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临涣古茶馆和古茶文化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0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临涣古茶馆和古茶文化,   这是濉溪临涣镇当地群众在发生口角或打斗时常讲的一句话。评理应该去找司法部门

    这是濉溪临涣镇当地群众在发生口角或打斗时常讲的一句话。评理应该去找司法部门,怎么会去茶馆呢!这得从临涣千年古文化谈起。

  临涣地区的文化史,要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自古以来,临涣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临涣水路运输发达,夏商时期已是居民点。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物资交易的场所。秦汉时期,形成集市,至隋唐时已成贸易中心。店铺作坊和摊贩散布在城内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面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四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众多的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茶文化便是这四千年文明所蕴育出的一朵奇葩。

  临涣古城位于淮北市西南约40公里处,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各名为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龙须泉。沿浍河之水『?』形排开。龙须泉位于古城脚下,流量稳定。泉水从井底部的洞中冒出,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大股流入浍河,小股流向土城脚下,两股水蜿蜒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上的二须,故名『龙须泉』。用泉水沏茶,芬芳清冽,甘美可口。因茶叶采用六安红茶梗而得棒棒茶之美名。其茶入杯,雾气结顶、汤色红艳,既带有蜜香又蕴有苹果味。据志书所载,临涣茶馆始于明代,曾为过往商贾及游客休闲的重要场所,并盛极一时,延续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本地居民大多养成喝茶的习惯。棒棒茶何以长盛不衰,这与它的特殊功效不无关系:饭前饮之能帮助消化,闲暇饮之可舒神清心,劳累后饮之能解疲提神,常饮之延年益寿,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据讲还有解酒功效。

  走进临涣古城,沿南阁遗址向北的大街两侧,茶铺林立,茶香四溢,现有的十几家茶馆每天接待茶客达六千多人,如碰上逢集赶场,茶客更是摩肩接踵,穿梭不断。这里既有宅院中的老式茶馆,让人尽享古老的优雅与质朴,也有新式的高档茶楼,让你感觉到新时代的气息。喝茶的人从茶馆里一直延伸到大街小巷,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有说书的、下棋的、打扑克的、讲故事的、说笑话的,谈古论今、评论是非。置身其中,品茶如品酒,可品出百味人生,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啊!正如有人这样写道:茶客与茶馆以及临涣这个古镇,与临涣的历史已经凝为一体,好似捧着茶坐在这里,就可以端详着历史在身边缓缓流过。由于当地居民都到茶馆去,所以逐渐形成了有不平事就想去茶馆理论的习俗。在这里可无拘无束地陈述事件发生的经过和自己的态度,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倾听双方诉说。根据理法、人情秉公评议,最后说得双方心服口服。大多是盛怒而来,低头含笑而去。解放前,这里曾是调解民事纠纷的主要场所。解放后,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到茶馆去理论的人逐渐减少,但这种习惯依然保存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临涣茶馆
在江南提起茶馆,人们也许感到平平淡淡,因为那里的茶馆太多,尤其是《沙家浜》中的春来茶馆,更是妇孺皆知。但是,皖北地区也有个出了名的茶馆,与南方的茶馆有所不同。濉溪临涣的文化史,要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古以来,临涣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这里水路运输发达,夏商时期已是居民点。这里的居民早已养成长年到茶馆饮茶的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色彩。提起临涣茶馆,人们自然会想到古老的临涣镇。要了解临涣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不得不靠查阅有关资料和登门拜访当地的老者。据说,当时的临涣镇,在春秋时被宋国置为城邑,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攻打的第一座城池即为临涣;曹操和太平军、捻军都在这里驻扎过部队。我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农会就是在这里诞生的。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过淮海战役。临涣古城,人杰地灵,先后走出了为秦穆公立下不朽功勋的宰相蹇叔,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
· 茶文化―茶馆茶楼―古广州的茶楼
广州茶楼的前身是酒楼,可上溯到清代道光间区永利为最古,有绝诗说:“万瓦鳞鳞雉堞遮,小东门外一帘斜,永安桥畔行人识,二百年前旧酒家。”东堤的襟江酒楼亦古老,其联云:“襟上酒痕多,廿四桥头吹玉笛,江心云色重,万千帆影集金樽。”清代同治间,广州开业的茶座初称“居”,叫“上茶居”。好像惠爱路城隍庙口的福来居,太平路的陆羽居,第二甫的茅珍居,三甫的永安居,五甫的五柳居,十甫的陶陶居。及光绪间,“居”改称“楼”,叫做“上茶楼”。怪的是:“如”字号的茶楼涌出,自有其一段来历:光绪元年有陈惠如者,在惠爱中首创了“惠如楼”。后来,谭新义、谭晴波、赵俭生等先后集股开了众多“如”字号的茶楼,如珠玑路的多如楼,三角市的东如楼,海珠路的三如楼、惠福路的南如楼、卖麻街的福如楼、长堤五仙门的瑞如楼,河南堑口的天如楼、一德路的宝如楼,同兴街的九如楼等。既然是楼,那地下门市便用来卖糕点饼铒。楼上中间设厅堂雅座,周边设安静套...
· 茶文化―茶馆茶楼―古茶楼情新韵
锦江投入沅水漩起的臂腕处,便辰长阳古老的茶楼。古茶楼那干瘦的杉木柱子,稳稳地蹬立在崖壁上,高高地撑起瓦脊、楼廊、栏杆、檐。历史的风雨将瓦檐、楼脚布满了青苔,写尽了世道人情。茶楼的临街面,是一条麻卵石铺成的长长巷道,弯弯曲曲,背后的吊脚楼远远地伸向河面,把河风和太阳兜得满楼。倚栏远眺,身在楼上,心在河上;楼下有河,河上有楼,楼河相映,写出了湘西小镇独特的风景、独特的人情。当年,春婆苦心经营着这间茶楼,八仙桌面刻满了印痕,土茶碗老得发黄,一碗茶水只收三分钱,可春婆总是笑呵呵的。提起古铜色长嘴土壶,将壶嘴贴慰着茶碗,把情意倾得满满。一天,春婆倒在了茶坊里,女儿春姑扑倒在母亲的怀里哭诉着:“娘啊,娘,你省下米饭养儿女,自己只吃荞麦窝……”泪水、茶水、河水,凄凄惨惨,整个茶楼仿佛泡在辰河里了。爷们围上来,个个翻开腰间的口袋,抖落出一分两分、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全都给了春姑。春婆老去了。春姑成了茶楼的...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1)旧成都的老茶馆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