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酒肆・沙龙的文化比较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69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酒肆・沙龙的文化比较,  我国是世界上出现茶馆最早的国家,这里所说的茶馆是指过去的茶肆、茶坊、茶楼、茶

   我国是世界上出现茶馆最早的国家,这里所说的茶馆是指过去的茶肆、茶坊、茶楼、茶寮等,是属于传统的那种饮茶场所,非指时行的茶艺馆、茶道馆、红茶坊以及公园、剧场中的茶座那种现代的茶馆。
    据考,最早的茶馆始于东晋,当时是以茶摊的形态出现,到了现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兼住宿的茶寮,唐代经济繁茶、商业发达,推动了茶馆的发展,长安、洛阳等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从这些古代文学笔记及古词语来看,它至少在唐宋年间已经相当普及了,已有“酒肆、茶肆”的词汇出现。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肆”的描绘。“酒楼茶肆”成为宋元明清小说中反映都市场景常用的一句习语。
    提起中国的茶馆,便想起法国的“沙龙”(salon)来,有相似之处,但又不不同之处。沙龙产生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上层社会,是提供少数艺术家、文学家喝咖啡、谈艺聊天的地方。因此“沙龙”的法文解释是“客厅”,意即供客人谈天的地方。她们以高雅艺术为标榜。中国的茶馆则不然,它历史悠久是属于大众的,向社会开放、休闲聊天的场所。这与“沙龙”恰成相反,前者高贵,后者世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茶馆是一个雏形的社会,老舍笔下的《茶馆》,就是这样的典型。中国的茶馆是反映世俗社会的一面镜子,而沙龙则是象牙之塔,她们傲慢于世俗,以清高自居。
    此外,茶馆与沙龙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便是茶馆是以茶为品尝对象,而沙龙则以牛奶、咖啡为品尝对象,两者在精神情趣上是截然不同的。茶的品种之多,因地而异,养成了茶客们精于品茶的本领,并且对水质有严格的鉴别,甚至达到了神奇的化境,但这又是符合科学的,是长期实践积累而得出的。因此茶的品饮有着很雅趣的情致,这种情致是沙龙所不备的,它们是咖啡可可加牛奶,简单得很,而且程式化,几乎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没有中国那么多名堂,茶馆讲究雅趣,品茶有其道,以致成为一门学问,名之谓“茶道”“茶艺”,并有《茶经》那样的巨著产生,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这也是沙龙所没有的。
    中国的茶馆接纳四方来客,是三教九流、五方杂处的场所,后来为了迎合士大夫们精神贵族的心理需要,同酒楼一样设置了“雅座”,以示他们清高的身份。但不论文人雅士还是走座引在卖浆之流,但他们在品茗休闲之余同样需要娱乐、需要有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在茶馆开始有了书场,有了弈棋弹唱,这大概从宋朝就有了“说书人”,这就是说通俗历史故事的艺人,北方称评话,后来发展的南方就是评弹、曲艺,这种演艺当时新兴的评话,只是口头相传授,没有脚本,后来经文人整理就称为“话本”,这些话本来自史书与稗官野史,是虚实相结合的,诸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话本经过历代文人不断修改、补充、润色、最后定稿,终于诞生了伟大的四大古典名著。可以说中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相当一部分是诞生于茶馆的,它是通俗文学的发源地,当中国文学建立了一个伟大里程碑。
    茶馆中设书场,为艺人提供演艺舞台,也给茶人带来娱乐,两者有机结合,这是茶馆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创造。我们今日在茶馆中依然能见到的评话、曲艺正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茶馆文化的遗迹。这是值得我们今日的演艺界重视和继承发扬的。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特色。
    中国的酒肆始于何时待考证,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这便是茶馆与酒肆给人带来的氛围和情趣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宁静淡泊、清静安逸。饮茶者大多淡薄于名利,对于人世间的烦恼患得患失能怡然处之,精神上有较好寄托,而酒肆熙来攘往,缺少了一份宁静淡泊的气氛。酒肆中不令失意之士,他们有强烈的喜怒哀乐与欲求,好持酒使气。他们饮酒有的是为了“浇愁”,为了“麻醉”,为了寻找“刺激”。而酒肆正是他们“发泄苦闷”最好的场所。
