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南京:从茶馆和酒吧说开去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1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南京:从茶馆和酒吧说开去,   南京的茶馆和酒吧大抵是平分秋色的,也许茶馆的数量还会超过酒吧。这在很大程度

    南京的茶馆和酒吧大抵是平分秋色的,也许茶馆的数量还会超过酒吧。这在很大程度上标示出了南京人平时休闲消费结构向传统方向的倾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南京实在算不上一个时尚的城市。这一点从南京拥有那么多的市民广场也看得出来,南京比较著名的广场有鼓楼广场、山西路广场、汉中门广场,而在广场上闲庭信步大概就是南京市民所习惯的幸福生活了。

    南京人习惯泡茶坊,喜欢三五好友在里面打打牌、看看杂志、吹吹牛,甚至谈生意这样的事,南京人也选择放在茶馆。南京的茶馆向来是很难和咖啡馆区分的开的,除了茶和咖啡,一般还配备有简餐。简单说,南京的茶馆类似于“名典咖啡茶语”一类的场所,但南京茶馆的价位更平民,南京的上海路,很多家茶馆都打着“所有茶饮一律十元”的牌子。相比较而言,酒吧则是新贵场所,它更多地代表着一种格调、一种小资氛围、一种优雅的生活品质。秦巴子曾经在一篇短文中说:“在茶馆里消磨就像是长衫马褂,而泡酒吧很显然有着晚礼服的风韵,其中的差别约等于从乡绅到中产阶级”,诚然如此。

    茶馆是闲适的、散漫的、怀旧的、宽容的、随心所欲的,茶馆表征着一种随遇而安、一种自足的心态,茶馆里的音乐悠扬、朦胧、轻柔袭人,叫人恍惚,茶馆里的沙发宽大舒适,叫人不愿起步;酒吧就不一样了,灯红酒绿在强劲的音乐节拍中摇晃。高脚椅上的你不时嘬上两口酒,和对面眼神暧昧的异性过个眼风,一种适可而止的欲望在你胸口升腾、升腾……

