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江南水乡茶馆风情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4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江南水乡茶馆风情,四十年代末,我曾在江南水乡的浙江海宁硖石教书。硖石水陆交通方便,是丝、米、布

  四十年代末,我曾在江南水乡的浙江海宁硖石教书。硖石水陆交通方便,是丝、米、布、茶四大市场之一,被誉为杭、嘉、湖三角洲的鱼米之乡。商贾云集,贸易兴隆,尤其是茶馆,在这个富有古镇风貌的江南集镇上,就有130多家茶馆店,遍布于集镇的大街小巷码头。茶馆生意特别好,门庭若市,孵茶馆已成了当地民俗习惯。住在离集镇较远村庄的农民,天不亮,有的赶路,有的摇着小船到镇上来吃早茶,泡壶茶,喝着听听新闻,或者会会亲友,或者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一边喝茶,一边听着小街上传来卖唱姑娘哀愁缠绵的三六琴声和唱曲声,等到太阳出来,才离开回去干活、办事。逢到三、六、九集市或农闲季节,茶馆更是熙熙攘攘,座无虚席,热闹非常,茶馆成了当时人们消闲、娱乐、社交的中心。小小茶馆店,还关系三百六十行,除了茶客平常喝茶休闲之外,还有他的特殊社会功能,也颇有情趣:

  《米市茶馆》 当时有句民颜:“硖石米市一条街,闻名江南甲天下”。全镇一百多家米行,占了半数,集中在这条长一华里的米市街上,因此在这条接上开设了四五家“米市茶店”,为米商客人洽谈生意、休息提供了方便,每日早中两市,生意特别好。逢到新米上市更显兴隆。

  《丝茧牵头茶馆》 杭、嘉、湖是水网地带,气候温和,适宜发展蚕桑事业,这里出产的“湖绸”驰名中外。农村到处是桑田,家家户户养蚕茧,成为当地主要收入,因此硖石下东街“挹园”,“惠福”“近山记”等茶馆店,当时人称“丝茧牵头茶店”。邻近生产土丝、蚕茧,蚕农到镇上卖丝,都大这几家茶店接头,经“丝、茧牵头”牵头,可以卖个公道价格,“牵头人”也可得到回扣佣金。来自各地的“丝、茧牵头”经纪人,都汇聚在这几家茶馆里,他们边喝茶,边等客上门,代品评丝、茧质量,商议价格,达成交易。

  《同业茶馆》 硖石干河街“大富贵茶店”,地处市中心。进来吃茶的茶客,大都是镇上各商店的头面人物。他们根据不同行业,在这里组织同业茶会,凡到这里来吃茶的,都不用付茶钱,由同业公会总付。一到晚上,各行业人员都聚集在各自的同业茶会上。三、五人一桌,七、八人一桌,他们边喝茶,边高谈阔论,大谈生意经,也交换外面(京、沪、杭)行情,有时也在这里解决同业中的一些矛盾纠纷,一写日行货价,也在这里拍定。

  《鸟蟋茶馆》 “三和茶馆店”在硖石北石路上,门前有两棵大槐树,是人们斗鸟、斗蟋蟀的场所。进来吃茶的客人,每人手里都提着鸟笼。“英雄画眉巧百灵,养只竹叶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边喝茶,边评鸟、斗鸟。春天是鸟类繁殖季节,玩鸟的特别多,连茶馆门前大槐树下也挂满鸟笼。当时镇上还成立鸟协会,凡鸟会会员,当然又成了这家茶馆的常客了。每年中秋过后,这里又成了蟋蟀的市场,凡镇上的蟋蟀爱好者,都手捧蟋钵,到这里喝茶斗蟋蟀决一胜负。

  《戏迷茶馆》 西寺桥“宜园茶店”,进来吃茶的,多数是戏迷,身穿长袍马褂,头带红缨子西瓜皮帽,手捧白铜水烟管,或者握一根将近一公尺长的旱烟管。这些人对研究戏曲的韵味,有着共同语言。他们聚在一起,泡壶茶谈论中心总离不开戏曲声腔、名角流派等。戏迷随带着丝竹胡琴,兴之所至,哪位“票友”来一曲“凤还巢”或“借东风”。大家自我娱乐,自我陶醉,其乐融融。

