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茶汤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7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茶汤,   在北京吃了样新东西――茶汤,不但内容新奇,连名字也是闻所未闻,这名堂无论是

    在北京吃了样新东西――茶汤,不但内容新奇,连名字也是闻所未闻,这名堂无论是芳名还是内容,不是地道的老北京,恐怕还一下难以说得明白。连我这样的老茶客,也是平生第一回领教这口福的!


茶汤是传统风味的北京老小吃,尽管与传统意义上的茶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那一把镶着两条金龙的大铜壶,壶嘴咕咕地蒸汽直冒,一副随时准备悬壶高冲的状态,还是酝酿了几分茶家泡饮的氛围。老实说,我就是被那个别具一格的大壶所吸引的。本来只是在北京一个叫“城乡交流中心”的商业大厦瞎逛,远远的那锃光瓦亮的大铜壶一下就招惹了我的目光,结果百步迢迢,迎上前去,细细端详,果然器宇宣昂,壶柄壶嘴都镶着闪闪有光的大金龙,在蒸汽的氤氲里,颇有腾云驾雾的王者态势。


再探头一看,一个青瓷小碗,放入些许粉末,加上糖、芝麻等,先用冷水调均,然后用铜壶里的滚水一冲,便成一碗茶汤,黏黏的,稠稠的,有点类似杭州的藕粉,幽幽的清香随着腾腾热气冉冉升起。寒风呼呼的,喝上一碗甜丝丝的茶汤,真的很爽,爽得似乎不单是那长驱直入的消化系统,还有周身的整个肌肤!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而我有幸品尝的就是“天桥茶汤李”的一个分支。一款小吃能风靡几百年,到了眼下,不但不衰,还发展起连锁来,其中自有其造化与魅力的。不过我更留意的是这首词里给茶汤那黏糊的状态一个极为传神的语词―――“浆粥”。这款体现着对口齿和胃力一丝不苟关怀的小吃,稀饭不像稀饭,羹汤不是羹汤,该如何措辞的,还真让我傻了眼!神妙的“浆粥”二字还让我忆起儿时母亲洗被单后的“浆被单”,那时侯的被单可真有口福!再说浆后的被单因此而收藏了阳光的气息,与肌肤相亲时,的确令人有股干舒的爽快!

