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之品*山村烟火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9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之品*山村烟火,  茶之品   茶是中华国粹,博大而精深,它的意义已超越原先的作用范畴。它那自成

   茶 之 品


    茶是中华国粹,博大而精深,它的意义已超越原先的作用范畴。它那自成体系的文化脉络和性格特色,细致而繁杂,明澈而馥郁,幽静而淡雅,温婉而仁和,似乎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核心和思想境界都融会贯通于其中。翻启厚厚的中国文化史,茶曾浸润着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们。酒的性格男子汉似的豪放,茶的情怀俏佳人般的温柔。
    一切对茶的见解和感悟,皆因人而异,仁智各见,我们品茶、说茶、写茶也因人而不同。但真正相同又相通的只有一点,那便是对茶的那一份执着和热爱。正所谓"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闲暇时,手捧一盏香茗嗅着清新的芬芳,淡淡幽幽中凝着惬意的清香,展现着宁静而朴实的魅力,此时心中不禁涌起一番关于茶的个中品味--


    茶名蕴涵世间之象


    中国茶有很多种类,也有好多有趣的名字,即使不喝茶,光听听这些美丽的名字就是十足的享受。
    比如取植物名的,象"奇兰""水仙""白牡丹""黄金桂""莲子心"还有"肉桂""凤凰水仙"等等,一见之下,满庭芬芳,色彩斑斓。
    还有取地名的,象"六堡茶",想来憨厚,有点像农村大叔。"南边路茶""西边路茶"想来亲切,宛如邻家哥哥。"黄山毛峰""武夷岩茶"想来奇幻飘逸,宛如白衣剑客。
    亦有取动物名的,如"乌龙茶"气势虬劲,如千年老松。还有象"太平猴魁",又是另一种顽皮活泼盛世昌祥之气。而"凤尾龙须"则极尽精细华彩,如南京刺绣。
    另外象"秀眉"、"凤眉"、"珍眉"、"寿星眉"、"页眉"等都带一"眉"字,却有的婉转,有的典雅,有的喜庆,不一而足。
    其他的如"玉露""银针",只这名字,便如诗一样,想着那茶该是怎样的一种晶莹剔透,飘逸纯洁。
    还有富丽堂皇的如"大红袍",名字就象中国的戏剧,铿铿锵锵,色泽艳丽,一路打将过来,满台翻飞着说不清的热闹。
    而最让人赞叹的莫过于"铁观音"和"碧螺春"这两个名字了。
    铁观音因茶条条索肥壮紧接,质量如铁而名,奇香浓郁,叶底肥厚,艳亮均匀。据说冲泡七次仍有余香。茶奇,其名更奇。因茶肥壮而以"铁"字入茶名,不是一般的大胆。极尽夸张,颇有诗仙之气度,茶名为"铁"颇多豪爽,有点山东大汉之味,而"铁"后之"观音"又是一种温润平和之态,倒合了"茶"理。
    而"碧螺春"之名则鲜亮小巧,典雅高贵,宛如水中一块绿玉,一读此名,似乎江南的整个春天都流过来了。此名好就好在中间那个"螺"字,不仅在音韵上起到一波三折的奇效,在视觉上更是有峰回路转之感,真真令人一击三叹。不知当初这康熙皇帝是怎么想出如此之美名的。
   茶香弥散夺魂之魅