  《忠义茶馆》 花园路“见山楼”茶店,一楼一底,座西山,朝东山,开门就见山。门底是市河要寨,舟楫往来,街道是通往市区的北关城门重地。在这里进出吃茶的三教九流都有。一种是吃江湖饭的,在这里坐地分赃;或者是解决帮派纠纷,在这里开香堂,吃讲茶;或者是外地来的江湖客,边吃茶谈天说地,边在此为落脚点广交四海江湖朋友,卖膏药,练武把式。另一种是侦探便衣密访办案,或者是当地烟酒专卖局缉私队的值勤人员。他们在这里要寨设卡,专门从事烟酒专卖和缉私征税事宜。也因此茶店成了是非之地,官府在此设“坐探”布“眼线”,防止黑白两道发生是非争端,影响地方治安,故一般茶客是不会到这里喝茶的。

  《报界茶馆》 下东街“同福圆茶店”,人称是“天下第一家报界茶店”。镇上的《硖石时报》、《商报》、《思报》等多家报社的访事员(记者),每日必到。他们边喝茶,边议论,交换新闻、互通情报,交流撰稿经验。待到茶淡墨浓时再各自回报社撰写稿件。主笔(即编辑)也定期到茶店喝茶,交流编报经验,交谈心得。形成了一个报业的聚会交流中心。

  《官员茶馆》 新桥堍的“长乐茶馆”就是镇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一家。茶店开在二楼,雅座窗明几净,大堂设有小舞台,常有戏曲演出,弦歌声不辍;小堂设包厢,用珠廉相隔等,供三、五茶客会友叙旧,茶桌上还备有果品糕点,茶博士殷勤招待侍侯。吃茶叙旧、听戏,十分舒服。这里进出的茶客,都是当地政府的官员或地方缙绅、有钱的大老板,和富贾一方的地主。普通茶客是难以问津的。

  《航班茶馆》 硖山赵家汇,以前水陆码头,各地航班快船都停泊于此。码头旁开设的“聚仙阁茶店”,就是专门为船工、脚夫和往来旅客服务的,他们在这里边喝茶,边侯船或接客,成了水陆码头航班快船的中转站。

  《网船茶馆》 东南河尽头的“芦扉汇茶店“,紧靠河汊,河港里停满各种网船,有耙耥螺蛳蚬蚌的,有捕捞鱼虾鳝鳖的。当他们上街卖完鱼虾,换来副食品和米盐酱醋之后,便喜欢在这里歇歇脚、喝壶茶,然后再回到船上去。

  《鲁班茶馆》 硖石西街“西雅园茶店“,人称为”鲁班堂“。店堂里供有鲁班、张班两个塑像。鲁班、张班是木匠、泥水匠的祖师爷。进来吃茶的都是木匠、泥水匠和其他手工艺者如铁匠、砸桶匠、竹匠、石匠等。他们边喝茶,边谈论自己行业的生活,交流同行经验或介绍雇主业务。

