,“漱泉”、“闲居”“东篱”“听音阁”……,颇有隐士的闲云野鹤之趣,又有雅士的行云流水之势,让我疑心作家都到这里开了茶铺。一个叫“枕流”的茶馆更让我拍案叫绝,此名取意于《世说新语》里的一个典故。据说高士孙子荆欲归隐,对王武子说“当枕石漱流”,却误说为“当枕流漱石”。王反诘说:“流可枕,石可漱乎?”孙子荆辩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励其齿。”此茶馆本身临小溪而开,以此名,真是既风雅,又别致,让人不由感叹主人的匠心。...
· 巴蜀文化—饮茶习俗—四川乡镇茶馆风貌
尽管同样都是茶馆,在四川,乡镇上的茶馆和城市中的茶馆还有所不同。解放前,越是偏僻的小镇,山高皇帝远,茶馆越具有权威性。乡镇上无官无府,袍哥大爷地头蛇就是当地土皇帝。袍哥组织的“码头”(或公口)就设在镇上热闹区的茶馆内。这些茶馆多半兼营饭馆和旅店,前店公开经营茶、洒、饭;后店暗中招纳烟、赌、娼。地头蛇们以茶馆为巢穴,摊派税款,分配壮丁,包揽拆讼,促裁纠纷……都在茶馆内进行。茶馆,实际上成了地头蛇小小王国的权力中心。乡民之间遇有债务或人事纷争不能解决,双方当事人各约集自己亲友到茶馆“评理”,恭请镇上龙头大爷或头面人物莅场仲裁。到场的人一人泡茶一碗,双方人各说各的理,有所谓“一张桌子四支脚,说得脱来走得胶”的乡谚。如果谁家的理说亏了,就负责给清全部茶钱,赔礼认错;如果双方各有不是之处,那就两家各付茶钱一半。至于究竟谁家理亏,那就全凭评理人一句话了。乡镇上茶馆,晚上多半还有川剧“玩友”坐唱川剧,习...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