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修持说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2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修持说,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饮茶而言道、有道并因茶入道,这当然要归功于茶圣陆羽了。陆羽在《茶经》这部旷世巨著里,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不但使饮茶程式化,更使饮茶艺术化了。他细分十事,详加评说,使茶道初具规模。饮茶至宋代已蔚为大观,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如蔡襄、黄儒、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道推波助澜。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就曾亲自碾茶、煎茶,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茶道过程中那种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为中国茶道的最终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茶道历元而降至明清时,已渐呈衰落之势,如山涧寒泉,给人以冷寂感。明清时的茶道往往流传于文人雅士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股清流。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道又渐呈发展趋势。冷香斋主人以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成为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如同参禅一样,研究公案、阅读禅宗史料充其量只能算作文字禅,其实和悟道没有多大关系。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
    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从唐陆羽、皎然、封演、卢仝、陆龟蒙、皮日休到宋蔡襄、苏轼、黄庭坚、赵佶及明清时的朱权、许次纾、张岱、张源、陆树声、罗禀、袁枚、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都以其人格及文化修养,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茶道内容。
    而在茶道修持方面作出成绩的,则要数历代的高僧大德了。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年,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隋唐时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开始在我国确立,至晚唐时,全国约八成以上寺院皆为禅寺,出现了无寺不禅、无僧不禅的鼎盛局面。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禅门茶风兴盛一时。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禅宗发展不谋而合,所以禅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举世瞩目的唐宫茶具系列,唐僖宗依照唐密曼荼罗坛场仪式,将茶器和佛骨舍利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里,这大概是佛教与茶结缘的最有力证据吧。
    唐时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禅语法言流布天下丛林。南宋时浙江余姚径山寺里茶道盛行,有一套严格的茶道程式,据说日本茶道最初就是从这里流传过去的。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大师更是深得茶中三昧,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这些古代高僧大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是为了参禅证道。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这些古代的高僧大德应该算作最早的茶道修持者了。
