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大碗茶馆一个老北京的“绝唱”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6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大碗茶馆一个老北京的“绝唱”,东直门立交桥的西南角儿,有个田记茶馆。圆桌方凳,粗瓷壶大碗茶,兼卖自制的果脯蜜饯

东直门立交桥的西南角儿,有个田记茶馆。圆桌方凳,粗瓷壶大碗茶,兼卖自制的果脯蜜饯,还有自泡的药酒和小菜。茶份儿三块钱,单喝碗茶三角。像这样的茶馆,可以说是京城茶馆的“绝唱”了。田记茶馆的老掌柜田启隆告诉记者,这一带很快就要拆迁,几年以后的东直门脸儿将要建成地下地上三层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到那时,人们也许不会记得这个曾经让路人打尖歇脚,聊天解闷的大茶馆了。说到这儿,这位86岁老北京的脸上流露出几分怅惘的神情。

开一个让平民百姓落脚打歇的茶馆,是田启隆老爷子多年的梦想。很难想象这个看上去像简陋大棚的茶馆,凝聚着老人大半辈子的心血。“没辙,谁让我喜欢茶馆呢。”老人用平和的语气对我说。

在田记茶馆的墙上,很有意思地挂着两个营业执照。一个是玻璃框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个体经营执照。另一个是用小木板钉的,像是木匣的盖,上面贴着的纸已发黄,斑驳陆离,但字迹可现,这是老北京摆“浮摊”的月票,也就是允许在路边设茶摊的“营业执照”。

这两个新老北京的营业执照,可以说是田老爷子几十年开茶馆的写照,当然,用不了多久,它将成为老人的纪念。因为眼下的田记茶馆,只要政府的拆迁公告贴出来,将会永远地封存在田老爷子的记忆中了。

田启隆在旗,正黄旗,祖辈在北京住了250多年,可以算是地道的老北京。“正黄”属上三旗,老爷子的祖辈肯定是非常显赫的大宅门。但是到了他爷爷那辈家道中落了。他爷爷在有皇上的那会儿,就当了轿车的车夫。这种轿车是骡子拉的,能坐五六个人。干到中年,他爷爷在离东直门的城楼子往西20米左右的路南开了个大茶馆,取名田记。这个茶馆的门脸不大,两个条桌几个板凳,摆着壶茶碗茶,进城赶脚的人打歇解渴。这个茶馆后来由田启隆的父亲接手,以后又传到他这儿,一直开到北京解放。

这辈子就想开个大碗茶馆

老北京的茶馆大概其有这么几类:一类是大茶馆,门脸儿不小,备有茶份儿,高末、大方、龙井、毛尖,品级不一。就是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茶馆》里王掌柜开的那种。一类是书茶馆,备有书物,您到这儿泡壶茶,能听评书、听大鼓、看杂耍。此外还可下棋聊天。还有一类叫二荤馆,就是既可喝茶聊天,又能添几样小菜,喝二两。此外还有一类叫野茶馆,这类茶馆多设在郊外和城乡结合的城门脸儿,供进城的人歇脚喝茶。田记老茶馆大约属于大茶馆和野茶馆之间。老年间北京的茶馆不讲体面和装潢,茶座儿简陋,茶份儿很低,是平民百姓常来常往的地方。

40多年前,内城还有城墙和城门楼子,出东直门就算城外了。田老爷子对记者回忆道:“东直门外的故地和菜园子多,进城赶脚的和出城办事的,走到茶馆门前,喝碗茶解解渴,撂下几个大子儿的钱,接茬儿赶路,出殡的杠夫路过这儿,也喝碗茶,喘口气。我们家开的茶馆实际上就起为过路人解渴的作用。”

