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馆茶楼―古老的京味茶馆:茶园野茶馆
茶园
茶园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戏园子”,过去老北京的大茶园一般都是二层楼,上面全是包厢,下面是散座儿。
包厢里是八仙桌子、靠背椅;散座儿池子里是长条桌子、大条凳;茶具仍然是提梁壶、绿豆碗儿和盖碗儿两种。并且常有一些固定的小贩在里面卖花生、瓜子、糖葫芦、烟卷、水烟、一口香旱烟等等;包括“扔手巾把儿”的。但绝不许大声喧哗,否则唱戏的不干,听戏的也更不干!
扔“手巾把儿”其实并不是北京的土产,它是一九二一年京剧著名“武生泰斗”杨小楼等在天津唱戏,在戏园子里无意间发现的,当时就觉得挺好玩,于是就把这手活儿介绍到了北京,没想到还真被北京当时的戏园子接纳了,并广为使用。一直到解放以后,随着“戏园子”被改为“剧场”,“手巾把儿”这种形式才跟着灭亡了……
可是现在有很多外行,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都多知多懂,不管到了北京的哪种茶馆,上来就嚷:“伙计!扔一个手巾把儿”!合着他(她)上这儿看耍猴的来了!如果你要是不给他(她)上,他(她)就会说你不正宗,京味不浓!
这才叫贾五的兄弟――贾(假)六(遛)呢!其实他(她)们哪里知道这“手巾把儿”只有在戏园子里才能扔。因为伙计楼上楼下的来回跑不方便,所以才有这手活儿。而一般茶馆里讲究点的茶客来喽,伙计就用托盘给客人上一个“热手巾把儿”擦擦脸和手,而不讲究的就没有。可是有一样,上“手巾把儿”可不白上,是要有小帐(注解:小费的意思)的,所以不懂得这些规矩可千万别胡说乱要,以免露怯,叫天下人笑掉了大牙!……
过去最早茶园里唱戏是不卖票的,只收茶钱戏白听。可话是这么说,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这茶钱里本身就含着听戏的费用呢!
一直到二十年代初这“茶园”里才茶是茶钱,戏是戏钱分了岔儿。
解放后“茶园”也改叫“剧场”了,也不卖茶了,也不卖乱七八糟儿了;光唱戏,并且禁止吸烟,也更没有“手巾把儿”了。池子里那种乱乱糟糟云雾缭绕的气氛全没了,留下的是绕梁的余音和不断的掌声、笑声!
野茶馆
所谓“野茶馆”就是在荒郊野外、大道边上和各个城门外头开的茶馆。特别是南城外头,像什么左安门、永定门、广安门这几座城门外头“野茶馆”特多。
这些荒郊道旁的“野茶馆”大都很简陋,两间用土坯垒的小茅草房。屋里有那么三四张“白碴”(注解:木头的原色)桌子,几条大白碴条凳,一个大火炉子上面坐着几个大铁壶,里边的开水咕嘟咕嘟冒着泡儿,一个大长条桌上放着一个大茶叶罐,里面装的是满满的“高碎茶叶土”。两大摞挂绿釉的大粗陶海碗,几个同样挂绿釉的大沙包儿茶壶。遇有客人走累了进来歇歇脚儿,伙计就赶紧抓一把茶叶土扔进沙包儿壶里,沏上滚开的热水,拿一大海碗给客人满满的斟上一碗茶,痛快的喝口儿、歇会儿。
再有就是南城外的“野茶馆”,天不亮就开门儿,因为南城外边净是菜地,菜农们在蔬菜旺季,每天半夜就起来开始摘菜,然后用扁担挑着菜筐进城,趁着鲜活赶早儿好多卖俩钱儿。可是来的太早可,城门还没开呢!怎么办呢?于是就到路边的“野茶馆”里歇息,来壶大碗热茶,再从怀里掏出从家里带的贴饼子、老咸菜,一吃一喝,算是早点了。
等也吃完了、喝完了、城门也开了,赶紧进城卖菜……
还有一种“野茶馆”开在郊外的高坡上,像陶然亭的“窑台茶馆”就是这样的。它除了招待过往的行人、客商以外,再有就是一些文人雅士可。像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金受申先生等等过去都是那里的常客。由其是这些文人墨客常在初春时节三五知己结伴踏青而来,并用自备的用具及饮品小酌一番,吟诗答对无不畅快之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