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品上海茶馆赏新旧风情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2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品上海茶馆赏新旧风情,   我常常觉得很难去界定茶与咖啡的关系,两者起源都很悠久,功效都与提神醒脑有关

    我常常觉得很难去界定茶与咖啡的关系,两者起源都很悠久,功效都与提神醒脑有关,都被现代学者研究出要少喝咖啡不饮浓茶,两者都发展成内涵颇多的文化……不过,既然身为中国人,一直沐浴在茶文化的清香中,更是觉其博大精深、难以言表。
    虽然古装电视剧中所演的茶馆和店小二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茶馆却一直随着我们的生活而多样化的发展起来。上海茶馆文化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清代初年。据资料显示,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约有24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在十六铺一带已有旧式茶肆、茶棚了。同治年间开始出现建筑考究的新式茶馆。清代末年,见诸文字记载的上海茶馆约有64家。这一时期可以称作上海茶馆文化的初期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茶馆文化的兴盛时期,据统计,当时全市共有各类茶馆164家,主要分布在南京路、福州路、金陵东路以及城隍庙一带。抗战胜利后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茶馆文化处于严重萎缩时期。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十多年间,上海茶馆文化进入恢复、振兴时期。目前上海各类茶馆已有3000家之多。

    由于上海逐渐发展成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国际友人来往频繁,于是茶馆理所当然的担当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而具宣传和表现的意义,越来越多的老外们在这所谓的chinestea面前如痴如醉。例如早已被广泛流传的“上海老茶馆”,本来就坐落在上海老街(方浜中路385号),再加上主人精心的布置――二、三十年上海的老画像,旧式旗袍,上海人曾经使用过的夜壶、洋油灯、洋风炉……在如是多的精心收藏品中静品茗茶,享受自然随心而生了。

    除了这种比较“高档”的茶馆以外,白领们经常会选择一些比较随意但是布置装修也比较考究的茶馆,例如衡山路上的唐韵茶坊,分别设置了沙发区、藤椅区等等,既可选择古式感受,也可选择轻松舒适的沙发。唐韵的茶料选材考究,口感非常不错,而且采取了杭式茶楼的形式,客人可以点上一壶茶,然后自主的选择各式点心、水果,可以坐上一下午,聊聊天、看看杂志,绝对让人充分放松。

    当然,我们还不能忽视近年来在上海广泛流行的大众茶馆,例如连锁的圆缘园、避风堂、茶余饭后……这些茶楼形式简洁,口感也比较大众化,有的甚至推出畅饮消费,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它们的确成为了上班族茶余饭后的牌局点。基本上在这些地方,都是一桌一桌的扑克友,什么斗地主、80分、红五、大怪等等,就这么在这些茶楼蔓延看来。在这些地方消费,难免空气不够清爽、人流量比较大,但是却能够最鲜明的反映出上海人的普通生活和习惯,而茶楼的生意也因此红红火火,久胜不衰。

