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京城又现书茶馆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6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京城又现书茶馆,   在北京消失了近20年的书茶馆又回来了。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派评书唯一传

    在北京消失了近20年的书茶馆又回来了。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派评书唯一传人连丽如创办的京城第一家个人书馆“月明楼”上周在什刹海银锭桥畔的鸦儿胡同开张,除周一休息外,连丽如每晚7:45至9:15准时在那儿表演评书。这事近日引起新老评书听众的热切关注。昨晚,记者按址寻去,美美地当了一回听客。

    “楼”里塞满人

    虽然地处时尚热闹、酒吧林立的什刹海,鸦儿胡同里却安安静静的,暗暗的树影、灰灰的墙透着老北京的纯朴和本色。走进胡同不远,便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上有“月明楼”3字,长长的红灯笼在阳春四月暖暖的夜风里晃呀晃。门前搁着大牌子,写明当晚说的书是连家看家戏――《东汉演义》,每位听众入场费10元。

    “月明楼”是座“三位一体”的楼:酒楼、茶楼和以评书为主的曲艺楼。连丽如的书馆设在一楼大门边上,面积不大,布置得简单清雅。坐下喝茶要另付钱,最便宜的1元,贵的也不过十几元。时间刚到7:30,书馆里已经坐了八九成听众,有大爷大妈,可更多的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7:45开场后,还陆续有人进场。最后,可容纳三四十人的书馆足足塞了五十多人。

    表演“揪”耳朵

    年过六旬的连丽如,腰板挺直,眼神透亮,话语铿锵,一下子就“揪”住了听众的耳朵。昨晚说的是岑彭、马武对花刀,马武大闹武科场的一节故事,连丽如深得其父评书大师连阔如真传,借鉴京剧中唱、念、做、打的手法把人物表演得栩栩如生,文生、武将姿态各异,传神的形象如在眼前。加上适当的方言以及马跑、马嘶等精彩口技,绘声绘色,跌宕起伏,令听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待听得一句“下回分解”,方才恍悟一个半小时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好几位听众离座时恋恋不舍地跟连丽如打招呼:“您好好休息,明天再见。”

    一心开书馆

    据介绍,去年连丽如在朝阳区文化馆开设书场,但因非典而停止。去年10月,经过艰难的选址和融资,连丽如终于和几位朋友租下这小楼,忙了半年时间将其改造成如今的“月明楼”。连丽如表示,评书必须走进街头巷尾的百姓生活才有价值。在她父亲那个年代,北京有100多个书茶馆。她17岁登台,但自从18年前天桥书茶社没了以后,就再也没在真正的茶馆说过书了。现场说书和广播电视里的就是不一样,满堂精气神儿。培养年轻听众不容易,但是她有信心“你一个一个来,我一个一个地把你说住”。她说,从北京没了书馆的那天起她就想开书馆,至今已经有18年了。

    北京西城区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什刹海是北京21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老北京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一块区域。该地区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充分体现老北京风味、传播民族文化的场所出现,希望“月明楼”起到龙头示范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1)旧成都的老茶馆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文轩茶楼
文轩茶楼位于高尚社区,学府一条街环境优雅,气派,泊车方便。本茶房内设美容、浴足、保健、棋牌、包间、中餐各类集休闲于一体。本茶房茶水一律享受折扣优惠。本茶楼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给您带来一个健康的休闲好去处。文轩茶楼在红瓦寺一带的茶楼中挺有名气,特色有三:舒适的喝茶环境,很有特色的茶品;正宗的中式、泰式按摩和浴足;下围棋的好地方。位于二楼的文轩一上楼就给你个惊讶,长达两米的一个大鱼缸,漂亮的金鱼在里面欢快的游来游去,侯客小厅就在鱼缸前面,等侯朋友之时坐在长长的软软的藤椅上,看看金鱼的游泳姿态,评论一下这条的眼睛真够鼓,那条的肚子长的够胖,头上的肉球真大…倒也不觉得烦闷无聊!文轩茶楼在红瓦寺一带的茶楼中挺有名气,特色有三:舒适的喝茶环境,很有特色的茶品;正宗的中式、泰式按摩和浴足;下围棋的好地方。位于二楼的文轩一上楼就给你个惊讶,长达两米的一个大鱼缸,漂亮的金鱼在里面欢快的游来游去,侯客小厅就在...
· 茶文化―茶馆茶楼―苏州的茶馆和书场
旧时,茶馆和书场在苏州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茶馆和书场仿佛一对双胞胎,是茶馆总带着书场。光吃茶的似乎也只有玄妙观的三万昌和品芳两家茶馆。因为三万昌和品芳是旧货业、房屋经纪人等有关行业的“茶会”,生意人的集散地,从早到晚生意好得不得了,用不着再兼开书场了。二三十年代,苏州城区人口只有20万左右,但这样一个宁静的城市吃茶听书却是十分地火爆热闹。当时茶馆连书场有150家左右,这仅仅是老城区还不包括近郊乡镇在内。就拿城东临顿路来说,从南到北马路不算太长,但却集中了四海楼、九如、金谷等7家书场。说来有趣,就在临顿路中段悬桥巷口,面对面开了两爿书场,照样生意兴隆,听客满座。常常可以看到书场老板将客满牌子高高挂起,这样做的意思是想让听客们知道:我这里请到了好先生。这既是一种宣传,又是一种生意经。当时苏州市区所有主要街道都有书场,就连小街小巷也不甘落后,有时甚至一条小巷两头都有书场。当时的苏州可以说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