    诗人李白因功名不就而醉卧长安酒肆。曹操咤叱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位极人臣,但都掩不住他们胸中的一份愁绪,曹操作《短歌行》抒发他“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孤独苦闷心情,依然不能超脱。即令“三千宠爱在一身”居万人之上的杨贵妃,在醉酒之下,也捺不住好身在深宫的红颜哀怨。一出京剧《贵妃醉酒》充分流露了她内心的苦闷。虽然这都是酒力的麻醉使他们失态忘形,但他们的愁绪说明了他们的人生倾向,何以有这么多的人选择了“杜康”,沉缅于酒的王国?岂不闻“酒不醉人,人自醉”吆?这是值得深刻思考的,酒与茶的两大归宿,可以说是人们在文化上的分野,这里也检验着每人的性格与后天修养,嗜酒者有性格因素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后天养成的,也即是文化因素,受教育的程度和环境因素造成的。
    嗜酒者往往是信奉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向往酒醉沉迷的生活,不大注意养生。而茶道者们比较清醒,从不自暴自弃,很有节制他们注意休养性、很有点老庄哲学的味道,倾向于清净无为,对功利看得淡薄。而茶馆正好适合他们过闲情逸致的生活,这无疑为茶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文人雅叙创造了个自然的环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社团――文学研究会,便是诞生于北京的茶馆“来今雨轩”,其人员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锋、许地山、王统照、郭绍虞、耿济之、孙伏国等。在此前南开大学周恩来、邓颖超等成立觉悟社办《觉悟》刊物也是在“来今雨轩”进行聚会等活动。
    可见在旧时代,比较成格局的茶馆都是文人们乐于聚会的场所,是茶馆营造了一个文化环境,为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们提供了活动的舞台,茶馆不仅孕育了中国伟大的古典文学,同时也陶冶了中国人的情操、典雅、含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成都况味
体验成都的慵懒闲适,最好从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开始。长长的懒觉起来,在小巷、河边、街头随意挑一间茶馆,泡一碗三花盖碗茶,半倚在竹椅上。茉莉花的清香,携着悠悠的时光,一起从指缝逸出。“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放眼成都,茶馆洋洋洒洒地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对于成都人来说,似乎茶才是应该放到第一位的。欲将闲情吩咐予著名作家沙汀说:“我回故乡已经半个月了。或者确切点说,我回到茶馆里来已经半个月了……”且不论他的语气里是褒是贬,或讥讽或戏谑,成都就是这样一个慢吞吞不着调的城市,那满街的茶馆,即是最好的证明。据说这座城市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达数万吨之多。游走于成都,无论是在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鳞次栉比的住宅小区,或是人声鼎沸的农贸菜市,你不必为茶馆如此之高的复现率而感到惊诧。你会发现,即使是铺天盖地,每个茶肆也都少不了一帮闲情部落的捧场。喝茶,搓麻,摆龙门阵,懒洋洋的太阳、...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茶馆・老椅子・老前辈
老街有一个名字“清河坊”,老街上有一家老字号茶馆叫“太极茶道”。这家老茶馆由郑家茶人而开,历史悠久已可算中国茶馆中老朽之老朽。老椅子每天陪伴着老茶馆接待着南来北往客,已然不记得与多少品茶人有过接触。那天,斜对过药铺掌柜许仙来喝茶聊天,不久之后便是没了音讯,打听得知是寻得了知己红颜,本是高兴了一些年份了,然而后年传来讯息,是经历了千难百劫,一部《白蛇传》竟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我这位朋友;那天,一对年轻小伙来到茶馆,品茶吟诗,书生打扮,原是两位在山那边万松树院秀才书生,寻得一时清闲,把盏清谈,英气勃发,少年烂漫尽数写在他们脸上,之后,听得街坊邻居议论,那两人中竟有一人是由小姐改扮,两人日后生情,却又受到家庭反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所说故事就是这样来了;那天,胡雪岩来过,杨乃武姐姐也来过,……坐在我身上,许多人没有名气,许多人很有名气,只是,我还是在这里受到抚摸、受到接触。今天,来了一位茶客,他...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1)旧成都的老茶馆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
· 茶文化―茶馆茶楼―北京的茶馆
京剧是国粹,茶文化同样也是国粹。老北京的茶馆,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跟文人雅士的茶道稍有区别。茶道,说起来太高深了,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方能得其道。明明是喝茶,偏偏雅称为“品茶”,似乎在品尝人生的滋味。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北京的茶馆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是清净之地,常常是喧哗且热闹的。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爱交流,尤喜扎堆儿聊天(或叫侃大山)……茶馆便提供了这样一块谈天说地、呼朋唤友的社交场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