北京解放以后,田老爷子家的茶馆撤了。他先后在运输合作社蹬过三轮,送过牛奶。但是开茶馆依然是萦绕在他心里的一个梦。这个梦在“文革”中成了泡影。田老爷子怎么也没想到红卫兵会抄了他的家。田家在解放前可以说是典型的城市贫民,他的家其实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抄。但红卫兵还是拎着皮带进了他家。事后,田老爷子反省,这一“难”皆因自己的脾气硬、耿直加上北京大爷劲儿所致。抄家以后,还把老爷子轰到了农村。那年头,兴起一股“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风。既然老头没有正经工作,却有两只手,当然就不能让他在城里吃闲饭了。他带着老伴和仨女儿被发配到北京地图的最北端怀柔县喇叭沟门孙栅子落了户,在这个小山村一呆就是十多年。这位在京城住了20多代的老北京想起这一段,不禁老泪潸然。

1979年7月,田老爷子落实政策回到了北京。他的冤案被平反,政府给他的两个孩子安排了工作。问他想干点什么?他说自食其力,要干个体。其实他脑子里转悠着开茶馆的念想。“这么多年,我就想开一个能喝大碗茶的茶馆。”他对记者说:“还是在怀柔农村的时候,我来北京办事,渴得要命,想找一个喝口茶的地方,就是找不到。我当时就想,能把我们家的老茶馆恢复起来该多好呀。”全家迁回北京不久,他给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写了一封信,谈了他想开茶馆的想法。想不到,一个平民百姓的信会有回音。北新桥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找到他,想方设法圆了他的梦。1980年5月,田记茶馆在东直门内大街药王庙前开了张,说是茶馆,其实是一个三轮车支的茶摊,专卖大碗茶,2分钱一碗。没想到挺受过路的行人欢迎。一年以后,北新桥街道又帮老爷子在药王庙前支起了茶棚,再往后又建起了门脸儿,小茶馆能摆几张桌子了。

摆起八仙桌来的都是客

田老爷子没正经念过书,但他的记忆力惊人。他是在东直门内大街长起来的。奔90的人了,依然能回忆起解放前这条大街南北两侧的店家铺号,连掌柜的姓名,是哪儿的人都记得一清二楚,简直是“活地图”。像那些地道的老北京一样,老爷子很文明,他不动烟酒,也不会打牌下棋,开茶馆也讲究“文明”二字。茶馆备有酒菜,但墙上贴着“酒要少喝,不过三两。”“三不卖”:蹭酒、过量、泡酒不卖。不能在茶馆聊“下三路”(即黄色)等告示。夏天到他这儿喝茶的人光着膀子,老爷子也要劝告人家最好穿上背心。残疾人、有困难的人到这儿吃茶不要钱。老爷子身子骨倍儿硬朗,也爱张罗事。1982年被选为北新桥街道的个体劳动者协会的会长。还有幸出席了北京市个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接见。

您甭看他的茶馆条件简陋,到他这儿喝茶的有不少是有头有脸的人。著名作家邵燕祥曾是茶馆的常客。田记茶馆的招牌就是邵先生写的。有一次邵先生出门办事,路过田老爷子的茶馆,赶路走得口干舌燥,一杯香茶进肚,顿时让他神清气爽。邵先生突生感慨,为茶馆写了首诗:车尘汗马觅瓜棚,安得清风树下生;多谢一壶茶当酒,西窗不觉夕阳红。现在这首诗被田老爷子用镜框装上挂在了茶馆的墙上。田老爷子对记者说:“瑞士、德国、俄罗斯、日本大使的夫人和工作人员也在我这儿喝过茶。以茶会友,有些到我这儿喝茶的茶客成了我的朋友。一位姓朱的南京老人,来到北京办事,到我这儿喝过茶,回去以后念念不忘,经常跟我通信,大老远的还给我寄茶叶。”

当然,田记老茶馆成了一些老北京谈天说地的地方。花两块钱泡壶茶,在这儿聊半天,成了这些老人晚年的一乐儿。茶客中老北京占了一半。不过,田老爷子开了10多年茶馆,前后脚儿“送”走了一百多位上岁数的老茶客。他不无伤感地说:“常到我这儿喝茶的有位爷,从前在天桥耍中幡,外号‘开路成子’,我们老哥儿俩头天还聊得好好的,第二天就脑溢血‘没’了。跟我一茬儿的老人没几个了。”

