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之论道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2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之论道,中国人是喝中国茶的,绿茶、乌龙、普洱、铁观音……或香醇,或清爽,或浓酽,总是

  中国人是喝中国茶的,绿茶、乌龙、普洱、铁观音……或香醇,或清爽,或浓酽,总是那么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与口味。而红茶,通常被认为是将品级不高的茶发酵后供那些傻得几乎要把茶渣都吞下去的茶叶化外之民牛饮。不过西风东渐,红茶乘着“下午茶”的概念摆上中国人案头――或许这就是想象中的英伦范儿,而且绝大多数人形容红茶的口味,都能脱口而出:“立顿”啊。

  的确是立顿(Lipton)让中国人认识和接受了红茶。但在它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红茶大国的英国,立顿却算不上什么好茶。但一个外国并非最优秀的品牌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可以塑造出其积极、开放、自信的形象,将立顿的形象渐渐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工作,立顿几乎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红茶的同义词,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反观中国人自己的茶,种类多如牛毛,但中国茶叶市场历来只有按“品种名”和“产地名”来进行销售的传统却难见品牌,走进任何一家带字号的茶庄,我们总能看到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冻顶乌龙以及形形色色的品种,光是绿茶,就有龙井、碧螺、竹叶青等几十种。龙井和碧螺春大家都比较熟悉,竹叶青以往市场上见得不多,因为这种绿茶的得名很晚,是上世纪60年代,产地也不在江浙、安徽等市场上认知度最高的产区,主要生长在四川峨眉山腰的万年寺附近,因陈毅1964年游峨眉山万年寺品茗时赞美其茶形美似竹叶,汤色清莹碧绿,遂称为“竹叶青”。众多的茶叶中,同样的品种和相邻的产地,价格却千差万别,但你能说出来你要哪个品牌吗?龙井有梅家坞的,有虎跑的,有狮峰的,这是大产地中的小区划,但梅家坞的龙井茶,茶农赵钱孙李哪家都有,不是熟客,没人知道应该选谁家。说穿了,赵钱孙李哪家的品牌在零售市场上都不够响亮。

  没有品牌,我们作为“内需”已经稀里糊涂,作为外销,英美等国家认可的茶叶来自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排在这些国家之后,真委屈了以茶叶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产值第四自居的中国。尽管中国茶叶出口量一直在增长,但价格却一直在下降。原因一是口味的差别,再有便是缺乏知名品牌,直接导致了内销和出口的严重混乱。我们自己都不清楚什么牌子的茶叶好,那些外国人,更免了罢。

  立顿是红茶品牌胜利的一个样本,中国自己的茶业市场竞争到今天,也总会有人明白品牌的力量。绿茶竹叶青中的顶级品牌“论道”是最早做品牌建设的绿茶之一。

  树立品牌的不二法则是历史加名人加品质,缺一不可。 竹叶青跟陈毅元帅挂上了钩,就有故事可说,再往上溯到明代,《峨眉县志》记载:“明初赐有茶园,在白水寺(今万年寺)植茶万本……万历末为僧典去,至康熙初年乃以金千两赎还。”再说品质,茶讲究产地,“论道”主要生长在峨眉山腰的万年寺附近,这里海拔800―1200米,终年云雾缭绕、翠竹茂盛。吸了灵秀之气的竹叶青,汤色清明,滋味浓醇,余香回甘,清神明目。如今做品牌还讲究工艺,以突出手工与流水线的天壤之别,尤其是茶,所以“论道”作为最名贵的茶之一,根据一天中雨露、湿度、阳光、温度,以及具体采摘时间,再由虔心礼茶的茶艺师傅以12道纯手工精制工序将每500万颗峨嵋高山明前鲜嫩独芽提炼成500克“论道”。这12道工序得有个说法,被称为“论道十二法则”。

  至此,故事、产地、工艺、品牌的打造过程万事俱备,“论道”已经成为茶中奢侈品牌,因其质优,价格之昂贵也可想而之,还准备了一个华美的亮相:在今年的摩纳哥国际顶级奢侈品展览会上,这道茶作为惟一受邀的中国展品引得包括摩纳哥亲王在内的众富豪们驻足观赏品尝,据说还抢购一空。从这些举动来看,“论道”的目标消费群体非常明确,针对那些想更优雅的财富阶层。