  江南水乡风情茶馆,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是水乡民俗文化的一道瑰丽的风景线,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茶文化的一种珍贵的历史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风情
成都的茶馆,成都人饮茶的情调,可堪称为成都一景。凡到过成都的外地人,无不为成都的茶馆、茶楼、茶园之多,人们饮茶风气之盛而感到新奇。成都的茶馆,四季生意兴隆。尤其节假日,大街小巷,河边垂柳下,公园里,寺庙中,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茶馆、茶楼座无虚席、热闹非凡。更有在冬春季节,一遇阳光普照,那茶园(露天)更是风情万千,晒太阳,品香茗简直成了成都人的一大享乐。在成都,年轻人坐茶馆多是同学朋友小聚,聊聊天,老年人则是消遣,搓麻将,打桥牌,摆老龙门阵,中青年人坐茶馆,则多以谈天说地、国事、家事、私事无所不谈,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坐茶馆多是看书读报、谈时事、议学术。成都的茶馆多以使用三件头(茶碗、茶盖、茶船),也就是“茶碗茶”而驰名。盖碗茶为成都茶馆所独创,而茶碗、茶盖、茶船又寓意为“天盖之(茶盖)、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它包容了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盖碗茶、碗上加盖,既可保温,蒸发茶叶、加浓茶味...
·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茶馆风情
在水乡,你可常听到"皮包水"的说法。不是因为水多,而是那里的人喜欢喝茶、爱坐茶馆的缘故。大运河沿线的小镇上,茶馆遍布,茶客如蚁,每天清晨,江南水乡的风情韵致就在这袅袅的水烟中迷醉般展开。历史上,乌镇茶馆最多的时候有六十几家,地处中市的访卢阁、三益楼、常春楼、一洞天、明月楼、天韵楼等规模较大,档次也高,茶客的身份也尊贵些;而分散在东南西北四栅的小茶馆,主顾都是四乡里来镇上做买卖的农民。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前者俗称街庄,雅致些,但要说起水乡的原汁原味、质朴醇厚来,后者(俗称乡庄)更贴近些。乡庄只做上午,街庄常做下午。茶馆之所以经历千百年离乱盛世而不衰,自有它作为生活基本的一面,但在信息传播落后的年代,茶馆是信息交流和处理公众事务的重要场所。一个茶馆便是一个小镇的“新华社”,各种消息都在这里发布;大至长江洪水,小至李家小孩吵夜,近如阿大捉螃蟹反被螃蟹咬……现在村村都有广播、电视...
· 茶文化―茶馆茶楼―江南茶馆风情
长江南岸的苏州、无锡、常熟、常州、镇江、南京等地的茶馆统称“江南茶馆”。苏州是“碧螺春”的故乡,茶文化历史久远。历史上,苏州人的饮茶之风兴盛,堪称“瘦L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巷有茶馆”。再加上较大的茶馆中设有书场,备有小吃、面点,吸引南来北往的商贾游人。苏州人休闲的时候常常一壶在手,在茶馆中细细品啜。许多老者爱在茶馆中整日消闲,在茶馆中听书下棋,高谈阔论。慢悠悠地晶茶,细细地尝风味/J、吃。苏州人把老者整天在茶馆中的行为称为母鸡孵小鸡,把这种茶馆叫“孵茶馆”。离苏州很近的常熟是鱼米之乡,常熟人自古以来就饮茶成,风。“十里青山半人城”的虞山胜产“虞山茶”。在言子墓道旁的“墨香茶社”,读书台公园中的“半山茶室”,虞山顶上的“维摩山庄”中的“望海楼”茶室,齐梁古刹兴福寺东花园的露天茶座,方塔公园的茶室,虞山公园的茶室,都能看到当地茶客,或者前来游览的外地茶客。青年人也经常来风光清丽的公园里品茶。江...
· 茶文化―茶馆茶楼―西部风情茶馆怀旧
现在的茶馆在成都还存在很多,但在我们重庆似乎正在慢慢的消失了。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挥不去这几幅画在脑中的图像,那是还在念大学的时候留下的记忆:没有喧嚣,茶香悠悠,清风柔柔。在那飘散的茶香里呈现一派祥和,一股清新。在西界沱、高家镇这些临长江的码头,用竹篾与胶纸便可搭起一茶馆。茶馆的两边,常见这样的一副醒目的对联:”长嘴铜壶篾竹椅,矮脚方凳盖碗茶.。”长嘴铜壶,更显得喝茶者优雅飘逸的气韵,嘴长水更长,提壶续水,碗满得滴水不漏,这可是地道的功夫。盖碗茶,香气悠悠,味酽一壶中,显出品茶者的随意和轻松。进茶馆,也可以说是泡茶馆。一个”泡”字,道出了饮茶都的惬意快活。那茶,有时候是用心来品味的,它需要一颗滋润的心,许许多多的人生坎坷,便是通过品茶品出来的。品茶也偶尔辅之一点瓜籽、花生米。芝麻杆糖等等点心之类,但那都是品茶的一道花边,一点点缀,绝不会喧宾夺主,填饱肚子。那个时候,茶馆是一张网。”满城风雨...
· 茶文化―茶馆茶楼―品上海茶馆赏新旧风情
我常常觉得很难去界定茶与咖啡的关系,两者起源都很悠久,功效都与提神醒脑有关,都被现代学者研究出要少喝咖啡不饮浓茶,两者都发展成内涵颇多的文化……不过,既然身为中国人,一直沐浴在茶文化的清香中,更是觉其博大精深、难以言表。虽然古装电视剧中所演的茶馆和店小二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茶馆却一直随着我们的生活而多样化的发展起来。上海茶馆文化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清代初年。据资料显示,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约有24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在十六铺一带已有旧式茶肆、茶棚了。同治年间开始出现建筑考究的新式茶馆。清代末年,见诸文字记载的上海茶馆约有64家。这一时期可以称作上海茶馆文化的初期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茶馆文化的兴盛时期,据统计,当时全市共有各类茶馆164家,主要分布在南京路、福州路、金陵东路以及城隍庙一带。抗战胜利后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茶馆文化处于严重萎缩时期。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十多年间,上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