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文明品茶毛尖茶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5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文明品茶毛尖茶,   我国的茶叶自神农时代起引为药用,至今已有五六千年。西汉时起作为饮料,距今也

    我国的茶叶自神农时代起引为药用,至今已有五六千年。西汉时起作为饮料,距今也有两千多年了。在公元473―477年前后,茶叶作为“绿色种子”传遍全球。时至今日,成为尽人皆知的珍贵饮料和重要商品,作为茶叶祖国不能不引以为自豪。
    茶,既有解渴、健身、疗疾之效,又富品尝情趣,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功能,在烦嚣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其魅力。所以,茶又有“康乐饮料”之美称。
    中国名茶,是一种特殊工艺品。特别是高级绿茶―信阳毛尖,用玻璃杯冲泡,清汤绿叶,栩栩如生,一边闻点品味,一边察颜观色,融诗情画意于一杯,如此品茶玩味,真是趣味无穷。
    饮茶品茗,典雅清和,蕴藏着高雅的情致,深邃的内涵。这既是一种生活艺术享受,也是丰富生活情趣,导致身心舒坦的高雅娱乐。

一、茶的品尝
  古人饮茶重于“品字”。至今,较文雅的说法,仍称“品茗”。品字的意义很深,既有仔细欣赏,也有鉴别优劣之意。
  我国古代,斗茶(又称茗战)之风很盛,可见对品茶是很讲究的。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曾讲到当时朝野之人“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
  单从欣赏这方面讲,古人认为品茶除了要求茶本身的优质外,还要注意到所用的水、火、茶具,甚至饮茶的环境。因此,自古有“煎茶四要”、“识茶三要”的经验,这在古诗文中,也有很多的记载。例如,“远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识银茶”,“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艳潋。当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品尝一杯名茶,使人精神清爽,情趣盎然,确具有十分诱人的魅力。但是,要如何“品”,尤其是如何鉴别,这是个相当专门的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有的人认为芽叶越细越好,有的人认为茶越香越好;入口的感觉,或喜其鲜爽,或喜其甘润;有的首重于外形美,有的偏重其内质,不一而足。其实,对茶的品尝就好像美味珍肴一样,各人的口味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在信阳一带,一般人要求茶叶具有香郁、味浓、饮后回甘生津的特点;而江南一带,大多不习惯气味浓厚的茶,而要求形色双全,气味清鲜。因此,不同地区品茶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品茶总还是有几条共同的标准。譬如说“干看外形,湿评内质”,所谓内质,大略就是入目而知其色,入鼻而闻其香,入口而尝其味这三方面。
  外形,是品茶的第一步。就好像看戏时的幕内倒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品茶来说,则是未尝其味,先察其形。茶的外形,着重于形状与色泽。有经验的人,单从外形,便可大略推知其内质。拿绿茶来说,凡是外形细嫩、条索紧结、色泽翠绿油润的,其香气和滋味一般都较好。反之,凡外形粗老、色泽枯暗的,其内质多较差。至其形状,各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样子。有的纤如眉,有的卷曲似螺,有的扁细挺秀如雀舌,有的挺直翠绿像松针,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每种茶要符合其应有的外形标准。此外,还要察其净度与干香,不可有烟、霉、酸、馊等现象。
  色泽,有干湿之异。干品的色泽在于看外形时鉴别,湿的色泽就是汤色,主要从色度、亮度两方面进行评价。绿茶的颜色,主要由黄酮类色素或叶绿素组成,以嫩绿、清沏为上,以深黄、泛红或暗浊为差。汤色的好坏,不但决定茶叶内质的优劣,而且受到鲜叶的保管、加工及成品的贮藏的影响。例如,绿茶条青不足,汤色变深或带红;陈茶、霉茶或干燥过火,汤色均变暗浊。
  香气,也有干、湿之分,又有温嗅、冷嗅之别。一杯在手,尚未知味,三受其香,故有“香气袭人”之说。据研究,茶香的原成分有五十多种,大部分是醇类物质,经过加工处理,又衍生出更多的香来,例如各种花香、果香以及青香、板栗香等。温嗅,可以辨香之高低(浓度);冷嗅,可以较香之长短(持久性)。茶香,除了要具备品种特色外,以高、长、鲜、爽为上。