  立顿作为红茶品牌可以在中国市场成功,绿茶这样做也可以。至少消费者一脚踏进香气缭绕客人醉的茶庄时,还能清楚地记得一个品牌:试试“论道”吧,没准儿还真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茶
喝茶,南方人叫吃茶,客家话是食茶,广东人说饮茶,饮茶的含义和喝茶略有不同,最讲究的是品茶,不单喝,还要品味和闻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南方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下放当知青在农村,家家户户一早起来,在做早饭的同时,泡一壶茶,准备一天之用。老人早上起来得先喝一杯热茶。茶壶是锡打的,也有瓷的,壶耳是铜的。讲究的人家,外面加竹篾的外壳,里面衬以棉花套,以便保温。客人来了,叫小孩有礼貌地向客人敬茶,不得满杯,约三分之二。有钱人家行善积德,向群众“施茶”,逢圩赶集,来往行人多,在大路旁边的凉亭里放一水缸,把泡好的茶水倒进水缸。茶杯是用小竹筒做的,安上用竹枝做的把,好像勺子,把的尾巴带钩,可以挂在缸边。行人渴了,拿着把舀水喝,手不会碰到茶水。有时集体劳动,如家家出工修路,有的人家缺劳力,就泡好两桶茶水送去代替出工,大家也都认可。夏收和秋种,自家或雇工或换工(互助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在老舍茶馆品茶论道
小时候喝茉莉花茶就用个搪瓷缸子。奶奶的那一杯,经常放在炉台上,半温半热,随时可以拿起来喝。那时还没有冷饮,每天一放学我们姐妹三个就撒丫子往回跑,端起奶奶碗里的茶,咕噜咕噜喝一气。那是碎茶,冲泡的次数多了,只有隐隐的茉莉花香,但现在还是很怀念那种味道,对我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北京的味道。不仅卖茶,我父亲还卖过糖葫芦、小家电、折叠伞,甚至珠宝玉器。1988年,在一家服装商场的三楼,他开办了老舍茶馆,也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的第一家茶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想重现其笔下的那种景象。开业那天,老舍的夫人胡青和儿子舒乙都来了,胡青说:“开茶馆挺好,可别过两天就变成卖袄、卖裤子的了啊。”那时候最流行的是歌舞厅,卡拉OK厅,传统艺术断档了。父亲将这些传统老艺人请到茶馆演出,比如说京韵大鼓的骆玉笙。但茶馆经营的头三年一直赔钱,父亲经常让下班员工留下看演出,要不演员没观众会很尴尬,这算是...
· 茶文化―品茶论道―焙茶
焙茶即用温火烘茶,古代制茶技术。焙茶是为了再次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贮存。这是古人采用寓贮于焙、既贮又培的科学制茶方法。陆羽在《茶经》中曾谈到唐代烘焙茶叶的工具叫"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间还有一层隔板,上面有盖,一侧开门。焙茶时,将"育"放于"床"(即木板架)上,将茶放在中间的隔板上,下面一层即放贮火器"贮糠煨火,烘烤潮气",遇黄梅季节甚而"焚之以火"。焙茶必用文火煨,使茶饼常温,这样水分逐渐蒸发而茶叶的色、香、味俱在。焙茶既是烘焙茶叶,又是贮藏茶叶的方法。宋代焙茶的工具称"茶焙"。茶焙用竹编制成,外面裹以竹叶,其形状和唐时的"育"大致相同。中间也有隔板,上面放茶叶,下面放容火器。人们将茶饼用竹叶或嫩香...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联
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相传最早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自唐至宋,饮茶兴盛,又受文人墨客所推崇,因此,茶联的出现,至迟应在宋代。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郑燮为最。清代的郑燮能诗、善画,又懂茶趣,善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如下: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雷言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近代茶联更多,现择录部分如下: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
· 茶文化―品茶论道―点茶
点茶: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曰:"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时尚的是点茶。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