    南京比较著名的酒吧也就那么几家:时光隧道、music2000、哈雷、如意不夜城……而泡吧的也总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他(她)们为南京的夜生活涂抹了些许的亮色。然而他们的时尚表情再丰富也无法感染整个城市。南京人宁愿去茶馆咖啡屋、喝喝茶聊聊天,在晚上12点钟之前回家,因为他(她)们知道第二天,还得上班。南京的姑娘们习惯走在满是铁板鱿鱼味道的街道上,路过排着长长队伍的卤食小店(盐水鸭、桂花鸭是南京特产)、走过各个品牌的“鸭血粉丝汤”的连锁店,她们挤公交、她们讨价还价,她们就是生活着的“时尚”的南京女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金庸茶馆和古龙酒吧
茶和酒之间似乎有某种对立的关系。通常说,烟酒不分家,茶能解酒,嗜酒的人很难喜欢茶,这么一来,便把茶划到了酒的仇家里头。茶馆和酒吧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场合。茶馆里浅饮慢浇,喝出一种道气;酒吧间狂吞豪饮,喝出一种霸气。一静一动,隐透着菩提灵性和男认的刚强血性。茶馆古色古香,茶馆主人书香墨海里浸润日久,又精棋道,明佛理,可尊之为师,聆听静谈。酒吧间现代情调,主人生性豪爽,放荡不羁,嗜酒如命,还是烟中神仙,可交之为友,搭肩拢臂一起游戏人间。如此来,金庸茶馆与古龙酒吧择日开张,喜迎各路好汉,或清谈或调侃,自当别有一番情趣。一金庸茶馆:我是谁?新近读得日本诗人冈岖纯在97年推出的《灯》一诗,感触颇深,现摘录如下,并佐以清茶,谈《侠客行》中的血肉亲情。打着灯笼的,并非只有萤火虫。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从他们活着时起,都曾打着小小的灯笼。为了让我走得平稳,为了让我飞得轻松,亡灵们的灯光,彼此一闪一闪,静静...
· 茶文化―茶馆茶楼―南京茶馆:“三问”茶馆
昔日,在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有三家老字号的茶馆,名曰:问渠、问津、问柳,俗称“三问”茶馆。“三问”茶馆在大约建于明末清初,是文人墨客聚会、商家巨贾谈生意常往之地,很有点西方沙龙的味道。“问渠”店名典出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该茶馆前后有两个茶厅,前厅是各行业工人谋职和老板找雇工之地,成了经营交易所;后厅为读书人饮茶叙文、赏月吟诗的场所。“问津”茶馆,临河造屋,为木结构的两层楼,有竹篱围护,环境雅静,清爽宜人。“问津”二字最早见于《论语》:“使子路问津焉”。该茶馆兼设浴室,生意特别兴隆。“问柳”店名典出杜甫诗句:“元戎小队出郊垌,问柳寻花到新亭。”该茶馆以制作各种活鲜菜肴出名,在店堂门前河边有一棵百年柳树,柳下水中终年用竹笼贮养各种时令活鱼,食客随到随做,也可亲自拿着小网兜到河边挑选活鱼。据说该店主人终日坐在堂口,手持长筷,每道菜出堂,皆要亲口品尝,凡遇色香...
· 茶文化―茶馆茶楼―话说茶馆
茶馆在我国,由来已久。南北朝时,出现了喝茶住宿的茶寮,它可说是现今茶馆的雏型。而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书中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宋代,以卖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已很普遍。明代,茶馆有了进一步发展,讲究经营买卖,对用茶、择水、选器、沏泡、火候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与此同时,卖大碗茶业在京城日渐兴盛,并被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之一。清代,由于满族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坐茶馆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茶馆业的兴旺发达。据考,清代时的北京茶馆,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茶饭兼营的茶馆,这类茶馆的字号多冠以“天”字,著名的有“天福”、“天禄”、“天泰”、“天德”等。二是只卖茶的茶馆,但可进行“手谈”(下围棋、象棋)、“笔谈”(猜谜语),有的还有...
· 茶文化―茶馆茶楼―初到成都说茶馆
未到成都时,就听人介绍,成都的小吃多而别具风味,茶楼茶馆多且格调不俗。因而一到成都,一找小吃,二奔茶馆。但是,因同行的两位老马都是地道的穆斯林,只好割爱,眼巴巴地看着热气腾腾而又香味四溢的小吃,不能大吃一顿,口谗得很。心痒得很。好在,茶馆他们是可以去的,总算可以了却我的一个心愿了。广州人又吃早茶、晚茶的习惯,其实还是以吃为主,茶只是一个点缀,但一个虚名,因此算不上是真正的品茶,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茶馆;在内蒙、新疆,虽然茶在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大都是以劣质的砖茶为主(尽管风味十分独特),粗粗的茶梗,细细的茶末,用来除油腻,助消化确有奇效,若用来品味,未免有些说不出口;兰州人爱喝三泡台,茶叶拌上冰糖、枸杞、桂圆等,用盖碗一泡,当地人称之为“碗子”,到有点品茶的意思了。但毕竟大都是餐前饭后的小插曲,独自出来自立门户的时候少,有也大都之在旅游点,形不成气候。成都则不然,茶馆,其实成都人叫茶铺...
· 茶文化―茶馆茶楼―话说北京的茶馆
大茶馆大茶馆在清代北京走过红紫大运。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务府三旗、三山两火、仓库两面,按月整包关钱粮,按季整车拉俸米。家有余粮、人无菜色,除去虫鱼狗马、鹰鹘骆驼的玩好以外,不上茶馆去哪里消遣?于是大茶馆便发达起来。高的高三哥,矮的矮三哥,不高不矮的横三哥。蒙七哥、诈七哥、小辫赵九哥,“有人皆是哥,无我不称弟”,大家都是座中常客。北京以先的大茶馆,以后门外天汇轩最大,后毁于火,又成天汇大院,曾一度开办市场,其大可知。东安门外汇丰轩为次大。茶座以前都用盖碗。原因是:第一,品茶的人以终日清谈为主旨,无须多饮水。第二,冬日茶客有养油葫芦、蟋蟀、咂嘴、蝈蝈,以至蝴蝶、螳螂的,需要暖气嘘拂。尤其是蝴蝶,没有盖碗暖气不能起飞,所以盖碗能盛行一时。在大茶馆喝茶价廉方便,如喝到早饭之时需要回家吃饭,或有事外出的,可以将茶碗扣于桌上,吩咐堂倌一声,回来便可继续品用。因用盖碗,一包茶叶可分两次用,茶钱一天只付一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