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长安茶道精神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4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长安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是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因为中国人轻易不言“道”,但“道”又和我们的

    茶道精神是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因为中国人轻易不言“道”,但“道”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么中国茶道精神是什么呢?目前明确提出的有很多,如台湾茶学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洁”三字;台湾茶艺协会提出“清、敬、怡、真”四字;范曾平先生提出“和、俭、静、洁”四字等。大陆方面,庄晚芳先生提出“廉、美、和、敬” 四字;程启坤、姚国坤先生提出“理、敬、清、融”四字;陈香白先生提出“七义一心”说,认为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林治先生提出“和、敬、怡、真” 四字;作者本人也提出“清、和、空、真”四字(见拙作《冷香斋煎茶日记》),并认为长安茶道的精神核心是一个“真”字。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茶道的精神实质。
    下面对长安茶道精神“清、和、空、真”四字作一些简单的剖析。
    清:长安茶道体现自然法则。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饮茶而言道,这个“道”并不是人为造作、规定的,而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名山出好茶,名贵品种的茶树往往生长在高山上,是纯天然的绿色饮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茶的外形、色泽、香味最能体现大自然的灵秀之气。茶形雅洁秀润,香气清雅纯正,滋味甘淡爽口,就叫作“清”。清不仅是对茶品的要求,也是对茶人、茶道艺术的要求。清,是长安茶道的基本特征。
和:长安茶道合于儒家中庸之道。
    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则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长安茶道合于儒家中庸之道,不仅茶器、茶品要合于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人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合于礼、合于仁、合于法、合于道、合于自然。这才是长安茶道的“和”。“和”不仅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因此,作为一个茶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要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始终贯注在整个茶道程式中,以“和”为贵,以“和”为美,这样才能得茶中三昧,才能品饮出茶中至味。香气清幽深长,滋味平和中正,无乖戾之气,无邪异之味,合于儒家中庸之道,就叫做“和”。和,是长安茶道的基本精神。
    空:长安茶道得禅宗空境。
    茶既清且和,可以说已经“不离于道”了。然而这个时候茶人如果过分沉湎于茶的色、形、香、味这些“外相”的的话,最容易在“茶海”里迷失,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因此茶人饮茶也如同古代的禅师们参禅一样,最害怕心有所执,最忌讳“着相”。只有空掉茶的“外相”,才能够真正“因茶入道”。空,是长安茶道的“弦外之音”。
    真:长安茶道得茶真情。
    《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的“真”有真实、精微的涵义,可以看作是对长安茶道“真”字的诠释。茶人饮茶时只有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茶的真情真性才会充分显露出来,才能真正领悟茶中之“道”。真,是长安茶道的精神核心。
    这里我想引用吴立民先生在《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一文中的一段原话,借以说明长安茶道“真”的内涵:千利休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就是“如来藏中有如来”的“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常乐我净”。(《中国茶文化专号》2001年第2期 (总62期) 第248页)吴先生所发挥说明的这一片“白露地”也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
    “清”可通过口吻鼻舌等感官来感觉,应具有大自然的清意,要求茶品、茶器、人品、环境、茶事程序、音乐等都应体现出“清”字;“和”必须致虚守静才能体会,必须合于儒家中庸之道,要求茶和、水和、味和、器和、心和、手和、神和、气和,最终达到与道相合。“空”如禅心一点,偶露端倪,应具有禅宗空灵的境界,要求五蕴皆空,即色声香味触法皆空。至于“真”,必须秉承儒家中庸平和的传承,必须应于道家无为的精神,必须具备佛家的大慈悲心和金刚般若智慧,截断众缘,直下承当,发露真如。要求茶真、水真、味真、器真、人真、道真。真当从空处证之。
    由此可见,长安茶道精神几乎囊括了儒、道、释三家情怀,最后复归于自然清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长安茶道礼法
茶人饮茶,或独饮,或两三好友共饮,瀹一壶之清香,得半日之情闲,自有闲散清寂的意趣在里面。其间虽无尊卑之分,贵贱之论,然而却极具礼法。茗壶列张,炉鼎毕陈,盥手清心,然后煎水瀹茶。侯汤有老嫩之辨,投茶有上下之分,其间法度森严,礼仪具备,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胜任。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备故礼仪在,饮茶有礼仪法度,因而成道。昔年怀海禅师住百丈山时,有感于天下丛林禅魔风行,正道衰微,于是制定“百丈清规”为天下则,从此法度具备,正声始振,禅宗因此得以流传后世。茶道自唐陆鸿渐编纂《茶经》始,礼仪稍具,至宋而齐备,至明清而衰,至今而废。世事冗碌,尘缘如梦,冷香斋主人常有感于此,于是不揣简陋,粗订茶道礼法十五条于后,为天下则我所不敢,然而以此为茶人自律,则固所愿也。1.茶品须稍精。陈茶、霉茶、有异物、异味的茶不可饮用。夫子割不正尚且不食,何况饮茶。2.茶器须稍备。除常用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第一节什么是茶道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一、日本对茶道的解释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
· 茶文化―品茶论道―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古今茶道
茶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饮茶的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所以,中国人在生活中习惯于"一日三餐茶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别、民族的不同,使得国人的饮茶,可谓千姿百态。这就是通常所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择要分述如下。1、煎茶、点茶与泡茶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现分别简述如下。⑴煎茶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渊源
中国的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茶道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所以,中国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