  滋味,是品茶的关键。滋味与香味,占品茶的大半,而且两者又有一定的关系,故可合称为“气味”,这是与中药的理论完全一致的(一般称“四气五味”)。茶的滋味,是由茶汤中某种成分刺激舌上味蕾的结果。例如:苦、涩是儿茶素,甜是糖类,鲜是氨基酸等。一般说,“味馨可口,醇如鲜爽”者必是上品茶;虽苦涩而仍醇,或苦后回甘,亦是佳茶;如系苦涩不堪,或霉、焦、酸、败,必系劣品无疑。

二、文明饮茶
  茶,其本身也可以说是文明的产物。当然,饮茶也必须讲究文明。自古以来,饮茶与各个精神文明领域,似乎都有一定的联系。诸如文人、墨客、诗情、禅悦、礼仪、医药、民俗等,都少不了茶的存在。单拿待客的礼仪来说吧,早在《世说新语》(南北朝刘义庆撰,约公元440年前后)中,就有“坐席竞,下饮”的记载,也就是客人坐下后立即泡茶的情景。至于各科文化人(教科技、文史哲或音美艺),不论他们是闭门苦思之时,或是聚会研讨之际,这一杯清茶是少不了的。茶烟、琴韵,几乎已经成为高尚的幽情雅趣的代表了。
  若论茶的本身,的确亦可认为是文明的化身。茶:扎根于青山翠谷,骨格清奇,四季常青,自古称为嘉木、瑞草者,以其利民、利国之功非浅故也。晋朝杜育撰有《赋》,开头就盛赞茶是“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草之霄降。”茶,不但其叶可供饮食(茶叶可入菜肴)、医药、工业之用,可以说:“茶树混身是宝,贡献人类真不少。”文学界常用拟人笔法,若把茶树比人,大概可以比得上诸葛武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吧。这种高尚的舍已为人的品格,怎不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与礼遇?例如:唐朝杜牧诗中有“茶称瑞草魁”,古代郑遨诗则赞茶为“吾谓草中英”,草字在古代泛指植物,当然包括木本植物。在《唐国史补》中,早有“风俗贵茶”之说了。
  饮茶,讲究茶之色、香、味、形,为茶之四美。一杯在手,既可提精神、助思考,又可涤烦清心、防疾治病、益寿延年。友朋相聚,贵宾佳客,以茶相待,有助于增进友谊与论文议事。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茶的祖国,茶就是文明的一个化身。饮茶必须讲究文明,且称之为“文明饮茶”吧。
  要做到文明饮茶,首先要重视茶的品质优劣,争取用优质的名茶,并注意防止  茶叶中混入异物和怪气。茶具,是冲泡饮茶的器皿,必须清洁卫生。泡茶人的手也要干净,茶叶最好不要用手去抓。用水要甘洁而无污染,煮水要开而不老。冲泡的温度和方法等,要按照所用茶叶的情况来决定。茶泡好,最好用茶托或茶盘送至客人面前,如果用杯则应握于杯柄。切忌手握杯口,既不卫生又不礼貌。
  文明饮茶,虽然主要是主人的责任,但也和主客双方都有关系。敬茶,本身就是一种礼仪,但如其意不诚,或是对客人不够温和,连个请字也没有,当然谈不上文明两字。我们有时会看到这种可笑的情况:主人泡好茶后,一言不发,或漫不经心地说声“喝茶”;而客人呢,身不起,手不抬,或是有气无力地“嗯”一声,或是若有所思地看着对方。以上所讲,都是不知礼仪的表现。要做到文明饮茶,主人应文雅、热情、恭敬、有礼,或双手捧茶,或请字当先。客人应持同样态度,起身双手捧接,温语道谢。
  一般说,文明饮茶以慢慢啜饮为主,不可猛饮狂喝。饮茶的量与速度,应当根据茶的品种、方法及饮茶人当时的情况来决定,也不是绝对只讲究少量、慢啜的。
  饮茶,也是文明的一个化身,必须讲究饮者的行为。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四规,可以认为是文明饮茶的集中表现。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经过多年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中国茶德,即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四句浅释为: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
  清茶一杯,以品为主,共品美味,共尝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团结合作。
  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总之,用茶敬客是生活中一种很高尚的行为,是对人纯洁的礼遇,是精神文明中一种“雅”的情感……我们要认真地把古代留下的这种文明之风传播全球,永世长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茶