    茶道修持是茶人顿悟茶道的入门基础,也是茶人修习茶道的日常功课,更是实践茶道精神的唯一途径,否则,无茶道可言。茶道修持和习茶不同,习茶是对茶叶冲瀹技法、茶事实践过程的学习;而茶道修持则是以茶事实践过程为方便,籍茶悟道,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因此茶道修持和禅门的修禅很有渊源,两者都以参悟大道为宗旨,只是所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目的却是一致的。所以茶道修持要将禅的精神融入到茶事过程中去,茶禅一味,禅茶互参,没有对禅的理解和感悟,没有对茶道精神的追求,没有对茶事过程的实践,没有对茶器的爱惜呵护,没有对茶汤的真切体会,是很难将两者相融合的,也就谈不上茶道修持了。所以我个人以为,提倡中国茶道,一定要从茶道修持入手,从煎水煮茶的具体程式入手,从清静心入手,从认真体味一盏茶汤入手,始终将“雅洁、清静、平和、空灵、率真”的中国茶道精神贯彻在茶道实践中,如此,方有茶道可言。
    茶道修持就是通过煎水瀹茶等具体的茶事程式,来实践茶道的精神内涵和实质。
    茶道修持分调心、备器、煎水、瀹茶、饮茶、禅意等程式,通过这些程式,使茶人进入清、和、空、真的茶禅境界,日积月累,必然能豁然领悟,最终顿悟茶中之道。
    冷香斋主人饮茶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曾总结出茶九德、九香、六味、四气、十八功效、茶道二十四品等内容,也对茶道修持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和尝试,今日不揣简陋,粗分六事,略加说明,作《茶道修持说》。
    一:正身
    茶人饮茶前,先要正身正意。《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则气正,气正则意自正。孔夫子席不正尚且不坐,何况茶人饮茶。要正身,必须要生恭敬心,不仅是对茶的恭敬,也是对人的恭敬,对事的恭敬,对道的恭敬,这样才有资格谈茶论道。反过来讲,作为茶人,没有对茶的尊重,对水的尊重,对茶器的尊重,对茶汤的尊重,是不可能领悟茶中之道的,因为他缺少最基本的恭敬心。恭敬心也就是信,信茶,信茶人,信茶事,信茶道。佛经有言:“入佛法海,信为根本”,可见信的重要性。
    二:清心
    茶人饮茶前能正身正意,祛除杂念,万缘放下,达到空明澄澈、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心中空空荡荡,声闻俱息,过影不留,了无一芥,是谓清心。
    饮茶时环境一定要清幽,凡吵杂、喧闹、有恶声恶味的地方都不适合饮茶。独饮时清心较为容易,如果两三茶人共饮,饮茶前不妨说说闲话,但不要涉及国事、家事以及人事,若能多谈茗事、禅事或有关茶道的闲闻趣事等则更妙,此时心不清而自清,意不净而自净,自然有清心的妙用。
    真正有定力的茶人,即使环境喧闹吵杂,也能做到一心不乱,因为他的心始终是空明澄澈的,如一潭止水,不起一丝涟漪。定力可通过茶道修持加以锻炼,茶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后,心境逐渐趋于平静,虽然身处闹市丛中,也如同隐居山林一样,心中清净无比。古德曾有诗道:“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如果茶人真能清心如此,已是禅佛境界,最堪入茶。
    三:打坐
    正身难,清心尤难,难在茶人见地不明。如果见地通彻,圆满无碍,心中常空荡荡的,哪里还用清心?见地和悟性有关,和茶人自身的人格及文化修养有关,决非一朝一夕就能明了。因此,对大多数茶人而言,不妨先从打坐入手。
打坐本是佛家修习禅定的八万四千法门之一 ,道家、儒家甚至外道也普遍采用,是修持的共法。打坐的方法很多,有全跏趺坐、半跏趺坐之分,有金刚坐、吉祥坐之别,这里仅简单介绍一种最简易实用的打坐方法:金刚坐。
    金刚坐属于半跏趺坐,也就是俗称的单盘。上座后,以右足压在左足大腿上,双目微合,息心断念,正身正意,是名金刚坐。此坐能降一切邪魔妄念,故又名降魔坐。
    打坐时手印有两种结法,即大三昧印和金刚拳印。
    大三昧印:以右手手背,压在左手手心上,两手大拇指相拄,放在肚脐之下。此手印能灭一切狂思妄念,因而又名降魔印。
    金刚拳印:以左手大指抵在右手名指根部,然固成拳,此手印能除内外障染。
    打坐时最好不要坐于有风的地方,以防风邪侵体。每天打坐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日久自见功效。
    四:净化
    茶人饮茶前能正身、清心,做到心如止水,已经可以入于茶道了。茶有形、有色、有香、有味,其形色合于目,香味应于鼻舌口吻。饮茶以品啜茶汤香味为主,口舌能辨五味,知浓淡;鼻子则能审香气,判清浊。因此口吻鼻舌的净化对茶人来说是一件必需经常做的事情。限于篇幅,具体的净化方法这里就不介绍了。(如有兴趣可参阅拙作《冷香斋煎茶日记》)当然,茶人对自我意识的净化就更为重要了,要始终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染着,不浮躁,这样才能真正品饮出茶汤的真香、至味。
    五、瀹茶
