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我国传统茶道被敲响了警钟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1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我国传统茶道被敲响了警钟,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的"2005年金秋茶话会"上,海外华人王志远教授应邀作了《

  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的"2005年金秋茶话会"上,海外华人王志远教授应邀作了《关于现代茶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之发言。闻之,读之,不能不教人顿觉胸臆为之一畅,视野为之一阔,乃至振聋发聩矣。
  这是因为,他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探讨之发言,而是在学术探讨的同时,一面则又发表了某些学术批评意见。依我看来,此种非同寻常的学术批评意见,不啻是给当今我国茶坛,尤其是给我国传统茶道敲响了一次警钟!他是这样论述的:
  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茶道"已流于形式,甚至成为阻碍茶(产)业发展的因素。……十年前,我回国建议发展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冰茶系列产品,却遭到"冷饮不合中国国情"的指责。现在冰茶已日益成为占有百亿市场额的主流饮料。"茶道"原教旨派差一点扼杀了一个如此庞大的茶产业!
  -平心而论,既然茶道自称为"道",就必须了解茶道的真谛。"道"本源于《易经》学说。"易"者,变也!茶道也必须随时代变化,适应消费者的工作生活而变化,引导茶产业的改变和进步。……
  现代的"茶文化"和"茶道",也必须随时代而变化。茶道中的陈腐之道,不要成为现代茶产业的绊脚石。当今世界茶叶消费呈多样化,除继承各民族的传统饮茶方式外,"吃茶",充分利用现代"茶渣"中的营养保健物质,是必然的趋势。而茶叶的超微细化,可以迅速在冰水中分散成易为人体吸收的透明"茶汤"的"纳米茶",可能是继红碎茶和茶袋的发明(之后)的又一改革;不要热水冲泡,不要有机溶液剂提取,真正"原汁","原叶""原色"的"茶尽其用",必将推动新的一轮茶业革命。
  -茶界论茶,无不夸江浙茶叶形色之美,无不赞闽南茶之香高味浓。我作为生化和药理学的学者,却不敢苟同。江浙茶叶氨基酸含量丰富,自然滋味好,但毕竟不是茶叶的健康要素。强抗氧化剂茶多酚含量多寡,才是决定预防肿瘤和心血管病的主要指标。而世界茶叶的原产地云贵高原的茶多酚含量,几乎高出江浙茶叶的一倍。……(贵州)凤冈县的土壤硒含量高出龙井茶(0.082ppm)20多倍!
  资料显示,印度和斯里兰卡红茶的硒含量分别为0.046和0.098ppm,远低于我国西部富硒地带的茶叶。云贵茶叶大都是宜绿、宜红、宜乌龙的大叶种,或许我们仍要仗仰祖宗的庇荫,在发明茶叶的原产地祖国的西部,创造中国特色的"硒红""硒绿"和"硒乌龙"等名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斗茶",一较高低。茶叶中兴,就此一战!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茶叶,又为我们开拓了丝绸-茶叶之路。作为后辈,却担当"中国茶园规模世界第一,产量第二,出口量第三,创汇第四"的可悲角色,何以面对列祖列宗!我们不能沉醉于对《茶经》的考证与注释,或不计其数"名茶"的"评审","茶艺"的欣赏;更不能以"卫道士"和"原教旨派"自居,动辄对新理论,新概念,新工艺和新产品,冠以"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指责。兹录毛泽东先生的名言以互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述这番学术批评意见,确乎是够尖锐、够严峻的。不过最其严峻的尚还不是批评意见本身,而是国际茶叶市场竞争所面临的严峻局势,复兴华茶所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历史使特别是那种令人痛心疾首而无以告慰列祖列宗的"可悲角色",迄今仍落在我辈茶人的头上而未能抛却,对此,咱们是否亦皆意识到了呢?