我买上一袋茶汤在返程的卧车里慢慢享用,同是茶汤,还有多款内容,有鲜菱角的、有藕粉的、有油茶的……我选择了杏仁的。奶粉似的一大袋,至少可以泡十次,还配有味精似的一小袋,小袋里装的是综合配料:砂糖、红糖、桂花、芝麻、切成米粒大小的果脯……出人意料的是:这袋老北京的茶汤为丰富车厢气息作出了出神入化的新贡献,路途漫漫,原本密封的空调车厢里老充斥着统一牛肉面的炸酱鲜辣味儿,而茶汤的莅临,让那清新自然的杏仁桂花的清香从北京西客站起就开始浮动,若隐若现的,居然一路飘忽到了厦门的海堤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棋茶馆
“棋茶馆”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是卖茶带下棋。它里面的桌子就同别的茶馆儿不一样,是一拉溜的大长条桌,宽度为能放下一幅棋盘,两边还能各放一套盖碗儿的尺寸,凳子也是一拉溜的长条凳,非常整齐,一排一排的,柜台上预备着数十副象棋。每天都有很多的棋迷前来下棋,在这里头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臭棋篓子”,一下准输可总是不服,宁可输棋,决不输嘴!真可谓是“沙锅里煮羊头―――眼儿都蓝了这嘴还硬呐!”每天各位到点儿还准来。天天玩是天天吵,赢了棋的是手舞足蹈,就跟中了“六合彩”似的,能褒贬对方一天让他抬不起头来。而输了棋的更是嘴里不闲着,就像丢了江山似的,不依不饶能找出一万个理由来证明是由于对方把自己的车给偷走了才输的这盘棋。总之是一天到晚茶馆里总是吵吵嚷嚷乱乱哄哄。这也难怪,要是赢了棋就回家过年了,而输了棋也都不来了,我看这茶馆也就早关张了。我国老一辈的象棋大师―――谢晓然先生解放前就常在天桥的棋茶馆里下棋、教棋。...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改良茶馆
这还是三十年代的事儿,在“社稷坛”(中山公园)靠后的假山前边并排着有三家茶馆。一个叫“春明馆”,这是一个“清茶馆”的模式,里面除了卖茶以外还代卖一些精细的小点心,到这里来的客人大都是满清的遗老遗少,其穿戴无一不是长袍马褂儿,福字履、小帽头儿;喝茶聊天儿很有前清的遗韵。因此人们给起了个外号叫“爸爸茶馆”。紧挨着它的茶馆叫“长美轩”,它的里面和“春明馆”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在压桌碟儿上以黑白瓜子儿和玫瑰枣、小蜜饯为主,而且里面有一些简单书刊。到这里面来的茶客主要是一些小学教员、公司的职员等等,穿中山服和立领儿学生装的,也有穿西服打领带的,总之是穿什么的都有。每到下午四五点钟,这些人便夹着皮包,叼着烟卷,三三两两地到这儿聚齐儿来了。而且还都几乎每天必到,喝着茶,聊着天,评论着时事。当时就有人给这些人起了个“公园董事”的外号儿,同时也给这“长美轩”起了个“儿子茶馆”的外号。与“长美轩”相邻的茶馆叫“...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茶馆儿文化
老北京的茶馆儿很多,最早出名的有地安门的天汇、前门外的天全、汇丰、同和、海丰等,都是在四九城儿里有一份儿的。得硕亭《京都竹枝词》云:“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芬尘,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也就是说内城的旗人差使完后,便着便服,约上几个哥儿们茶馆闲谈。此风由来久矣。北京老式的茶馆儿,不少还带说书、唱曲艺的。清代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司瑞轩等,都是在茶馆中演唱讲说。清代有名的景泰、泰华诸园,也都是这路人格局。清末禁止在城里头开戏园子,故都叫茶园、茶馆。至于一些小茶馆有的专做打小鼓、收旧货商贩的生意,还有就是泥瓦匠的生意,叫做“口上”。还有的就是做棋、票友唱戏的生意,上这儿来了不是下棋就是清唱,这类叫“戏茶馆”。店里的伙计提着个壶一边让座,一边打着招呼:“七爷,沏壶香片吧?等会儿您再来段儿,都多少天儿了,就是爱听您这口儿。”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茶酒馆
过去在北京还有一种“茶酒馆”。这种茶馆很有意思,除了卖茶以外,在柜台上还放两个酒坛子,代卖烧、黄二酒。可有一样儿,它可不卖酒菜儿!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让客人在这儿喝茶,三五知己喝着茶,聊着天儿高兴了就可以不走了。在柜上买几两酒,再上门外买点儿羊头肉、花生仁儿以及干炸丸子一类的下酒菜儿,一下能聊上大半天儿。而那些卖熏鱼儿的、卖的、卖剔骨肉的等等,也专爱在这种茶馆门口聚齐儿。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是小酒菜儿,在这儿准能卖得出去。其实“茶酒馆”完全可以自己预备一些小酒菜儿,但是它不预备。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咱老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穷不帮穷谁照应啊!”难道这不就是咱们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情吗?
· 茶文化―茶馆茶楼―大碗茶馆一个老北京的“绝唱”
东直门立交桥的西南角儿,有个田记茶馆。圆桌方凳,粗瓷壶大碗茶,兼卖自制的果脯蜜饯,还有自泡的药酒和小菜。茶份儿三块钱,单喝碗茶三角。像这样的茶馆,可以说是京城茶馆的“绝唱”了。田记茶馆的老掌柜田启隆告诉记者,这一带很快就要拆迁,几年以后的东直门脸儿将要建成地下地上三层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到那时,人们也许不会记得这个曾经让路人打尖歇脚,聊天解闷的大茶馆了。说到这儿,这位86岁老北京的脸上流露出几分怅惘的神情。开一个让平民百姓落脚打歇的茶馆,是田启隆老爷子多年的梦想。很难想象这个看上去像简陋大棚的茶馆,凝聚着老人大半辈子的心血。“没辙,谁让我喜欢茶馆呢。”老人用平和的语气对我说。在田记茶馆的墙上,很有意思地挂着两个营业执照。一个是玻璃框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个体经营执照。另一个是用小木板钉的,像是木匣的盖,上面贴着的纸已发黄,斑驳陆离,但字迹可现,这是老北京摆“浮摊”的月票,也就是允许在路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