喝茶,南方人叫吃茶,客家话是食茶,广东人说饮茶,饮茶的含义和喝茶略有不同,最讲究的是品茶,不单喝,还要品味和闻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南方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下放当知青在农村,家家户户一早起来,在做早饭的同时,泡一壶茶,准备一天之用。老人早上起来得先喝一杯热茶。茶壶是锡打的,也有瓷的,壶耳是铜的。讲究的人家,外面加竹篾的外壳,里面衬以棉花套,以便保温。客人来了,叫小孩有礼貌地向客人敬茶,不得满杯,约三分之二。有钱人家行善积德,向群众“施茶”,逢圩赶集,来往行人多,在大路旁边的凉亭里放一水缸,把泡好的茶水倒进水缸。茶杯是用小竹筒做的,安上用竹枝做的把,好像勺子,把的尾巴带钩,可以挂在缸边。行人渴了,拿着把舀水喝,手不会碰到茶水。有时集体劳动,如家家出工修路,有的人家缺劳力,就泡好两桶茶水送去代替出工,大家也都认可。夏收和秋种,自家或雇工或换工(互助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八哥品茶记
凯亚先生从江苏人民出版社离休之后,戏称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终身伴侣”,他每日喝茶、问茶、读茶、咏茶、写茶,持续不辍,已编纂出版了数部茶书。最近从他的“三味茶寮”中传出趣闻,他喂养的3只小八哥在他的耐心驯教下,竟然学会了喝茶。说起八哥喝茶,凯亚兴致勃勃,大约是去年春夏的光景,凯亚在研读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文中得知,当年达尔文曾作过一项试验,即试着教猴子吃茶。试验的结果证明,猴子竟也跟人一样嗜于喝茶,因为猴子的嗜好神经跟人的大抵相似。达尔文的这项试验,简直像一侧美丽而动听的神话,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他决心将这项试验延续下去,当然试验的对象不再是猴子,而是他喂养的爱鸟八哥。凯亚起初教八哥喝茶时,只是在白开水中兑上少许茶汁,盛在紫砂壶里,把壶嘴送进鸟笼中去喂它,可是它刚尝了一口,便又甩头又抖动身体,躲来躲去,拒绝再喝。为了解除它对茶壶的警惕,凯亚又兑了些白水,倒在它平时喝水的小钵里,八哥不知...
· 茶文化―品茶论道―在老舍茶馆品茶论道
小时候喝茉莉花茶就用个搪瓷缸子。奶奶的那一杯,经常放在炉台上,半温半热,随时可以拿起来喝。那时还没有冷饮,每天一放学我们姐妹三个就撒丫子往回跑,端起奶奶碗里的茶,咕噜咕噜喝一气。那是碎茶,冲泡的次数多了,只有隐隐的茉莉花香,但现在还是很怀念那种味道,对我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北京的味道。不仅卖茶,我父亲还卖过糖葫芦、小家电、折叠伞,甚至珠宝玉器。1988年,在一家服装商场的三楼,他开办了老舍茶馆,也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的第一家茶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想重现其笔下的那种景象。开业那天,老舍的夫人胡青和儿子舒乙都来了,胡青说:“开茶馆挺好,可别过两天就变成卖袄、卖裤子的了啊。”那时候最流行的是歌舞厅,卡拉OK厅,传统艺术断档了。父亲将这些传统老艺人请到茶馆演出,比如说京韵大鼓的骆玉笙。但茶馆经营的头三年一直赔钱,父亲经常让下班员工留下看演出,要不演员没观众会很尴尬,这算是...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茶:讲究的是程序
品茶,其实是最讲究程序的。茶艺馆里表演虽然精彩却过于繁琐,生活中不妨简单一些,但几个主要步骤是不能省、不能乱的,否则品茶也就失去了意义,变成纯粹的解渴了。第一步:用开水温杯,让杯子预热,这样有助于茶水香气的散发;第二步,放茶叶。此时可观赏茶叶的色泽、形状、品质;第三步,洗茶。第一次冲的茶汤是不饮的,将其淋在杯盖上,淋完后还可闻到茶叶散发出来的清香;第四步,观茶。重新冲泡茶叶,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沉静之过程;第五步,品茶。先用舌尖舔,感受其甜润的味道。再喝一口,细细品茶的滋味;第六步,回味。喝完第一口茶后,还可以一边回味,一边闻茶杯留下的余香。
· 茶文化―品茶论道―学品茶而悟事理
说到品茶,其实我没资格。喝了二十几年的茶,却不曾悟得茶道,不懂茶艺。口渴之时,一个人在房间里,那叫豪饮,说牛饮也不为过;但在人前举盏,多少还是有点怕人笑话,每每故做品茗姿态,其实心里却感别扭得很。茶道不通不等于不爱喝茶。这爱喝茶得买茶,买茶得辨好坏,故不得不学点有关茶的知识。单位有同事对茶有点研究,每每购茶总得找他参谋,久而久之,我慢慢地悟出了一点道来。原来品茶并不是品味高雅的人的专利,人人皆可品茶。品茶重在过程,不必非要有洞庭碧螺春,不必非要有宜兴紫砂壶,也不必专门到杭州去取虎跳泉的水。一点普通茶叶、一个玻璃杯、一壶开水,再加上一份心情,就足以让我们在茶的世界里遨游了。买茶先得品。品茶要先看,观察干绿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叶,置于手心,当然最好是无异味的洁白纸,观看茶叶的造型。干茶形状一般或条、或扁、或针……欣赏绿茶制作工艺,察看绿茶茶叶色泽,或碧绿,或深绿,或黄绿,或多毫……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