  我不知道其他茶人对于王志远先生的这番学术批评作何感想,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则仅仅用"颇受启发"之类字眼却是远远不足以表达的。尤其当读到他劝诚人们不可在茶道生活中一味"沉醉"的那番话,即不可沉醉于"对《茶经》的考证与注释",不可沉醉于"不计其数'名茶'的'评审'",不可沉醉于"'茶艺'的欣赏",当然更不可以沉醉于那些"茶道的陈腐之道",还有那些"不是茶道之'道'"之中;特别是当读到所谓"传统的茶道不要成为现代茶产业的绊脚石"时,则我耳畔犹如闻得一声棒喝-应当说,这可是一种有情的棒喝啊!-从而不由引起自己的太多感喟,太多反思,并且在感喟与反思之余,则更禁不住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番自我拷问。……
  这番自我拷问的焦点就在于:传统茶道文化的包袱在我辈身上,是不是背得太过沉重了呢?返顾这些年来,我所读的东西,所写的东西,却大抵都没有越出传统茶道文化的藩篱。就是说,读来读去,写来写去,无非大抵都是些老旧的理念,老旧的调子。至于我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当今在世界上还有几许声望?我国传统茶叶产业在当今世界上则又居于何等地位呢?对此,我则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朦朦胧胧,若明若暗;直到近日读了王志远先生的发言,我这才了然:中国茶业在当今世界市场上,已然"无足轻重",而且"严峻的事实是,世界已经把中国茶叶的辉煌遗忘"!然而这却又能归咎于谁呢?总不能归咎于世界茶坛和世界茶叶市场罢。
  由斯我则又不能不作出这样的追问:未来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究在哪边?谁都知道,中国本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世界茶道文化的发祥地,其茶道文化的滥觞与发展的历史,确乎源远流长也。然而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拥有的某种传统优势,却并非就是永恒的东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嘛,天下万事万物无不都始终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沧桑复沧桑也,世界茶道文化的发展自然亦不例外。虽说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先前一直在中国,在东方,然而当今西方茶业经济并茶道文化在科学发展理念和高新科学实验方面却拥有种种优异特色:即重科学而不重经验,重创新而不重承袭,重营养而不重赏玩,重国际品牌而不重地方品牌。这些这些,它不是比之中国,比之东方更胜一筹么?当然,这并非说,当今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已然被西方取而代之。不,不是这样。应当说,当今世界茶业经济并世界茶道文化发展的走势,尚还处于十字路口上。至于西方会不会最终形成而为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恐怕现时就下定论则为时还早,尚须拭目以待之。
  不过这个拭目以待,在我辈茶人来说,却决决不可优哉游哉地旷世而待之的。当此世界茶业经济并世界茶道文化正处于转型之际,亦即正处于飞跃式的变革之际,凡我中华茶人,那是万万迟疑不得,蹉跎不得的。否则,如果依旧那么无动于衷,糊里糊涂地一味沉醉下去,依旧不肯毅然决然地抛弃茶道文化生活中的那些个"陈腐之道",那些个"不是茶道之'道'",依然哼着千古不易的老旧调子而迟疑复迟疑,蹉跎复蹉跎下去,则世界茶坛的主流文化还有不被西方取而代之之理么!若是真有那么一天,则咱们除了在痛心疾首之余,徒呼奈何,奈何,悲夫,悲夫之外,还能有其它啥个法子呢!
  当然,我这只是一种假说,一种推论,却并无"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意。至于我之所以作出上述假设并推论,许是上了一点年纪之故罢,忧患之思竟不免时不时袭来心头。尤其在读了王志远教授的发言之后,则更是忧心如焚,何止是坐卧不宁呢,简直严如听到霹雷打来的一样,不由震惊无已。说实在话,平日我本是闭目塞听惯了的,终年除了孤坐咫尺书房之外,世界茶坛上的情形,可以说是一概非常陌生。哪里知道而今在西方世界。传统的喝茶竟还遭了"革命",将被最新发明的择用"纳米茶"的吃茶之法取而代之。再说,传统的所谓"水滚茶靓"的热饮之茶,同样也将被冷饮和冰饮之茶取而代之;至于传统的择水之道,亦将会成为历史,而代之以最新发明的"分子簇水";此外传统的无计其数地方名牌之茶,将会在世界品牌级的养生保健之茶挑战之下,不能不在世界茶叶市场上黯然失色;还有,茶种亦将面临新的抉择,世界上最其优异的茶种,将是从茶树原产地即云贵高原一带遴选出来的、其硒含量并锌含量冠甲寰宇的最佳茶种。所有这些创新和发明,必将在世界茶坛上兴起一场茶业革命之旋风而席卷天下。
  哦哦!我真没有想到,世界上竟还会发生这么一场其势若电闪雷鸣,风雨迷漫般的茶叶革命!对此,我当初的心里反应则又如何呢?就象打翻了五味瓶儿似的,竟一时充满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味:似乎又是惊喜,又是无奈,又是兴奋,又是别扭,又是迷惘,不由心烦意乱得足足有好几天才回过神来。仔细想想,我这般心态,毕竟是非健康,非理性的表现。于是乎在作了一番冷静思考之后,我想,何不重温重温鲁迅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呢,尤其是题为《老调子已经唱完》的那篇演说。云:"-现在来想一想我们中国怎样。中国的文章是最没有变化的,调子是最老的,里面的思想是最旧的。但是很奇怪,却和别国不一样,那些老调子,还是没有唱完。-有些读书人说,我们看这些古东西,倒并不觉得于中国怎样有害,又何必这样决绝地抛弃呢?是的,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正在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了,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我们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我想,凡是老旧的调子,一到有一个时候,是都应该唱完的,凡是有良心,有觉悟的人,到一个时候,自然知道老调子不该再唱,将它抛弃。但是,一般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们,却决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翻四复地唱不完。于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
