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茶馆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0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茶馆,   来到江南,特别爱江南的小镇,来到小镇,特别爱小镇上的茶馆。尤其是浙北乌镇的

    来到江南,特别爱江南的小镇,来到小镇,特别爱小镇上的茶馆。尤其是浙北乌镇的茶馆,能让人品出中国特有的原汁原味来。
  乌镇是茅盾的故乡。出于整体考虑,其故居及附近的旧风貌一并保存下来,几座茶馆便在其中。
  从故居出来往西走,仄仄颠颠的石板街尽头就有一家茶馆。木头墙壁,木头顶棚,长年的烟熏火燎使其黑如漆墨。几张桌凳错落有致地布于室内。桌子是旧式的八仙桌,被衣袖磨得油光可鉴,木质纹理像流动的水波。凳子更有趣,四条腿的、三条腿的,高的、矮的,方方正正呈威武状的,歪歪斜斜扮滑稽相的,形态不一,各具姿色。
  只要坐下,掌柜的便会送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来。周作人喝茶甚是讲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这里没有西湖龙井、君山龙针,茶具雅俗共赏,石雕的、紫砂的、陶瓷的、玻璃的。如何选用,全由客人的兴趣爱好了。
一注清茶入杯,上下翻飞的枚枚叶片如蝶舞花间,飘荡轻扬的茶香,如烟如缕,乍散乍收,很像农家小院里升起的袅袅炊烟。闲来无事的老汉围坐一桌,扯扯家常,聊聊收成,谈谈小镇的变迁。每个人都是那样安详、从容,一份彻底的闲适与韵道弥漫茶馆。屋里的一切泛着溶溶的文化气息,我置身其间,岁月错综,似乎想找出茅盾笔下众多人物的原型来。
茶馆临街的一面全然敞开,熙攘的人流和对面恬淡的小河便暴露在茶客的眼底。
  卖鸭蛋的少妇胡乱坐在地上,拖鞋里的脚不穿袜子,袖口卷到肘,裤腿卷到膝。卖鱼青年显然顾不上梳理,手拍鱼盆,吆喝着好听不好懂的调子,整条小街立刻有声有色。
  柔檐一声,扁舟咿哑,心中的江南倏得山清水秀。前来卖菜的农家婆婆摇橹而来,藏青色的三角包头巾,极像夏日里知了收拢起来的翅膀,拖角长而尖。双色的拼档裤,纤细的绑腿,颇有一些水乡民俗特色。
中国的小镇和小镇上的茶馆,往往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韵味和处世哲学。余秋雨说:躲开了这些,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文化,躲开了一种自然与人情搭建的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中国文人心底的思念和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
乌镇的茶馆,就是一段让人割舍不下的情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茶馆风情
在水乡,你可常听到"皮包水"的说法。不是因为水多,而是那里的人喜欢喝茶、爱坐茶馆的缘故。大运河沿线的小镇上,茶馆遍布,茶客如蚁,每天清晨,江南水乡的风情韵致就在这袅袅的水烟中迷醉般展开。历史上,乌镇茶馆最多的时候有六十几家,地处中市的访卢阁、三益楼、常春楼、一洞天、明月楼、天韵楼等规模较大,档次也高,茶客的身份也尊贵些;而分散在东南西北四栅的小茶馆,主顾都是四乡里来镇上做买卖的农民。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前者俗称街庄,雅致些,但要说起水乡的原汁原味、质朴醇厚来,后者(俗称乡庄)更贴近些。乡庄只做上午,街庄常做下午。茶馆之所以经历千百年离乱盛世而不衰,自有它作为生活基本的一面,但在信息传播落后的年代,茶馆是信息交流和处理公众事务的重要场所。一个茶馆便是一个小镇的“新华社”,各种消息都在这里发布;大至长江洪水,小至李家小孩吵夜,近如阿大捉螃蟹反被螃蟹咬……现在村村都有广播、电视...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1)旧成都的老茶馆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文轩茶楼
文轩茶楼位于高尚社区,学府一条街环境优雅,气派,泊车方便。本茶房内设美容、浴足、保健、棋牌、包间、中餐各类集休闲于一体。本茶房茶水一律享受折扣优惠。本茶楼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给您带来一个健康的休闲好去处。文轩茶楼在红瓦寺一带的茶楼中挺有名气,特色有三:舒适的喝茶环境,很有特色的茶品;正宗的中式、泰式按摩和浴足;下围棋的好地方。位于二楼的文轩一上楼就给你个惊讶,长达两米的一个大鱼缸,漂亮的金鱼在里面欢快的游来游去,侯客小厅就在鱼缸前面,等侯朋友之时坐在长长的软软的藤椅上,看看金鱼的游泳姿态,评论一下这条的眼睛真够鼓,那条的肚子长的够胖,头上的肉球真大…倒也不觉得烦闷无聊!文轩茶楼在红瓦寺一带的茶楼中挺有名气,特色有三:舒适的喝茶环境,很有特色的茶品;正宗的中式、泰式按摩和浴足;下围棋的好地方。位于二楼的文轩一上楼就给你个惊讶,长达两米的一个大鱼缸,漂亮的金鱼在里面欢快的游来游去,侯客小厅就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