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聊”充满了江南老茶馆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9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聊”充满了江南老茶馆,   我爷爷有一种习惯,一大清早就要往茶馆里跑,风雨无阻。那时候我很小,星期天,

    我爷爷有一种习惯,一大清早就要往茶馆里跑,风雨无阻。那时候我很小,星期天,学校不上学,偶尔也跟爷爷到茶馆里玩玩,这江南水乡的茶馆,早早的就开门了,喝茶的绝大多数是中年人和老头,好像这里的事情多得很,他们谈来谈去,不知道讲些什么,一会了哈哈大笑,一会儿又在争论什么,由于我太小,不懂大人讲的什么事,我关心的只是爷爷一定会给我买一个插酥烧饼。我还知道的就是茶馆里喝茶是不要代茶叶的,爷爷总是嫌这里的茶叶不好,所以每天总还要带点茶叶去,那些老人有的也喜欢过来窥视一下爷爷的茶叶,所以有时爷爷也额外多带一些分给一起喝茶的,这时大家总会说我爷爷的茶叶,如何的好。 

    爷爷过世了,我也长大了。我仍然经常往茶馆里看,还是那些茶客,总是在高谈阔论。后来我忍不住问了我母亲,这些人天天都谈些什么。妈妈说:“这些老人,到茶馆里聊天就同一门功课似的,每天必做。他们什么都聊,都是国家大事,解放军过江的消息就是你爷爷从茶馆里听说的。你爷爷每月半斤龙井茶叶有时都不够,主要他还想着他的那些老朋友。”

    我的童年住在江南城市的郊区,在江南水乡,几乎所有的村镇都有茶馆,这些茶馆就是这种格局。城市中心的茶馆就不完全是这样,老一代的人告诉我,这个城市的中心有一个公园,公园里的茶馆就是供人休闲喝茶。在公园的附近还有两个茶馆,功能也不同,除了有早上接待一批茶客聊天之外,一个茶馆是专门让人谈生意的,另一个就是专门用于讲茶,讲茶是方言,意思就是调解和事的地方。此外,尼姑庵里也接待茶客,这是比较高雅的茶居,文人墨客来此相聚。有一出戏剧叫《玉蜻蜓》就是讲的尼姑庵的事情,其中一折《庵堂认母》脍炙人口,使锡剧中的名段。当然也不免有一些骚客在此鬼混。

    后来,我随父母离开了江南,到了北方。1977年,我出差回到这个江南城市,邀了几个中学时代的同学出来玩。这个城市我们太熟悉了,最后还是转到一个园林的茶社,坐了下来,一人一杯茶,就开始聊天。从同班同学的外号聊起,聊到女同学的辫子,又聊到一些同学曾经为什么打的架,还聊了一些老师的洋相。总之什么话题都有,一直聊到下午三点,买的二斤瓜子都磕完了,才散去。这次聊天给我的印象很深,茶社给我的印象更深,爷爷去的那种老茶馆,就是几间大屋子,里面放上方桌条凳,别的就是柜台上的茶壶茶具,墙边还有一小舞台,每到下午,这里还有评书、评弹之类的曲艺演出,这些演出一直会持续到深夜。而园林里的茶社环境大不一样了,铮亮的八仙桌,舒服的藤椅,漂亮的玻璃杯,这地板虽是青砖铺的,但非常整洁。由于不是星期天,来这里喝茶的人并不多,没有服务,交了钱,一切自己动手。我们临走时还要把一地的瓜子壳扫干净,不扫干净人家不让你走,这就是当时的规矩。

    阔别江南有25年了,我又回到了江南,这25年里,我不是没有回来过,只是没有进过这里的茶馆。这次是到吴江县的同里镇,关于同里镇,这是江南名镇,素有“同里的地主,黎里的官”之称,柳亚子先生就是吴江黎里的人。同里镇是旅游胜地,与昆山周庄齐名。

    我嫂子的娘家就在这个镇上,嫂子的大哥特地带我到镇上的老茶馆里去喝茶,这个茶馆和同里镇旅游区的茶馆全然不一样,没有那边的豪华气派。一进门就可看到烧水的老虎灶,灶上排满了一把一把的茶壶。老虎灶旁边是宽敞的堂口,方桌和条凳比童年时看到的要整齐多了。茶叶仍然并不太考究,全是瓷器的茶壶、茶盅饮用。如果在这里临窗而坐,一边啜茗,一边眺望河上风光,真是心旷神怡。有诗为证“高阁三层依水偎,玻璃四面倚窗开。看花消渴都来此,绝妙风情丽水台。”这里根本没人赏景,全在聊天。

    茶馆里人很多,几乎全是男性,正好这一天的话题是悉尼奥运会,有几位老头年纪早过花甲了,讲起话来眉飞色舞,一边表演,一边讲演,犹如自己亲临奥运会现场。

     大哥对我讲:“这里的茶馆就是老人的一个天地,一大早老人们自动集合,然后就开始聊天,男人们不聊张家长李家短,也不谈儿子和媳妇的事,这些话题都是老太婆们的话。这里聊的都是国家大事,也有马路新闻,也有小道消息,当然也会开开玩笑寻寻开心。”大哥的话没有说完,那边响起一阵笑声,原来一个老头表演时摔了一跤,还好他自己爬起来了,于是大家哈哈大笑了起来。

    8点了,早茶散去了,一位老头邀同伴去对面的铺子里吃生煎馒头(包子),这老头婉言谢绝,说:“不去了,老太婆在家等我回家吃粥呢。”我想,既然已经喝了一肚子的茶水,怎么还要回家吃粥?感到非常奇怪,大哥说:“这就是人们讲的‘皮包水’,是水乡人的习惯。”