  云云。
  鲁迅先生的上述这番论述本是指文坛说的,而于今咱们读来,不是觉得就象在跟茶坛说的一样么?确然,不论文坛也罢,凡该唱完的老调子,就不须再唱下去;凡该抛弃的古东西,就须决绝地抛弃之。当今咱们不是在讲科学发展观么?那么,何谓茶道文化的科学发展观呢?我赞成王志远教授关于茶道的真谛之阐释,即"道本源于《易经》。'易'者,变也!茶道也必须随时代变化,适应消费者的工作生活而变化,引导茶产业的改革和进步。"斯言信矣!此说才跟当今之世的科学发展观精神合拍。而且回瞻历史,则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何尝不是始终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的呢?譬如当今的撮泡之茶,乃是从饼茶时代的煎茶之法演变而来的;再说,我国原始人类祖先,是不是在鸿蒙初辟之际,就养成熟食之茶与热饮之茶习惯的呢?不,当然不是。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告诉我们:早在邃古时代,那些生活在茶树原产地的我国原始人类祖先,他们所吃的全然是生嚼之茶,直到他们在学会用火之后,生嚼之茶才渐渐地演变而为熟食之茶与热饮之茶。-那可是茶饮文化史上一场破天荒的伟大飞跃,伟大变革啊!试想想罢,如果中国茶坛上,自古迄今未曾有过这些个演进与变革,那么,如今咱们恐怕还不知道喝茶为何物呢。
  古训云,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无非即沧桑复沧桑的历史。而茶道文化演进的历史,则亦如斯也。
  没有传统,固然就没有现代。然而若是全然被传统所禁锢,则非但会失去现代,更会失去未来。
  而今我国传统茶道被敲响了警钟,应当说,这是时代向咱们发出的新的声音,它在催促我辈茶人,从沉睡或者半沉睡微沉睡中速速警醒,速速奋进,在世界茶坛上打造中国之茶的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古今茶道
茶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饮茶的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所以,中国人在生活中习惯于"一日三餐茶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别、民族的不同,使得国人的饮茶,可谓千姿百态。这就是通常所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择要分述如下。1、煎茶、点茶与泡茶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现分别简述如下。⑴煎茶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渊源
中国的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茶道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所以,中国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
· 高温灾害敲响了城市规划的警钟
持各大城市高温持续,恐难在短时间内冷却。虽然气象专家称,造成这种罕见高温的三大成因是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与历年相比较短,出梅较早;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强于历史同期,几乎无北上台风。但大范围高温天气显然不只是气象原因造成的,与人类活动破坏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我国每年的能源消耗都在大幅度增加,且多为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燃煤、燃油排放,不仅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也直接导致高温极端天气更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今年的高温天气和前段时间的城市内涝也给城市规划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不只是地球变暧造成的。城镇化速度过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不堪重负,汽车、空调、冰箱等热源排放成倍增加不说,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也让城区及其周边的大量湖泊、水田、树林、湿地消失,上述地方原本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也因此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除了大量居民住宅,还有无数玻璃幕墙建筑,因玻璃幕墙存在...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十九问
问一:何谓茶道?答曰:茶道是一门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是茶事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问二:茶道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答曰:茶道的构成主要有五个方面,即茶艺、茶人、主题、程序、环境。问三:茶艺的功夫包括哪些方面?答曰:一是识茶,二是辨水,三是鉴火,四是择器。一般说来,茶品是以形、色、香、味分高下,水以清、活、轻、甘、冽别优劣,火以活火为上,器以宜兴紫陶为佳。问四:什么是茶艺三法?答曰:制茶法、烹茶法、佐茶法。问五:中国人有哪些品茗方式?答曰:主要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四种方式。聚饮包括茶宴、茶会、茶话会等方式。在宋代有点送茶和斗茶、分茶游戏。问六:有哪些公众茶事设施?答曰:主要有茶摊、茶室、茶馆等。问七:中国茶道有哪些流派?答曰:因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世俗茶道。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