是呀,像田老爷子这样开茶馆的人,在京城也不多了。

马上要拆迁了上哪儿再开茶馆

田老爷子的老伴张淑英也在旗。夫唱妇随,这么多年,她一直跟着老爷子操持茶馆的事儿。她克勤克俭,干净利落,是典型的老北京妇女的形象。张大妈能做一手精制的家常小菜,玫瑰枣、干酪、果子干、豆酱、麻豆腐、芥菜墩、八宝菜,让茶客们津津乐道。

两年前,北新桥街道整顿东内大街市容,田记茶馆拆了,搬到了现在的地方。门脸儿比原来小了,条件更加简陋,但喝茶的茶客仍然络绎不绝。不过,这地方马上要拆迁了。田老爷子对记者说:“我的最大心愿是想把茶馆办下去。可是拆迁之后,在城里找个地方很难,现在城里的房租太贵,我开的这种能喝大碗茶的茶馆赚不了什么钱,开了这么多年茶馆,我也没有赚到什么钱。看来,我的茶梦也要随着茶馆的拆迁而结束了。”眼下,北京的茶馆很多,不过,大都是装潢高档、茶份儿在几十元到几百元的。像田记茶馆这种花块儿八毛就能泡壶茶的地方可能不会再有了。因为这种茶馆的确是赔本赚吆喝。但是,赶脚的路人是多么希望在京城多几处这种能歇歇脚喝口大碗茶的茶馆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很无奈的事。尽管许多老北京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一天一天地消失,老式的茶馆也逐渐被时代湮灭,但我们咂摸起京味来依然对它感到留恋。田启隆老爷子还有一个绝活,那就是吆喝。他底气很足,能喊出几十样老北京贩夫走卒挑挑儿的推车的吆喝声。他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表演过吆喝。在采访快结束时,老爷子给记者吆喝了几嗓子,悠远绵长的吆喝带着浓浓的京腔京韵,在小茶馆的四周回荡。这回肠荡气的吆喝声很难在街面上听到,算得上是世纪绝唱了。他的老茶馆难道不算是“绝唱”吗?一旦把它拆了,在京城的地面上,到哪儿还能见到它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棋茶馆
“棋茶馆”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是卖茶带下棋。它里面的桌子就同别的茶馆儿不一样,是一拉溜的大长条桌,宽度为能放下一幅棋盘,两边还能各放一套盖碗儿的尺寸,凳子也是一拉溜的长条凳,非常整齐,一排一排的,柜台上预备着数十副象棋。每天都有很多的棋迷前来下棋,在这里头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臭棋篓子”,一下准输可总是不服,宁可输棋,决不输嘴!真可谓是“沙锅里煮羊头―――眼儿都蓝了这嘴还硬呐!”每天各位到点儿还准来。天天玩是天天吵,赢了棋的是手舞足蹈,就跟中了“六合彩”似的,能褒贬对方一天让他抬不起头来。而输了棋的更是嘴里不闲着,就像丢了江山似的,不依不饶能找出一万个理由来证明是由于对方把自己的车给偷走了才输的这盘棋。总之是一天到晚茶馆里总是吵吵嚷嚷乱乱哄哄。这也难怪,要是赢了棋就回家过年了,而输了棋也都不来了,我看这茶馆也就早关张了。我国老一辈的象棋大师―――谢晓然先生解放前就常在天桥的棋茶馆里下棋、教棋。...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改良茶馆
这还是三十年代的事儿,在“社稷坛”(中山公园)靠后的假山前边并排着有三家茶馆。一个叫“春明馆”,这是一个“清茶馆”的模式,里面除了卖茶以外还代卖一些精细的小点心,到这里来的客人大都是满清的遗老遗少,其穿戴无一不是长袍马褂儿,福字履、小帽头儿;喝茶聊天儿很有前清的遗韵。因此人们给起了个外号叫“爸爸茶馆”。紧挨着它的茶馆叫“长美轩”,它的里面和“春明馆”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在压桌碟儿上以黑白瓜子儿和玫瑰枣、小蜜饯为主,而且里面有一些简单书刊。到这里面来的茶客主要是一些小学教员、公司的职员等等,穿中山服和立领儿学生装的,也有穿西服打领带的,总之是穿什么的都有。每到下午四五点钟,这些人便夹着皮包,叼着烟卷,三三两两地到这儿聚齐儿来了。而且还都几乎每天必到,喝着茶,聊着天,评论着时事。当时就有人给这些人起了个“公园董事”的外号儿,同时也给这“长美轩”起了个“儿子茶馆”的外号。与“长美轩”相邻的茶馆叫“...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茶馆儿文化