     大哥对我说:“茶馆的生意,上午算告一个段落,随后来喝茶的人不多,多数是生意人。下午三点之后又热闹了,群艺馆的说书、评弹又开始了,是不是下午我陪你再来。”

    我只是想着中午要赶回苏州,下午要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总是忘不了茶馆里老头们聊天的场景,这些场景并不是江南茶馆的全貌,我知道城市的茶馆一定也步入现代茶馆的行列,各地的差距正在缩小,江南乡镇的茶馆仍然保留了最纯朴的一面。这些老人一大早到这里说说话,“释放释放”,就如大城市的老人进行晨练一样,“聊”也就填满了江南水乡茶馆,成为江南老茶馆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江南老茶馆
江南小镇的巷弄多,那些老茶馆交织在两三条窄而长的街道上,既宁静又简朴,有的茶馆如果不是门前挂着一面悠久的“茶”旗,你还误以为是寻常人家,青灰色的厚砖墙,旧式的三开门页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几张陈年古董般木茶桌,缺角少棱的,唯有桌上的陶瓷茶具,经了千百遍亲切的抚摸,现出光彩照人的模样。墙角下几个火炉子,上面放着一把把铜壶,沸水冲着壶盖冒着热气,发出“咕咕嘟嘟”的声响。几个说不清有多大年纪的老者,坐在阳光里,烟嘴对烟嘴地点着旱烟袋,吧嗒吧嗒地呼出,在过足烟瘾后,就头碰着头,拉呱起不知是哪年哪月的陈年往事,忽而哈哈大笑,忽而唉声叹气。要是茶馆里有艺人在那里吹拉弹唱,他们一起来了精神头,伸出鸡爪似的瘦手,呼叫着:“老板娘,上茶来!”穿着素净,打扮入时,精明灵巧的老板娘应答道:“哎,来口罗!”那柔声细语,使听者回肠百转,心花怒放。随之,老板娘将一壶茶水摆上了条桌,接着又按照“凤凰三点头”的规矩,给各位...
· 茶文化―茶馆茶楼―顺兴老茶馆
会不会想到在号称西南现代的Mall里,会有成都最古老茶馆的缩影?要知道Mall可是外国现代的购物方式。在Mall的三楼,在电玩的旁边,出现了一面高高的砖墙。老旧的青砖显出些须沧桑。砖墙上,嵌有古朴的风景画,忍不住伸出手去触摸一下,好象在摸一段我们不曾见过的历史。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老茶馆
艺术的想像力是这么不可思议,在最现代的五星级酒店中开辟出一片最原始的天地,古老与现代,豪华与简朴在这里交融、对比与碰撞,成为一种和谐,这就是成都加州酒店顺兴老茶馆的艺术匠心。“扇中折日月,茶里看春秋”,一进门的楹联提醒你已进入了品茶摇扇、悠闲自在的古代成都了。一刹那,各种古色古香的意象纷至沓来,让人扑朔迷离,竟不知身在何处,赶紧凝神定气,理顺思绪。先说观景。走过一段似乎是明代的田埂,有小桥流水,忽听一声鹅啼,发现自己误闯农家鸡舍。有鹅一只,悠然嬉戏于山水田园之中,村前一口石井,井中有水,清澈,但不很深,酷似老家乡下的那一口,勾起人们对乡间小路和牧笛的无限遐思。往左走几步青石板路,仿佛就进入了成都繁华的古代城区了,在隐约的灯光中,背影是一大片沿着“时空隧道”延伸的‘清明上河图“壁雕,成都古时候的市井商贾,街坊民居、亭台楼榭,乃至一草一木,都得到逼真再现。在壁雕的前方,还特别安排了几间仿真的古...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人期待老茶馆
近年:茶馆在销声握迹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不过,今天的茶馆大多已不是原先的茶馆,更非人们,尤其是老人们所期待的那种老茶馆。同是茶馆,二者有何区别?一是经营格式不同。原先的老茶馆是开放式的,内容也多,除喝茶外,还有瓜子、花生、五香豆之类的小吃,还有评弹、说书、戏文等节目。今天的新茶馆则是封闭式的,关门营业(有的门口还有服务员为你开门),内虽有零食,但戏曲之类的节目是没有的。二是服务对象不同,原先的老茶馆是以"下里巴人"为服务对象,一角钱一杯茶,嗑瓜子,看戏再花几角,五角钱能耽上一下午。现在的新茶馆眼睛盯住的是"阳春白雪",10元到15元一杯茶,加上茶点什么的,身上没有50元,100元就甭想进去,这样的消费,无疑是拿几百元退休费的老人们所受用不起的,难怪许多老人对这类新茶馆望而却步。属于高消费的新茶馆也是市场的需要,但为"下里巴人...
· 茶文化―茶馆茶楼―王笛对话老茶馆
■受访者:王笛,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助理教授■访问人:冯俊锋,四川日报记者王笛的看法:茶馆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长期以来,茶馆被当时精英和后世学者误认为鼓励人们无所事事、滋生惰性,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但人们忽视了茶馆多层次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功能。一个商人可做成一笔生意,一个学生可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一个秘密社会成员可与共同党建立联系,一个苦力可找到雇主,小贩、艺人、手工匠依靠茶馆来维持生计。因此,“有闲”和“有忙”在不同的时间可以是交替的角色,茶馆为两者都提供了可使用的空间。即使是在许多“现代”娱乐场所出现以后,茶馆仍然是大多数市民最能接受的公共生活空间。记者的观点:怎样评价和治理茶馆这个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总是地方政府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从晚清到民国都未找到一个成功的办法。它们把控制和改造茶馆视为维持社会秩序安定的重要一环,但是其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城市改良精英对大众文化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