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西湖龙井茶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8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西湖龙井茶,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是绿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龙井茶以狮峰山、梅家坞、虎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是绿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龙井茶以狮峰山、梅家坞、虎跑村、龙井村所产为最佳。
    表演用具:优质龙井茶、透明玻璃杯、水壶、清水罐、水勺、赏泉杯、赏茶盘、茶匙、干净的硬币等。
    (一)初识仙姿
    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享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盛誉。优质龙井茶,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为最好,称为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稍逊,称为雨前茶,而谷雨之后的就非上品了。明人田艺衡曾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语。
    (二)再赏甘霖
    “龙井茶、虎跑水”是为杭州西湖双绝,冲泡龙井茶必用虎跑水,如此才能茶水交融,相得益彰。虎跑泉的泉水是从砂岩、石英砂中渗出,流量为43.286.4立方米/日。现在将硬币轻轻置于盛满虎跑泉水的赏泉杯中,硬币置于水上而不沉,水面高于杯口而不外溢,表明该水水分子密度高、表面张力大,碳酸钙含量低。请来宾品赏这甘霖清冽的佳泉。
    (三)静心备具
    冲泡高档绿茶要用透明无花的玻璃杯,以便更好地欣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的仙姿,观赏碧绿的汤色、细嫩的茸毫,领略清新的茶香。冲泡龙井茶更是如此。现在,将水注入将用的玻璃杯,一来清洁杯子,二来为杯子增温。茶是圣洁之物,泡茶人要有一颗圣洁之心。
    (四)悉心置茶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茶与水的比例适宜,冲泡出来的茶才能不失茶性,双充分展示茶的特色。一般来说,茶叶与水的比例为1:50,即100毫升容量的杯子放入2克茶叶。现将茶叶用茶则从茶仓中轻轻取出,每杯用茶2~3克左右。置茶要心态平静,茶叶勿掉落在杯外。敬茶惜茶,是茶人应有的修养。
    (五)温润茶芽
    采用“回旋斟水法”向杯中注水少许,以1/4杯为宜,温润的目的是浸润茶芽,使干茶吸水舒展,为将要进行的冲泡打好基础。
    (六)悬壶高冲
    温润的茶芽已经散发出一缕清香,这时高提水壶,让水直泻而下,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复三次,让茶叶在水中翻动。这一冲泡手法,雅称凤凰三点头。凤凰三点头不仅为了泡茶本身的需要,为了显示冲泡者的姿态优美,更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体现。三点头像是对客人鞠躬行礼,是对客人表示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茶的敬意。
    (七)甘露敬宾
    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茶人所遵从的茶训。将自己精心泡制的清茶与新朋老友共赏,别是一番欢愉。让我们共同领略这大自然赐与的绿色精英。
    (八)辨香识韵
    评定一杯茶的优劣,必从色、形、香、味入手。龙井是茶中珍品,素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佳茗之称。其色澄清碧绿,其形一旗一枪,交错相映,上下沉浮。通常采摘茶叶时,只采嫩芽称“莲心”;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则称为“旗枪”;一芽两叶,叶形卷曲,形似雀舌,故称“雀舌”。闻其香,则是香气清新醇厚,无浓烈之感,细品慢啜,体会齿颊留芳、甘泽润喉的感觉。
    (九)再悟茶语
    绿茶大多冲泡三次,以第二泡的色香味最佳。因此,当客人杯中的茶水见少时,要及时为客人添注热水。龙井茶初品时会感清淡,需细细体会,慢慢领悟。正如清代茶人陆次之所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也。”品赏龙井茶,像是观赏一件艺术品。透过玻璃杯,看着上下沉浮的茸毫,看着碧绿的清汤,看着娇嫩的茶芽,龙井茶仿佛是一曲春天的歌、一幅春天的画、一首春天的诗。让人置身在一派浓浓的春色里,生机盎然,心旷神怡。
    (十)相约再见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今天我们在此共饮清茶也是一种缘分。“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愿有缘再次相聚,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龙井茶泡3分钟味道最好