    所谓“饭后饮茶助消化,酒后饮茶能解醉”,茶是我们国人的一门生活艺术,我们的生活现代化过程也成就了茶文化的现代化过程,茶也必然是国人永远的嗜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上海孵茶馆
上海也是个近代工商城市,但茶馆里文化气氛便稍浓重了些。旧时,上诲公园里有茶室,经常高朋满坐。多有贵家公子小姐来学“文明气派”,附庸风雅,也有些真正的文化人来茶室聚会,较之北京的清茶馆虽书香气息不够,但在上海滩是算儒雅之举了。最具上海地方特点的茶馆要算老城隍店一带。、如老得意楼,楼下吃茶,多挑夫贩夫,门口有烧饼摊,基本是劳动者歇息、解渴、解俄的;二楼吃茶兼听评书,便增加了文化气“息,三楼供玩鸟者聚会,增加了些市中野趣。最幽雅的上海茶室是在与城隍庙比邻的豫园。这座传统的南方私人园林,虽不及苏州,却也千曲百折,幽雅动人,内中几处茶室,临池伴竹,红肥绿瘦却也十分雅致。上海人称上茶馆叫“孵茶馆”,一个“孵”字,道出了老上海身处闹市,无法消遣,到茶馆暂借清闲的心境。这说明,越是现代化城市对茶馆的需求愈甚。然而条价低兼,经营者刮薄难为,久而久之,茶馆越来越少。到现代,咖啡厅、冷饮店更是兴旺。而老茶人却越...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风情
成都的茶馆,成都人饮茶的情调,可堪称为成都一景。凡到过成都的外地人,无不为成都的茶馆、茶楼、茶园之多,人们饮茶风气之盛而感到新奇。成都的茶馆,四季生意兴隆。尤其节假日,大街小巷,河边垂柳下,公园里,寺庙中,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茶馆、茶楼座无虚席、热闹非凡。更有在冬春季节,一遇阳光普照,那茶园(露天)更是风情万千,晒太阳,品香茗简直成了成都人的一大享乐。在成都,年轻人坐茶馆多是同学朋友小聚,聊聊天,老年人则是消遣,搓麻将,打桥牌,摆老龙门阵,中青年人坐茶馆,则多以谈天说地、国事、家事、私事无所不谈,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坐茶馆多是看书读报、谈时事、议学术。成都的茶馆多以使用三件头(茶碗、茶盖、茶船),也就是“茶碗茶”而驰名。盖碗茶为成都茶馆所独创,而茶碗、茶盖、茶船又寓意为“天盖之(茶盖)、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它包容了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盖碗茶、碗上加盖,既可保温,蒸发茶叶、加浓茶味...
·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茶馆风情
在水乡,你可常听到"皮包水"的说法。不是因为水多,而是那里的人喜欢喝茶、爱坐茶馆的缘故。大运河沿线的小镇上,茶馆遍布,茶客如蚁,每天清晨,江南水乡的风情韵致就在这袅袅的水烟中迷醉般展开。历史上,乌镇茶馆最多的时候有六十几家,地处中市的访卢阁、三益楼、常春楼、一洞天、明月楼、天韵楼等规模较大,档次也高,茶客的身份也尊贵些;而分散在东南西北四栅的小茶馆,主顾都是四乡里来镇上做买卖的农民。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前者俗称街庄,雅致些,但要说起水乡的原汁原味、质朴醇厚来,后者(俗称乡庄)更贴近些。乡庄只做上午,街庄常做下午。茶馆之所以经历千百年离乱盛世而不衰,自有它作为生活基本的一面,但在信息传播落后的年代,茶馆是信息交流和处理公众事务的重要场所。一个茶馆便是一个小镇的“新华社”,各种消息都在这里发布;大至长江洪水,小至李家小孩吵夜,近如阿大捉螃蟹反被螃蟹咬……现在村村都有广播、电视...
· 茶文化―茶馆茶楼―江南茶馆风情
长江南岸的苏州、无锡、常熟、常州、镇江、南京等地的茶馆统称“江南茶馆”。苏州是“碧螺春”的故乡,茶文化历史久远。历史上,苏州人的饮茶之风兴盛,堪称“瘦L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巷有茶馆”。再加上较大的茶馆中设有书场,备有小吃、面点,吸引南来北往的商贾游人。苏州人休闲的时候常常一壶在手,在茶馆中细细品啜。许多老者爱在茶馆中整日消闲,在茶馆中听书下棋,高谈阔论。慢悠悠地晶茶,细细地尝风味/J、吃。苏州人把老者整天在茶馆中的行为称为母鸡孵小鸡,把这种茶馆叫“孵茶馆”。离苏州很近的常熟是鱼米之乡,常熟人自古以来就饮茶成,风。“十里青山半人城”的虞山胜产“虞山茶”。在言子墓道旁的“墨香茶社”,读书台公园中的“半山茶室”,虞山顶上的“维摩山庄”中的“望海楼”茶室,齐梁古刹兴福寺东花园的露天茶座,方塔公园的茶室,虞山公园的茶室,都能看到当地茶客,或者前来游览的外地茶客。青年人也经常来风光清丽的公园里品茶。江...
· 茶文化―茶馆茶楼―西部风情茶馆怀旧
现在的茶馆在成都还存在很多,但在我们重庆似乎正在慢慢的消失了。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挥不去这几幅画在脑中的图像,那是还在念大学的时候留下的记忆:没有喧嚣,茶香悠悠,清风柔柔。在那飘散的茶香里呈现一派祥和,一股清新。在西界沱、高家镇这些临长江的码头,用竹篾与胶纸便可搭起一茶馆。茶馆的两边,常见这样的一副醒目的对联:”长嘴铜壶篾竹椅,矮脚方凳盖碗茶.。”长嘴铜壶,更显得喝茶者优雅飘逸的气韵,嘴长水更长,提壶续水,碗满得滴水不漏,这可是地道的功夫。盖碗茶,香气悠悠,味酽一壶中,显出品茶者的随意和轻松。进茶馆,也可以说是泡茶馆。一个”泡”字,道出了饮茶都的惬意快活。那茶,有时候是用心来品味的,它需要一颗滋润的心,许许多多的人生坎坷,便是通过品茶品出来的。品茶也偶尔辅之一点瓜籽、花生米。芝麻杆糖等等点心之类,但那都是品茶的一道花边,一点点缀,绝不会喧宾夺主,填饱肚子。那个时候,茶馆是一张网。”满城风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