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之门向谁敞开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6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之门向谁敞开,“茶为国饮”是让诸多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茶已经是我们的一种享受、一种文化、一

  “茶为国饮”是让诸多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茶已经是我们的一种享受、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当然,它还是偌大的一个产业,单种茶、卖茶、从事涉茶工作的就有8000万人之多,喝茶的、参与茶衍生的其他行业的人那就不计其数了。
     现如今,茶馆开遍大江南北,鳞次栉比,在茶产业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茶馆不好开,开茶馆不赚钱。于是,一方面茶馆可以搓麻将、足浴、按摩,广开财路;一方面,不少人指责这些茶馆庸俗、与文化背道而驰。
     非议茶馆“庸俗”的我们可以理解。在他们眼里,茶馆是要弘扬茶文化的,让麻将“之流”进入茶馆,不是让茶馆空气“污浊”、让茶文化蒙羞么?
     不过试问:茶馆是什么?它不就是一个可以喝茶的地方嘛!顾客在这儿茶喝得舒服、聊得高兴、觉得是一种享受,我们就会说,这茶馆办得好,效益自然可观。
     当然,你把茶馆打扮得雅致、别具一格,有书画相映成趣、有琴声美乐盈耳,让顾客在喝茶的同时享受茶文化、陶冶情操,这是大好事。但是,茶馆是不是都得这么“阳春白雪”,恐怕值得商榷。要知道,今天能这么喝茶的人毕竟有限。如果茶馆都这么开,恐怕不少都得关张了事。
     只有几把竹几竹椅、一些粗茶大碗,让平头老百姓闲来喝茶、谈天说地,摆摆“龙门阵”,这未必就不“文化”。文化不应该只是几个“精英”关起门来把玩的,倘若喝茶总是要焚香洗手、端坐静享,恐怕它也成为不了“国饮”。

     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是能渗进人的血液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茶也是如此。想想,几个农民认不得几个大字,却凑在一起用粗糙的茶具泡上一壶茶,议论议论后山南坡的茶长得比较好,还是北坡的茶会更有味道,你能说他们就比那些正襟危坐享受“茶韵”的人更不懂“茶文化”?喝茶也好、开茶馆也罢,关键是要享受到它的好。只要你能喝出茶的味道、感觉到茶的意味,哪怕现在你是在搓麻还是在泡脚。
     茶馆要开得好,就得让顾客进茶馆像去朋友家串门一样稀松平常;茶文化要弘扬得好,营造艺术情趣固然重要,让茶去掉端着的那副“架子”,走进寻常百姓也是势所必然。心无旁骛“品茗”固然是一种享受,而终日与茶相伴却是真正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1)旧成都的老茶馆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文轩茶楼
文轩茶楼位于高尚社区,学府一条街环境优雅,气派,泊车方便。本茶房内设美容、浴足、保健、棋牌、包间、中餐各类集休闲于一体。本茶房茶水一律享受折扣优惠。本茶楼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给您带来一个健康的休闲好去处。文轩茶楼在红瓦寺一带的茶楼中挺有名气,特色有三:舒适的喝茶环境,很有特色的茶品;正宗的中式、泰式按摩和浴足;下围棋的好地方。位于二楼的文轩一上楼就给你个惊讶,长达两米的一个大鱼缸,漂亮的金鱼在里面欢快的游来游去,侯客小厅就在鱼缸前面,等侯朋友之时坐在长长的软软的藤椅上,看看金鱼的游泳姿态,评论一下这条的眼睛真够鼓,那条的肚子长的够胖,头上的肉球真大…倒也不觉得烦闷无聊!文轩茶楼在红瓦寺一带的茶楼中挺有名气,特色有三:舒适的喝茶环境,很有特色的茶品;正宗的中式、泰式按摩和浴足;下围棋的好地方。位于二楼的文轩一上楼就给你个惊讶,长达两米的一个大鱼缸,漂亮的金鱼在里面欢快的游来游去,侯客小厅就在...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馆情趣
有几位朋友爱喝茶,一有空经常带其他朋友去“泡”茶馆。究其原因一是喜欢喝茶、喝咖啡。二是喜欢那里幽静、清爽的环境,讲话特别投入,凡是朋友聚会,首选茶馆。常州大大小小的茶馆他们都走遍了。犹如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换一个,如“罗马假日”、“天语雅阁”、“仙客来”、“山水情”、“齿留香”、“清心雅叙”等,还认真总结了各茶馆的特色,好的多逛几次,差的就自然不再去了。每个茶馆泡茶特色各不相同,不姐的语气和服务态度也有亲疏之分。他们肚里也有本“茶经”。有的茶馆有中国传统风格,雕花红木,茶桌茶椅乃至古色古香的茶具,使整个茶巴透出一股典雅风范气息。每到傍晚时分,常是亲朋好友三五成群围成一个茶局。氤氲茶香,聊天叙旧,海阔天空,谈些所见所闻,颇为自在。有的茶室以小巧玲珑取胜。尽管仅有十几张座位,但每晚客满。“泡”茶馆确是市民新的休闲方式,也是抖落尘世的纷扰,传播各种信息的场所。一壶清茶泡出了一个新鲜话,一壶茶也能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