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馆茶楼―老北京的改良茶馆
这还是三十年代的事儿,在“社稷坛”(中山公园)靠后的假山前边并排着有三家茶馆。
一个叫“春明馆”,这是一个“清茶馆”的模式,里面除了卖茶以外还代卖一些精细的小点心,到这里来的客人大都是满清的遗老遗少,其穿戴无一不是长袍马褂儿,福字履、小帽头儿;喝茶聊天儿很有前清的遗韵。因此人们给起了个外号叫“爸爸茶馆”。
紧挨着它的茶馆叫“长美轩”,它的里面和“春明馆”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在压桌碟儿上以黑白瓜子儿和玫瑰枣、小蜜饯为主,而且里面有一些简单书刊。到这里面来的茶客主要是一些小学教员、公司的职员等等,穿中山服和立领儿学生装的,也有穿西服打领带的,总之是穿什么的都有。每到下午四五点钟,这些人便夹着皮包,叼着烟卷,三三两两地到这儿聚齐儿来了。而且还都几乎每天必到,喝着茶,聊着天,评论着时事。当时就有人给这些人起了个“公园董事”的外号儿,同时也给这“长美轩”起了个“儿子茶馆”的外号。
与“长美轩”相邻的茶馆叫“柏斯馨”,到今儿个我都没弄明白这个洋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茶馆除了卖茶以外,其他什么压桌碟呀,什么小点心呀,一概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当时最时兴的“柠檬水” 、“橘子水”、“冰激凌”、“锑水儿”、“火腿面包”等等洋味儿的食品。而到这儿来的也大都是一些时髦儿少女和摩登小伙儿,要不然就是一些在洋学堂念书的学生们。而所聊的话题则是交谊舞、新电影和影星轶闻。为此,“柏斯馨”茶馆还专门为这些时髦儿的青年人准备了“良友”画报、“三六九”画报和“新民晚报”等等。而人们则也很自然地给“柏斯馨”茶馆起了一个“孙子茶馆”的外号。
这三个茶馆在一起和平共处了很有一段时间,而茶客们全都会自觉地对号入座,自己到底适合于哪一类呢?放心!不会错的,因为各人的思想决定了一切!
只可惜,完全可以被称做“大改良”的“柏斯馨”茶馆同那两家一起在四十年代中叶以后就在也没消息了!为此我还特意询问了著名的北京史地民俗作家常人春先生,他曾经为这三个茶馆写过文章,结果也是没有结果,太遗憾了……
在北京,茶馆这个行业一直到了一九五六年算是开始正式完结。直到进入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茶馆这个行业才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个古老城市的土地上。
编者:接着该和您开聊老北京茶馆里的各种讲究了―――等着听好儿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