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古广州的茶楼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6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古广州的茶楼,   广州茶楼的前身是酒楼,可上溯到清代道光间区永利为最古,有绝诗说:“万瓦鳞鳞
    广州茶楼的前身是酒楼,可上溯到清代道光间区永利为最古,有绝诗说:“万瓦鳞鳞雉堞遮,小东门外一帘斜,永安桥畔行人识,二百年前旧酒家。”东堤的襟江酒楼亦古老,其联云:“襟上酒痕多,廿四桥头吹玉笛,江心云色重,万千帆影集金樽。”  
  
  清代同治间,广州开业的茶座初称“居”,叫“上茶居”。好像惠爱路城隍庙口的福来居,太平路的陆羽居,第二甫的茅珍居,三甫的永安居,五甫的五柳居,十甫的陶陶居。及光绪间,“居”改称“楼”,叫做“上茶楼”。怪的是:“如”字号的茶楼涌出,自有其一段来历:光绪元年有陈惠如者,在惠爱中首创了“惠如楼”。后来,谭新义、谭晴波、赵俭生等先后集股开了众多“如”字号的茶楼,如珠玑路的多如楼,三角市的东如楼,海珠路的三如楼、惠福路的南如楼、卖麻街的福如楼、长堤五仙门的瑞如楼,河南堑口的天如楼、一德路的宝如楼,同兴街的九如楼等。  
  
  既然是楼,那地下门市便用来卖糕点饼铒。楼上中间设厅堂雅座,周边设安静套间,茶价也较高,故谚语云:“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蹲)。”  
  
  陶陶居的“居”为何沿用至今而不改称“楼”?乃因其高雅也。粤剧艺人多住在西关,白驹荣、薛觉先常来陶陶居品茗,文化名流亦来此雅集,鲁迅、许广平、巴金就是陶陶居的座上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广州茶楼
广州人茶风盛行,饮茶又有吃点心和聊天的意思。广州的茶馆分为茶楼、茶居和茶室。茶楼规模大,茶居和茶室规模小、数量多。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茶楼遍布全城,每位茶价仅二厘,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广州人经常在清晨泡杯茶,品尝两件点心。广州人爱上茶楼吃早茶,又叫“一盅两件”,就是一盅茶,外加两件点心。广州的茶楼备有各种香茶和点心。香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和花茶;点心有叉烧包、虹饺、烧卖、酥饼、鸡粥、皮蛋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云吞等。广东人爱到茶楼谈生意,不进茶楼,简直谈不了生意。茶楼在清晨6点钟开始营业,上午10点歇业。午宴又开始了。下午2点后,下午茶开始。午茶和早茶差不多,茶客大多是老广州人。饮早茶的大多是老头儿,饮午茶的大多是老太婆。午茶到下午5点歇业,接下来是热闹的晚餐。晚餐结束后,中青年纷纷来饮晚茶,开始了夜生活。晚茶的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劳累一天的中青年来说,饮至深夜的晚...
· 茶文化―茶馆茶楼―晚清广州的茶楼风情
随着商业的发达,晚清广州的茶楼成为联系市民社会的一条纽带,扮演着一种社会公共舞台的角色。在信息不发达的晚清社会,人们将休闲消费活动逐步从家庭扩散到社会,需要一个适合社会公众平等交流且本身有聚合人群的亲和力的媒介,茶楼恰恰是晚清社会公共话语的表达场所。英国人亨特在描述19世纪初期的广州风情时,引用了当时流行的民谚:“生在苏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它说明了广州人非常讲究饮食,广州的菜肴非常精美。同时,广州的茶楼行业,在经营规模、茶色品味和社会影响等方面,作为广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茶楼是这样兴起的广州气候闷热,饮茶可以消暑解渴,又可提神醒脑,强健身体,饮茶成为广州人的生活习惯相沿已久。在某种意义上讲,饮茶是社会休闲消费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清代之前,饮茶是上层社会的文人骚客休闲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之作为会文处友的媒介。但是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广州商业的发...
· 茶文化―茶馆茶楼―古茶楼情新韵
锦江投入沅水漩起的臂腕处,便辰长阳古老的茶楼。古茶楼那干瘦的杉木柱子,稳稳地蹬立在崖壁上,高高地撑起瓦脊、楼廊、栏杆、檐。历史的风雨将瓦檐、楼脚布满了青苔,写尽了世道人情。茶楼的临街面,是一条麻卵石铺成的长长巷道,弯弯曲曲,背后的吊脚楼远远地伸向河面,把河风和太阳兜得满楼。倚栏远眺,身在楼上,心在河上;楼下有河,河上有楼,楼河相映,写出了湘西小镇独特的风景、独特的人情。当年,春婆苦心经营着这间茶楼,八仙桌面刻满了印痕,土茶碗老得发黄,一碗茶水只收三分钱,可春婆总是笑呵呵的。提起古铜色长嘴土壶,将壶嘴贴慰着茶碗,把情意倾得满满。一天,春婆倒在了茶坊里,女儿春姑扑倒在母亲的怀里哭诉着:“娘啊,娘,你省下米饭养儿女,自己只吃荞麦窝……”泪水、茶水、河水,凄凄惨惨,整个茶楼仿佛泡在辰河里了。爷们围上来,个个翻开腰间的口袋,抖落出一分两分、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全都给了春姑。春婆老去了。春姑成了茶楼的...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 茶文化―茶馆茶楼―同里的茶楼
我们是往南园茶社而去。一条悠长而逼仄的弄堂,刚好一个人直面而走,我们踩在街石上,街石发出“咚唐,咚唐”的声响来,如歌的叩击,使这一个清早绘声绘色地美妙起来。南园茶楼位于同里镇最南面,在15条河港纵横分割“川”形地形的环境中,它很别致地座落在十字河岔口上。老虎灶对着南园茶社的正门,重新砌过了,因之少了些旧气,也没有和着茶叶清香的水蒸汽冒出来,烧开水再也用不到老虎灶了,老虎灶只是一种标志和摆设。就象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的轿子,我们也再也不用它代步了。但我想要是可能,最好还是用老虎灶烧水,在这样的小镇这样的茶楼,我更希望自然与风土人情所构筑而成的气息更纯粹一些,这样纯粹的气息更弥漫一些……现在,我们就坐在南园茶社的楼上,四方八仙桌,一杯新龙井,细细地喝,缓缓而品。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馆”。开办福安茶馆的是同里镇上一家小户人家,本来男耕女织,日子也是小康。有一天家门口路过一个算命先生,妻子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