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气度恢弘的日月茶楼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3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气度恢弘的日月茶楼,   日月茶楼隐身于北土城路塔院迎春园内,面东而座,居于绿树青草之间,花香鸟语。

    日月茶楼隐身于北土城路塔院迎春园内,面东而座,居于绿树青草之间,花香鸟语。依现时流行的趋势和得天独厚的环境,茶馆整体布局也许应该是小桥流水,风花雪月,一派江南水乡气息,可日月茶楼却并非如此。
    茶楼分外中里三层,内层为包间,外层和中层通廊顺直开畅。隔着玻璃墙,坐在外层,楼外窗外园景迎面展开,恋爱中的人们于此相视而坐,看着窗外枝叶风吹、孩童戏耍,再品上一杯红亮润滑的红茶,细细咀嚼那茶的醇美,定能从中感受到幸福的滋味。进入大厅,迎面是一块巨大的根雕,深沉浑厚,原先的盘根复杂早已被简而化之,依势造出茶桌、茶凳,气度恢弘,依然不减。与根雕相对的是一把巨大的紫砂壶。据王经理介绍,这还是茶楼从陶都宜兴度身定做的。且不说茶楼内其他物品,单就这一壶一根雕,就占用了相当大的空间,在这寸土寸金的茶馆内,占用这么大的地方摆设这些既不太可能售出也不能盈利的物品,是不大符合商人从商的道理的。如果注意到在这偌大的茶楼内只设有6个包间,就不难看出主人的用意在于给品饮者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以舒畅开阔之情品茶,以包容宽待之心生活,不拘泥于细节,不沉湎于烦琐。
    为满足不同人的休闲习惯,茶楼还设有书架,摆上大量书籍;备上象棋、围棋,供喜好者对弈品饮,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客人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请茶艺小姐当场进行茶艺表演。客人到来入席而坐,点上两杯心爱的好茶。茶艺小姐随后和盘盛上,主客之间以礼相待,却没有太多冗繁的仪节,从容自然,虽清淡细微,却温情脉脉,清澈明晰。整个茶楼生意虽说不上人头攒动,红红火火,却也人来人往,茶香飘逸,四时不绝。
    离开茶馆的时候,我半开玩笑地跟王经理说:″在这里我不仅嗅到淡淡的茶香,还闻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呀!″王经理说,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一定会看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来。我们最近正在准备进行一些改革,把茶馆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提高到更高一层台阶。
    我们期待着不久能再到日月,看看它的新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中日月长
周作人曾说:“喝茶,当于瓦屋绮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显然周谈的是江南人惯用的喝茶方式。李太白诗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四川自古产茶,名品有蒙顶黄茶、峨眉毛峰等,但川人实际上最常喝的还是郁香的花茶,如锦城露芽、香珠、明前郁露等。川人素来不喜欢小巧玲珑的紫砂陶具,他们一般以青白瓷盖碗作为茶具。旧时蓉城号称“三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最近几年,成都泡茶馆的闲人大增,茶馆数早已比从前多出许多。茶铺如满天星辰,特征却几乎整齐划一。四川茶铺的茶具大都采用3件套,即茶碗、茶盖、茶船,俗称盖碗茶。而铺子里的桌椅则一例通行地采用小方木桌和竹靠椅。成都茶馆内摆着些小方桌,轻便灵活的竹椅一般用四川斑竹和“硬头黄”制作,坐垫部分用篾条编成,柔韧舒适富有弹性。竹椅上有美观大方的扶手靠背。茶馆一般说来不大,斟茶的茶倌手上提把铜壶满堂穿花,等茶客一进馆...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 茶文化―茶馆茶楼―同里的茶楼
我们是往南园茶社而去。一条悠长而逼仄的弄堂,刚好一个人直面而走,我们踩在街石上,街石发出“咚唐,咚唐”的声响来,如歌的叩击,使这一个清早绘声绘色地美妙起来。南园茶楼位于同里镇最南面,在15条河港纵横分割“川”形地形的环境中,它很别致地座落在十字河岔口上。老虎灶对着南园茶社的正门,重新砌过了,因之少了些旧气,也没有和着茶叶清香的水蒸汽冒出来,烧开水再也用不到老虎灶了,老虎灶只是一种标志和摆设。就象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的轿子,我们也再也不用它代步了。但我想要是可能,最好还是用老虎灶烧水,在这样的小镇这样的茶楼,我更希望自然与风土人情所构筑而成的气息更纯粹一些,这样纯粹的气息更弥漫一些……现在,我们就坐在南园茶社的楼上,四方八仙桌,一杯新龙井,细细地喝,缓缓而品。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馆”。开办福安茶馆的是同里镇上一家小户人家,本来男耕女织,日子也是小康。有一天家门口路过一个算命先生,妻子说,...
· 茶文化―茶馆茶楼―滇西茶楼
滇西产茶,一座座山上的绿色或多或少与茶有关。在滇西重山峻岭里,茶既是一要经济作物,也是财政收入的支柱。茶在民间,补贴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开支,滋润着老百姓的生活,缺少了茶生活就欠着什么,而茶楼则是茶走向消费的一个高雅的场所。滇西的茶楼大多在县城的主要街道,他们一般不是很高层的建筑。三层的居多,因为小城也没有层高的限制,因此,三层的茶楼居然也显得格外耀眼了。开春,当万山披绿,茶叶竞发的时候,我在“滇红”之乡的凤庆县城,被文友约到一座叫“叶青青”的茶楼,感受到滇西茶楼没有污染的茶香,以及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叶青青”,据说是一位省书协的名人题写,从名字上看就有些诗意了,字很狂劲,不是龙飞,而是凤舞。看上去十分飘逸,使人想到这座小城后面的一支叫“凤”的山。一层算是大厅吧,与一般的宾馆差不多,只是在左右两边的墙上悬挂着的画有些特别,一边是茶圣陆羽的画像,画家笔下的陆先生手拿茶杯的样子,实在让人感动。另一...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珠茶楼
说起广州市的老字号茶楼,开业最早、时间最长的要数成珠楼。这家历史悠久的茶楼位于广州市河南(现海珠区)漱珠桥畔。成珠楼在解放前参加了茶楼业的同业公会,曾有一块刻着“成珠楼”的樟木牌匾,存放于该会在桨栏路的会址处。牌匾落款署清朝乾隆年代,从匾上所列年份可以推算,1945年是成珠楼开业200周年。那么,至1985年毁于火灾时,成珠楼的历史足有240年了。成珠楼本始于成珠馆,是一间不起眼的简易平房(成为两层木楼茶楼乃是咸丰年间的事)。创业伊始,成珠馆属当时广州五大家族(潘、卢、伍、叶、周)之一的伍紫垣所有,为伍氏邸宅内待客的地方。伍氏衰落,馆子转让吴氏,易名为“成珠饼家”,后又兼营茶楼、外卖,之后又数易其主。光绪年间,馆归梁福和堂所有,尚属族产,主持人是梁殿华。成珠楼的发展,便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成珠楼地理条件优越。清代的广州河南区有三大集市,即福仁市、漱珠市和歧兴市。成珠楼所在地漱珠市处于各市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