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品茶论道―煎茶的乐趣
煎茶法之所以能流传近千年而不衰,并在邻国日本开花结果,这和煎茶过程中的乐趣是分不开的。
煎茶的乐趣首先是末茶的乐趣。所谓末茶是指将饼茶(或散茶)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等程序得到茶末,这个过程就称作末茶。唐代茶末一般较为粗糙,陆羽在《茶经》里注释说:“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至宋时,则要求茶末越细越好。蔡襄《茶录》“罗茶”条里说:“碾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至于散茶,末茶时则不需要炙茶、碎茶的过程,直接碾茶、罗茶就可以了,比起饼茶简便了许多。
碾茶时不但能欣赏到茶末清香的气息,更能领略到玉屑出磨、旋转入瓯时的无穷乐趣,其间境况难以言说,只有亲自动手煎茶,方能领略一二。正如范仲淹《斗茶歌》所描写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再譬如林逋的《煎茶》诗:“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简淡中自有真意、韵味醇厚,千年后读来,仍令人向往不已。
比起末茶,煎水就显得尤为重要。煎水前首先要择水,或山泉,或井水,或纯净水,或自来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煎茶法的要求认真选择,不可草率从事。要准备专用水罐,里面铺以细沙(洁净的河沙),如果能放入几枚来自山涧的卵石,则效果更好。
煎水的关键是“候汤”。水有一沸、二沸、三沸的说法,一沸水嫩,三沸水老,只有二三沸之间的水恰到好处,古人称为“中汤”。煎水时有“鱼目”、“蟹眼”、“松风”、“桧雨”等讲究,古人的记述很多,可以参看。古人“候汤”又分为气辨、形辨、捷辨(见张源《茶录》),其中关键在于心领神会,我将之称作“神辨”,如能达到“神辨”的程度,方称“煎水”。
至于煎茶的过程就比较简单了,将末茶投入茶釜,适当煎煮就可以了。投茶量和通常绿茶(散茶)的冲泡法大致相同。如果用乌龙茶进行煎茶,投茶量则要根据茶叶发酵程度决定,发酵程度较轻的,如铁观音,和绿茶末投茶量相当,否则,酌情增减。
煎茶后的茶汤需要过滤后方能饮用,茶汤色泽以淡绿清亮为上。
煎茶过程要求气定神闲,若闲庭信步、优游林泉,不可草率、不可敷衍,特别是碾茶时,动作一定要舒缓、轻巧,扫茶末、入茶末时,更不可毛手毛脚,否则茶末四处散落,景象会很狼狈。
使用煎茶法滤出的茶汤和冲瀹法滤出的茶汤差别很大,色泽会重一些、浊一些(古人做饼茶时“去膏务尽”,就是此意),但滋味会醇厚一些,最妙的是饮后有“金石感”,其间况味,难以言传。宋代词人黄庭坚有一首《品令・茶词》,描写最妙:“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另。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两分病酒。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其中“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两句,写尽了饮茶时那种难以言传的愉悦和情况,读后颊齿生香,回味无穷。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煎茶法对于茶叶的选择是比较宽松的,饼茶、散茶、末茶等均可采用,没有过多限制。如今大家经常饮用的都是散茶,如果要用“煎茶法”烹煎茶汤,其实很便捷,有兴趣的茶友不妨一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