    茶除了有无数优美动人的名字让人叹为观止之外,她另一份让人为之倾倒的魅力应该是来自于那份芳香。
    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茶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茶人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茶香竟然到吓人的地步,真不知是怎么一种惊心动魄。而这种名为吓煞人香的茶就是后来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碧螺春"传说当然有些玄,但茶的那种香气有时确实香到让人害怕的地步。
    没有浸泡的茶叶在茶荷中散着淡淡的略略有些苦的清香,及至水一冲,那香气便渐渐散出,向它可能达到的每一个角落弥漫。如果你刚刚从外面进来,便会感觉到那一种奇香,它能很深的渗入到你的身体,不仅通过鼻子,仿佛任何一块皮肤都在吸收。这是一种让人神志为之一醒的香。
    茶水被含到口里以后,茶香、滋味渐渐呈现出来,有点像金鱼冒泡,一层一层渐次显现,同样是慢慢的渗入你的每一个细胞。在喝过茶以后很久,可能在你的慢慢吐气中还会有一点残香缭绕不去。而冲泡过的残茶仍然固执的保留着一份香。不象通常所想的那样,残茶便什么滋味也没有了。
    朋友中有很多人喝茶,经常把残茶随手泼在热水管的旁边,那里成年累月的堆着一小堆残茶,却并不像其他的所谓垃圾发出恶臭,相反,在活水不断的激荡下,离这里很远你就能闻到那股香气,很浓的香气,这种香气常常让我感到有些害怕,有点像"吓煞人香"。


    茶容绽放生命之美


    不少人喜欢喝花茶,并不为它多好喝,只为那一份情调与美。常喝的有菊花或者茉莉花茶。为了最完美的展示它们的姿容,最好用通体透明无一修饰的玻璃杯,取茶时要尽量依其自然的纹理取到完整的花朵,(这主要是对菊花茶,因为它往往被压成四方一块)否则在水里花开的不是一朵朵,而是一个孤独零碎的花心和片片飞扬的花瓣,就有点不好看了。同时水也要不冷不热,过凉或过热的水,或者不能使花朵尽放损失美感,或者将花朵烫熟损失口味。那就有些遗憾了。
    在温热适度的水中,干枯的花儿迅速的获得新生,它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生命的液体,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开放,漏出久违的灿烂和美丽。也许是因为重生的快乐,它们微微的颤抖着,旋转着,仿佛一个人因过度的兴奋而微微的有些眩晕。此时是茶最动人心魄的时刻,虽已失去了活着时的那份娇媚,然而那种死而后生,历尽沧桑的姿容更多了一份从容和沉静,像远古的文物,因岁月的勾勒而更加动人。它们把满腹的心事默默的吐在水里,化成略带苦涩的香气,在你的齿颊间徘徊,慢慢的流到你的心里,让你感觉到它曾有过的万种风情和绝代娇容,以及阳光下昨天那赤裸裸的绽放。让你在它们这略带着黄褐色的脸庞上想像它们当初曾如少女一样无忧的时光,想像它们曾如暗夜的星星一样在绿叶间闪烁。但很快的,它的香、它的容、它的心事都像烟一样消失了,吐尽了,于是它默默的粘在杯壁上,像刻在上面的玻璃花永远失去了活力。
    茶在水里升起、绽放、凋零,一瞬间获得重生却只是一个幻梦,就象一个用生命在倾诉的歌者,一生的璀璨不过换取了杯水的芳美。所以,每次泡茶喝茶时,我都感到有些庄严,慢慢的欣赏着,倾听着......一口口含下去。因为品茶人深知:这是茶最后的倾诉,用生命在做的倾诉。


    茶禅飘逸洒脱之性


    茶中有禅。色泽翠绿、味道甘醇、香幽如兰,这不正是禅宗追求的淡漠名利、心如明镜吗?普陀山僧人将山岩上的仅有的五六斤小白岩茶供观音大士,就是因为其茶"毛骨生风六月凉";而庐山东林寺僧人慧远以自种茶招待陶渊明、陆静修,以至"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就是因为饮茶心清神爽,为谈经诵律增添兴致。乾隆爷在西湖的狮峰下胡公庙饮龙井茶,并将庙前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不能说其中没有"禅"意。苏曼殊"丈室番茶手自煎……为向摩耶问凤缘",不就是在茶中寻禅吗?
    茶中何以有禅?根源在心中有禅!"静试却如湖中雪,对尝兼忆剡中人",东坡居士冬天在西湖喝龙井茶,竟然从茶里喝出湖中的雪味,缘于他心里的一个"静"字啊!曹雪芹写妙玉用积雪煮茶,应是受了东坡居士的启发。早年陈独秀与苏曼殊和尚相厚,其"烹茶自汲水,何事不清幽",就吐露了茶中有禅的佛性。"细饮番茶话凤缘",陈独秀与苏曼殊在饮茶时谈论着前世因缘,茶香与梵香缠绕,茶味与禅味不分,完全与慧远和陶渊明、陆静修居士交往如出一辙啊
山 村 烟 火


