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馆茶楼―袖珍茶馆“旧”到骨髓(1)
茶文化―茶馆茶楼―袖珍茶馆“旧”到骨髓(1), “惠风堂”算是个袖珍型茶馆,极限容纳茶客50位。超过50人,用老板的原话就
“惠风堂”算是个袖珍型茶馆,极限容纳茶客50位。超过50人,用老板的原话就是:“肯定乱套。”
不过店堂面积虽
小,“肚子”里的“道道”却不少。譬如风雅的店名“惠风堂”的出处,又譬如店里每一张桌子、每张椅子,每件屏风。所有东西看上去旧旧的,实际也都是旧的物事。所有的东西都来自老板的私藏。
满室皆旧家具,不用修饰就已够雅,何况又花了心思摆放过,整个店堂当然只能“雅到骨髓”!
店名有来头
“惠风堂”的店名,“偷师”于《兰亭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大凡偏爱《兰亭序》的人总有个通病:不挂出几幅书法作品,就如骨鲠在喉,无以表明心迹。所以,店堂里也不乏书法牌匾,不一定是名家的真迹,却也绝对不是赝品、临摹品。进门第一幅书法作品,便出自春秋时晋平公乐师师旷后代之手。
开店只为放家具
老板真正的心头爱物,是店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桌、椅,那些由旧式窗门做成的屏风,还有一些小摆设。它们中年龄最大的可以追溯至明代,年龄最小的也是民国时期的物事。一桌一椅、一个摆设,老板费尽心机四处搜罗了来,却不想让它们“养在深闺人未识”,于是,想出一招:开间茶室,让它们继续发挥“热量”,也与所有来品茶的人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袖珍茶馆“旧”到骨髓(2)
测风水的鲁班尺将视线所及略挑一二说之,这茶馆的“雅”便了然于心:门口一进来就能看到的一个像供桌一样的桌子,那是明代的翘头几;茶食边上的柜子是清末的东西,本来不是什么罕物,却因为是一整棵的银杏木雕成,所以也费了不少口舌才从浙江的一个村子里“淘”得。那边展示柜里,还有一把“鲁班尺”,打着“天下第一匠”鲁班的旗子,却并不是什么用来造房子筑路的尺子,而是专门用来测吉凶、风水的尺子。鲁班尺的具体测法,繁琐复杂,个中奥妙都已在尺子上明示了。青山绿茶50元1人挺吃品相★★★口感★★★★一方水土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一种茶。惠风堂的青山绿茶采自安徽泾县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不同于其他已经“规模化种植”的茶山,此处的茶树依然保留着它最原始的零星分布:这里一丛,那里一茬。偏偏当地的茶农又任其自由生长,唯一要伺弄的也就是作些简单的修剪,免得它们长得太高。如此“缺少商业味”的茶叶,匹配同样“赚不了钱”的惠风堂自...
· 茶文化―茶馆茶楼―袖珍茶馆“旧”到骨髓(3)
天然鲜摘薰衣草茶50元1人挺吃品相★★★★口感★★★工作有点烦,压力有点大。这个时候,来一杯放松神经的薰衣草茶。即便只是对着水中恣意徜徉的薰衣草,和慢慢舒展开的红色玫瑰,就当养养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再慢慢品上一口,可有闻到来自法国普罗旺斯迷人的芬芳?因为杯中薰衣草的种子就是从那里漂洋过海而来。茶食比拼友情提醒可惜这么好的环境,相应的茶食却偏少。一般茶食如小核桃、牛肉粒、鱿鱼丝等十几种,常见水果三四种,几乎就是全部了。饱了眼福,却不能饱口福,有点不爽。不过,所有茶食都是畅食的。此处,适宜“雅”人(含附庸风雅之士)。对于那些喜欢茶食更甚于茶室本身的“俗”人来说,建议点到为止:可以进去饱饱环境的眼福。掌门人印象以商养文,道理简单,但多数人想得到却做不到。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陈劲佟。这个惠风堂的掌门人热衷于“玩”家具收藏,还为此开了这家茶馆。开茶馆纯属玩票,因为几乎开一天赔一天的钱。不过陈劲佟本...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1)旧成都的老茶馆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