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煎茶的乐趣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8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煎茶的乐趣,   煎茶法之所以能流传近千年而不衰,并在邻国日本开花结果,这和煎茶过程中的乐趣

   煎茶法之所以能流传近千年而不衰,并在邻国日本开花结果,这和煎茶过程中的乐趣是分不开的。
    煎茶的乐趣首先是末茶的乐趣。所谓末茶是指将饼茶(或散茶)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等程序得到茶末,这个过程就称作末茶。唐代茶末一般较为粗糙,陆羽在《茶经》里注释说:“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至宋时,则要求茶末越细越好。蔡襄《茶录》“罗茶”条里说:“碾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至于散茶,末茶时则不需要炙茶、碎茶的过程,直接碾茶、罗茶就可以了,比起饼茶简便了许多。
    碾茶时不但能欣赏到茶末清香的气息,更能领略到玉屑出磨、旋转入瓯时的无穷乐趣,其间境况难以言说,只有亲自动手煎茶,方能领略一二。正如范仲淹《斗茶歌》所描写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再譬如林逋的《煎茶》诗:“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简淡中自有真意、韵味醇厚,千年后读来,仍令人向往不已。
    比起末茶,煎水就显得尤为重要。煎水前首先要择水,或山泉,或井水,或纯净水,或自来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煎茶法的要求认真选择,不可草率从事。要准备专用水罐,里面铺以细沙(洁净的河沙),如果能放入几枚来自山涧的卵石,则效果更好。
    煎水的关键是“候汤”。水有一沸、二沸、三沸的说法,一沸水嫩,三沸水老,只有二三沸之间的水恰到好处,古人称为“中汤”。煎水时有“鱼目”、“蟹眼”、“松风”、“桧雨”等讲究,古人的记述很多,可以参看。古人“候汤”又分为气辨、形辨、捷辨(见张源《茶录》),其中关键在于心领神会,我将之称作“神辨”,如能达到“神辨”的程度,方称“煎水”。
    至于煎茶的过程就比较简单了,将末茶投入茶釜,适当煎煮就可以了。投茶量和通常绿茶(散茶)的冲泡法大致相同。如果用乌龙茶进行煎茶,投茶量则要根据茶叶发酵程度决定,发酵程度较轻的,如铁观音,和绿茶末投茶量相当,否则,酌情增减。
    煎茶后的茶汤需要过滤后方能饮用,茶汤色泽以淡绿清亮为上。
    煎茶过程要求气定神闲,若闲庭信步、优游林泉,不可草率、不可敷衍,特别是碾茶时,动作一定要舒缓、轻巧,扫茶末、入茶末时,更不可毛手毛脚,否则茶末四处散落,景象会很狼狈。
    使用煎茶法滤出的茶汤和冲瀹法滤出的茶汤差别很大,色泽会重一些、浊一些(古人做饼茶时“去膏务尽”,就是此意),但滋味会醇厚一些,最妙的是饮后有“金石感”,其间况味,难以言传。宋代词人黄庭坚有一首《品令・茶词》,描写最妙:“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另。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两分病酒。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其中“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两句,写尽了饮茶时那种难以言传的愉悦和情况,读后颊齿生香,回味无穷。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煎茶法对于茶叶的选择是比较宽松的,饼茶、散茶、末茶等均可采用,没有过多限制。如今大家经常饮用的都是散茶,如果要用“煎茶法”烹煎茶汤,其实很便捷,有兴趣的茶友不妨一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煎茶
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现分别简述如下。⑴煎茶: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曰:"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其第苏辙有歌和之,诗云:"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归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兄弟俩一致认为煎茶出自西蜀。那么,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唐代赵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中著述中找到依据。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最先是把茶叶当作药物,从野生的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
· 茶文化―品茶论道―煎绿茶法
依作者个人的经验,绿茶和六大类茶中的其他茶类一样都可以煎煮而饮,且和用冲瀹法冲泡出的茶汤有很大区别。下面就煎绿茶法作一简单介绍。1.备器。无论是煎绿茶法、煎乌龙茶法,还是煎普洱茶法,所用茶器大略相同。主要用器包括茶炉一尊、茶铫一把、茶箸一根、茶囊一个、茶洗一只、茶盏数把,其他用器如常。2.备茶。首先准备绿茶一听,纳茶纸一张、茶匙一把。将适量绿茶置于茶囊上,松松包裹后用麻绳绑扎,置于茶洗中。3.煎水。水以山泉水为首选,自来水也可用,但需从水管中接出贮放一昼夜。煎水有一沸、二沸、三沸的区别,以纯熟最为适用,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三沸水”。4.润茶。茶铫中水近一沸时,将少量热水注入茶洗,用以润茶,浸润时间约3秒钟。5.投茶。水近三沸时,将浸润过的茶囊迅速投入茶铫中,并用茶箸稍稍搅动一下,使茶囊受水均匀。6.煎茶。绿茶的煎煮时间很短,而且不能加盖,看见茶铫中水波滚动,即可断火,将茶铫搬离茶炉,顺手将...
· 茶文化―品茶论道―煎单枞茶法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类,介于绿茶、红茶之间,是一个大系列,包括的茶品很多,按照生产地域可区分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台湾高山乌龙等多种,冲泡方法多采用“功夫茶”法,也就是“冲瀹法”。关于功夫茶冲泡法,清人俞蛟在《梦厂杂著》里说:“功夫茶烹制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寄泉《蝶阶外史》记载:“功夫茶,闽中最盛。茶产武夷诸山,采其茶,窨制如法……壶皆宜兴砂质,供春时大彬,不一式……瓯如黄酒卮,客至每人一瓯,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翁辉东《潮州茶经・功夫茶》中更指出:“功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可见,冲泡乌龙茶不仅对茶品有要求,对茶器也很讲究,这样才称为“功夫茶法”。那么,乌龙茶可不可以采用“煎茶法”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将以广东凤凰单枞为例,做些简单介绍。1.备器。无论是煎绿茶法、煎乌龙茶法,还是煎普洱茶法,所用...
· 茶文化―品茶论道―煎普洱茶法
普洱茶一般都采用冲瀹法,和乌龙茶冲饮方法基本相同。比起乌龙茶,普洱茶似乎更耐冲瀹,特别是老茶,能冲瀹十水以上,有人甚至试过冲瀹到三十水,据说还有味道。普洱茶历史很久远,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有关普洱茶的冲饮方式,考之茶史,唐宋两代是“杂椒姜烹而饮之”,也就是煮茶法。到了清代,普洱茶被列为贡品,才开始受到重视。煎普洱茶所用茶器和煎绿茶基本相同,包括一茶炉、一茶铫、一茶箸、一茶囊、一茶洗、一公道杯、一过滤网、数只茶碗,其它用器如常,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首先煎水,然后备茶。水以山泉水为首选,以纯、熟最为适用,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三沸水”。备茶时将适量普洱茶置于茶囊上,松松包裹后用麻绳绑扎,置于茶洗中。待得茶铫中水近一沸时,提铫将热水注入茶洗,以能完全浸没茶囊为度,烫洗两次,每次烫洗时间约3秒钟。等到水近三沸时,将茶囊迅速投入茶铫中,并用茶箸稍稍搅动一下,使茶囊受水均匀。普洱茶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唐宋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诞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一)煎茶道茶艺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1.备器《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上竹下吕]、炭挝、火[上竹下夹]、[钅复]、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2.选水《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张又新于公元825...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