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懦弱一派的茶道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2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懦弱一派的茶道,   昔日一起在北京夜里呼啸而聚的老愤青们,因为人至中年,精力气质各不同,渐渐裂
    昔日一起在北京夜里呼啸而聚的老愤青们,因为人至中年,精力气质各不同,渐渐裂变,粗略可以归纳为“茶派”和“酒派”。
    酒派常要挑战,要博杀。战什么杀什么却又各自不同,有的要挑战世俗,有的要博杀高雅,还有的单单瞄准日趋老化的身体。喝酒,并且是大酒,甚至是兜里揣着降压药的大酒,是这场挑战、博杀的形式。
    相对酒派的激进,茶派是温和的,心平气和,很少动怒,对自己内心的投入远远大于对外界纷杂世事的关注。当然,以酒派看来,这不是什么温和,这叫逆来顺受,分明就是懦弱。我就不幸被划归懦弱一派。
    懦弱一派中有人在望京开了家茶人道馆。是一片玩家的舒适天地。
    绕过一个自己砌的小花坛,几个铁架上随意摞着各类普洱茶饼,标识了小店的主题。和一般茶馆不同的是,店里的玩意儿特别多,小玻璃展柜里,有店主收藏的纸扇、不同朝代的茶具,全是文物。墙上挂的也是文物,郑孝胥的对联、陈少梅的工笔。沿墙地上一溜排开砖红色的南丰泥炉,土气但有风韵;墙角斜插着一柄日本武士刀,价值不菲。
    这些东西不光是摆设,它们是茶人道馆的灵魂。店主不光喜欢这些,而且是真懂。我们一落座,不用逗,他就自然开讲,每件小玩意儿背后都有故事,比如陈少梅的那幅工笔,是他天蒙蒙亮的时候去逛潘家园,从一堆废纸里淘唤出来的一张皱了吧唧的废纸。生怕卖主回过味儿来反悔,抱头鼠蹿奔了荣宝斋,裱好一看――噫!对了对了,没走眼啊。
    店主是个颇具北京风味的玩家,满人,祖上做过清朝大官,不过他懒得说这个,说那都是瞎掰。大概是喜欢茶,也可能是天性懒得博杀,渐渐地就从职场退隐了,日日浸淫在这个小店,玩得不亦乐乎。不过你说人家不博杀吧,人可是拿了日本剑道五段证书的,那把武士刀不纯是个摆设。
    茶馆开着,生意做归做,顶级好茶老没机会显摆,因为实在忒贵了,七八百一泡的“小黄印”、六堡黑茶,真少人问津。怎么办呢?没关系,自有懦弱一派来捧场。隔三岔五,亲朋好友纷至沓来,泥炉烧水,会凉得慢,白银的茶托、清早期的壶碗一一精心伺候,一口几十年前的陈茶,在七八张嘴里呼噜呼噜乱响一气时,天南海北,花鸟鱼虫,嘴里可就没边没沿儿了:上回那个明式炭盆怎不见了?新拿这鸟笼子有嘛讲究……腐朽得一塌糊涂。夜深人静之时,楼板踩得嗵嗵响,依依惜别。想起来就留点茶资,也有忽略的时候,那就活该店主穷忙活了,好在人家也不在意,日子悠悠地长着呢。
    日子过成这样,被人说成懦弱我也甘愿。何况在我看来,讨论酒派茶派孰是孰非没有意义,不如共存同一蓝天下,各讨各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古今茶道
茶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饮茶的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所以,中国人在生活中习惯于"一日三餐茶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别、民族的不同,使得国人的饮茶,可谓千姿百态。这就是通常所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择要分述如下。1、煎茶、点茶与泡茶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现分别简述如下。⑴煎茶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渊源
中国的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茶道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所以,中国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的历史
茶叶的故乡在我国云南省与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国的接壤地带。那儿至今仍有几棵千年茶树,其中树龄最长的有1700年,堪称茶树之王。最初人们喝的是绿茶,(公元1世纪)中国发明了蒸制茶叶的方法。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根据日本《茶经详说》,729年,圣武天皇在宫中召集僧侣百人念《般若经》,第2天赠茶犒劳众僧。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因此,能得到天皇以茶犒赏的仪式也就非同一般了。当时的茶主要作药用。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1191年,他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明惠把茶种种在�衔采缴希�后来这成为日本闻名遐迩的“�衔膊...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的分类
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简言之,茶道即饮茶修道。中华茶道涵蕴饮茶有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其构成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关于茶道的分类,目前中国茶文化界比较混乱。较多的是以茶道实践的主体划分为宫廷茶道、文士茶道、宗教茶道、民间茶道,有以茶为主体分划为乌龙茶道、绿茶茶道、红茶茶道、花茶茶道等,有将茶道划分为修行类茶道、茶艺类茶道、风雅类茶道、技进类茶道,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还有把茶道分为表演型茶道和非表演型茶道,甚至有人提出“孔子茶道”一说,不一而足。这些划分无疑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何为宫廷茶道?唐朝宫廷饮茶不同于宋朝,宋朝宫廷饮茶不同于明朝,唐煎、宋点、明清泡,宫廷茶道所指又为何?文士茶道、宗教茶道、民间茶道亦是同样道理。同是点茶,为何在宋徽宗那里就成了宫廷茶道?而到了苏轼那里又成了文士茶道?到了佛徒、道士那里又成了宗教茶道?到了山民渔夫那里就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