老北京的茶馆儿很多,最早出名的有地安门的天汇、前门外的天全、汇丰、同和、海丰等,都是在四九城儿里有一份儿的。得硕亭《京都竹枝词》云:“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芬尘,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也就是说内城的旗人差使完后,便着便服,约上几个哥儿们茶馆闲谈。此风由来久矣。北京老式的茶馆儿,不少还带说书、唱曲艺的。清代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司瑞轩等,都是在茶馆中演唱讲说。清代有名的景泰、泰华诸园,也都是这路人格局。清末禁止在城里头开戏园子,故都叫茶园、茶馆。至于一些小茶馆有的专做打小鼓、收旧货商贩的生意,还有就是泥瓦匠的生意,叫做“口上”。还有的就是做棋、票友唱戏的生意,上这儿来了不是下棋就是清唱,这类叫“戏茶馆”。店里的伙计提着个壶一边让座,一边打着招呼:“七爷,沏壶香片吧?等会儿您再来段儿,都多少天儿了,就是爱听您这口儿。”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茶汤
在北京吃了样新东西――茶汤,不但内容新奇,连名字也是闻所未闻,这名堂无论是芳名还是内容,不是地道的老北京,恐怕还一下难以说得明白。连我这样的老茶客,也是平生第一回领教这口福的!茶汤是传统风味的北京老小吃,尽管与传统意义上的茶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那一把镶着两条金龙的大铜壶,壶嘴咕咕地蒸汽直冒,一副随时准备悬壶高冲的状态,还是酝酿了几分茶家泡饮的氛围。老实说,我就是被那个别具一格的大壶所吸引的。本来只是在北京一个叫“城乡交流中心”的商业大厦瞎逛,远远的那锃光瓦亮的大铜壶一下就招惹了我的目光,结果百步迢迢,迎上前去,细细端详,果然器宇宣昂,壶柄壶嘴都镶着闪闪有光的大金龙,在蒸汽的氤氲里,颇有腾云驾雾的王者态势。再探头一看,一个青瓷小碗,放入些许粉末,加上糖、芝麻等,先用冷水调均,然后用铜壶里的滚水一冲,便成一碗茶汤,黏黏的,稠稠的,有点类似杭州的藕粉,幽幽的清香随着腾腾热气冉冉升起。寒风呼呼...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茶酒馆
过去在北京还有一种“茶酒馆”。这种茶馆很有意思,除了卖茶以外,在柜台上还放两个酒坛子,代卖烧、黄二酒。可有一样儿,它可不卖酒菜儿!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让客人在这儿喝茶,三五知己喝着茶,聊着天儿高兴了就可以不走了。在柜上买几两酒,再上门外买点儿羊头肉、花生仁儿以及干炸丸子一类的下酒菜儿,一下能聊上大半天儿。而那些卖熏鱼儿的、卖的、卖剔骨肉的等等,也专爱在这种茶馆门口聚齐儿。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是小酒菜儿,在这儿准能卖得出去。其实“茶酒馆”完全可以自己预备一些小酒菜儿,但是它不预备。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咱老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穷不帮穷谁照应啊!”难道这不就是咱们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情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