懂茶艺的女子是恬淡美丽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艺部主任张莉颖就是这样。1997年,张莉颖辞去宾馆总机工作,去日本学习茶道,学成回杭,入茶文化研究会。现在她的工作,是向全世界推荐中国茶艺。她说,茶艺分生活茶艺和表演茶艺。三五个朋友在家,聊聊天,喝喝茶,这是生活茶艺,古人说:茶水火器四合齐美,要做全这几点,难,但我们可以在原有材料基础上,让茶更好喝、更好看。首先,茶与水的比例要适当,杭州人一般绿茶喝得较多,冲泡时,1克茶叶配50至60毫升水就够了;水温也有讲究,泡君山神针一般70-75℃,泡龙井80-85℃,泡乌龙茶需100℃的沸水。冲泡时间不要太长,一般龙井等绿茶,冲泡3分钟味道最好,维生素、氨基酸也释放出来了,比较有营养。玻璃杯泡绿茶蛮好,看着茶叶在水中绽放、舒展、回旋,能让人陶醉。表演茶艺在要求茶质的同时,还要追求艺术上的感染力和效果,尤其在服饰、道具、场景、音乐等方面,要考虑视觉效果...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茶
喝茶,南方人叫吃茶,客家话是食茶,广东人说饮茶,饮茶的含义和喝茶略有不同,最讲究的是品茶,不单喝,还要品味和闻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南方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下放当知青在农村,家家户户一早起来,在做早饭的同时,泡一壶茶,准备一天之用。老人早上起来得先喝一杯热茶。茶壶是锡打的,也有瓷的,壶耳是铜的。讲究的人家,外面加竹篾的外壳,里面衬以棉花套,以便保温。客人来了,叫小孩有礼貌地向客人敬茶,不得满杯,约三分之二。有钱人家行善积德,向群众“施茶”,逢圩赶集,来往行人多,在大路旁边的凉亭里放一水缸,把泡好的茶水倒进水缸。茶杯是用小竹筒做的,安上用竹枝做的把,好像勺子,把的尾巴带钩,可以挂在缸边。行人渴了,拿着把舀水喝,手不会碰到茶水。有时集体劳动,如家家出工修路,有的人家缺劳力,就泡好两桶茶水送去代替出工,大家也都认可。夏收和秋种,自家或雇工或换工(互助组...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之论道
中国人是喝中国茶的,绿茶、乌龙、普洱、铁观音……或香醇,或清爽,或浓酽,总是那么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与口味。而红茶,通常被认为是将品级不高的茶发酵后供那些傻得几乎要把茶渣都吞下去的茶叶化外之民牛饮。不过西风东渐,红茶乘着“下午茶”的概念摆上中国人案头――或许这就是想象中的英伦范儿,而且绝大多数人形容红茶的口味,都能脱口而出:“立顿”啊。的确是立顿(Lipton)让中国人认识和接受了红茶。但在它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红茶大国的英国,立顿却算不上什么好茶。但一个外国并非最优秀的品牌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可以塑造出其积极、开放、自信的形象,将立顿的形象渐渐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工作,立顿几乎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红茶的同义词,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反观中国人自己的茶,种类多如牛毛,但中国茶叶市场历来只有按“品种名”和“产地名”来进行销售的传统却难见品牌,走进任何一家带字号的茶庄,我们总能看到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冻顶乌龙以及形...
· 茶文化―品茶论道―在老舍茶馆品茶论道
小时候喝茉莉花茶就用个搪瓷缸子。奶奶的那一杯,经常放在炉台上,半温半热,随时可以拿起来喝。那时还没有冷饮,每天一放学我们姐妹三个就撒丫子往回跑,端起奶奶碗里的茶,咕噜咕噜喝一气。那是碎茶,冲泡的次数多了,只有隐隐的茉莉花香,但现在还是很怀念那种味道,对我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北京的味道。不仅卖茶,我父亲还卖过糖葫芦、小家电、折叠伞,甚至珠宝玉器。1988年,在一家服装商场的三楼,他开办了老舍茶馆,也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的第一家茶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想重现其笔下的那种景象。开业那天,老舍的夫人胡青和儿子舒乙都来了,胡青说:“开茶馆挺好,可别过两天就变成卖袄、卖裤子的了啊。”那时候最流行的是歌舞厅,卡拉OK厅,传统艺术断档了。父亲将这些传统老艺人请到茶馆演出,比如说京韵大鼓的骆玉笙。但茶馆经营的头三年一直赔钱,父亲经常让下班员工留下看演出,要不演员没观众会很尴尬,这算是...
·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
杭州西湖群山皆产茶。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其说不一。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述。至北宋苏东坡知杭州时,对西湖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东坡此说和《茶经》之记载正相吻合。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饮茶而讲究茶叶,始于唐代。推崇何处出产之茶,则因年代而不相同。如唐代重阳羡(近江苏宜兴)茶,宋重建州(今福建建瓯)茶,清代则重武夷茶、龙井茶。可见西湖龙井茶之名重于世比较晚的。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在最早见到的元代虞集《游龙井》诗中说:“徘徊龙井上,云气起睛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明代,龙井茶崭露头角,已颇负盛名。据《嘉靖通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