    瀹茶是茶道修持的一个重要程式,既要做到符合茶性、茶理,又要具有一定茶文化内涵、并能体现出中国茶道精神,这样才称作瀹茶。下面以“煎茶九法”为例,简单介绍瀹茶过程。“煎茶九法”是冷香斋主人日常煎水瀹茶的一套茶事程式,程式虽然简单,内涵却十分丰富,最适合于茶人作精神品饮,最适合于修持茶道用。茶有九德、九香,茶人瀹茶不同于一般的茶叶冲泡,应该注重自我身心的净化和自性的觉悟,追求一种空灵静谧的茶道境界,以简易的茶器冲泡出最动人心魄的茶品,这正是“煎茶九法”的精髓所在。
    茶器:(仅以绿茶为例):
香炉一 水方(水瓢)一   涤方一   茶炉一   水壶一   茶瓯一   瓯注(滤网)一   茶局一   茶罐一   茶席一   茶巾一   茶盏数只
    程式:(仅以绿茶为例):
焚香  备器   煎水  温瓯  投茶  瀹茶  分茶  饮茶  禅意
    冲泡步骤(仅以绿茶为例):
    1.煎茶前焚香,起到清心安神的目的。
    2.开始备器。
    3.取水瓢,将水从水方舀入水壶,开始煎水。
    4.水煎好后,先把茶瓯、茶盏用沸水淋洗一遍,然后投茶。
    5.将沸水凉至90度时开始冲瀹茶叶。
    6.约一分钟后,将茶汤滤入瓯注中,再均匀分入茶盏内。
    7.饮茶时先闻茶香,后饮茶汤,这样才能品饮出茶的真香真味。
    8.每饮一盏茶,都应该在喉间心底细细体味一下自己对茶的感受,饮完一道茶后再饮一盏清水,有明心见性的功效。
    9.饮完茶后开始打坐,开始时间不要长,十到三十分钟即可,“功夫”到家时打坐时间可以增加。
    要求整个煎茶过程动作优雅,自然流畅,要有节奏,只要多泡茶、多领悟、多总结,习以时日,必定能煎出一瓯色香味俱佳的茶来。
    六、禅意
    禅意不仅仅是就饮茶后坐禅而言的,真正意义上的禅意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此时遍天地莫不是茶,而不必实有煎水瀹茶之事,茶人心中时刻空明清澈,了无一芥,如此修持,必能顿悟。再进一步说,茶人若能以天地为茶器,以众生为茶品,以慈悲心为八公德水,以精进心为三昧真火,以忍辱为茶候,持戒为茶规,禅定为茶法,般若为茶心,则茶道当下可成。此时茶即是禅,禅即是茶,佛法印于茶汤,茶汤显示佛法,此时看佛陀与灵山会上拈花示中,亦属多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从古到今说茶道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
· 茶文化―品茶论道―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古今茶道
茶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饮茶的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所以,中国人在生活中习惯于"一日三餐茶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别、民族的不同,使得国人的饮茶,可谓千姿百态。这就是通常所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择要分述如下。1、煎茶、点茶与泡茶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现分别简述如下。⑴煎茶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渊源
中国的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茶道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所以,中国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
· 茶文化―品茶论道―绿茶季节说“茶道”
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汪清水注入,立即有细小的绿色茶尖上下翻滚。镜头拉近,那些密密跳跃着的茶叶,宛若着绿色纱裙的舞者,清透的水、无瑕的绿,丰富了触及它的目光,进而有无限的联想……这是知名电影《绿茶》中的开幕镜头,难忘,那杯绿茶,简单却又韵味绵绵。这是一个绿茶最新鲜的季节,不喝绿茶是遗憾的。绿茶经过一冬的沉淀,吸纳天地精华,终得春日里魂牵梦绕的新茶香。好绿茶就在身边挚爱绿茶的人都盼望春天。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天天掐着手指算着新鲜绿茶上市的日子,如同坐上了一列开向久别恋人身边的火车。无论你是喜欢“西湖龙井”、“碧螺春”,还是咱们的“信阳毛尖”,相信在这个春日里,在新茶贵得令人咋舌的时刻,怎么品味,还是觉得信阳毛尖来得最亲切、最实在。与信阳毛尖打了多年交道,颇能品味绿茶真谛的某茶叶公司经理袁泉,谈起信阳毛尖,如数家珍。据他介绍,信阳毛尖就是产在信阳�负忧�的茶。信阳毛尖中的知名茶品有“福鼎大白”,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