    开宗明义,先解释本文中烟火的含义,取《现代汉语词典》中"生火做饭"之意,引申为"饭食"的意思。我们常说"食人间烟火"。那个"烟火"和我文本中提及的烟火是一个意思。
    生活在城市,享惯了城市烟火,便想换换口味,去乡下食食山村烟火。尽管也曾在城里光顾过冠以"某某乡村"的农家菜饭馆,那里从装修和菜肴刻意模仿乡村味道,但毕竟是"伪乡村",丰盛的美味大餐里怎么也吃不出乡村烟火味儿。
    星期天,乘车前往浙西南山区的那个小山村踏青。高速公路边的田野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水田里翻耕过的黑色泥土,闪着油亮。春季太阳的灿烂,反射在白花花的田水里,一闪一烁的金色光芒,快乐地在眨眼。远处山坡上,映山红星星点点地开放,仿佛点燃山野烂漫山花的许多火种。
走进小山村,才知道它叫"合坑源"。四周高高山峰的绿色,将一条山溪的源头团团合围,山坑底沿溪而居的农家屋舍,藏在绿树和竹林之中。真是名副其实。
    将合坑源合围得似乎有些透不过气来的绿色,既有树林的郁郁葱葱,茶山的鳞次栉比,更多的是竹林的青翠欲滴。踏进竹林,茂盛的竹冠下,春笋遍地。它们在母竹的庇护下,拱出泥土,蓬勃向上,犹如母鸡羽翼下的一群小鸡。
    走进这深山里的农家,一股山村烟火味扑面而来。黄土墙,黛青瓦。毛竹管引来的清冽泉水,晒在太阳下的竹制蒸笼,摇着尾巴的黄狗……这一切似曾相识的农家景物,多么熟悉。踏进门槛,烟火味顿时浓郁起来。中堂年画里,慈祥的毛泽东主席向我们挥手微笑。长条案,八仙桌,木壳钟,典型的农家堂前屋摆设。
    烟火味最浓的地方肯定是灶间。一帮大嫂大妈用柴火燃起炊烟,她们围住大锅台烧制拿手的农家菜。滚刀块切出的大块毛笋,配以红辣椒酱烹制,笋鲜中带着微辣。那种叫糯米菜的野菜,据说生长在溪涧边。绿茵茵的一盘端上来,入口糯而滑爽。最有烟火味的,当是他们自制的卤水豆腐。清清白白的豆腐里,咀嚼出一股柴火的烟薰味儿。
    如今的山村烟火,不再是当年知青下乡时的滋味,不再缺油少盐。土鸡煲里,汪着厚厚一层油。松花黄的家鸡蛋,在青葱的点缀下,飘着菜油香。品尝山村烟火,品出了这里农家生活里新鲜而丰富的时代内涵。紧挨泥土屋,耸起了小洋楼。合坑源已是移动通讯的示范村。堂前条案上,摆上了农家乐的卫生证书、中式菜肴培训证书,还有乡人大代表的当选证书……
    春天里,趁着大好春光,去山村呼吸新鲜空气,食一食烟火。不仅荡涤了肺腑中的浊气,换了口味,更感受了一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变化和魅力。这才是山村烟火的三昧真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饮
中国人把饮茶既看作一种艺术,环境便要十分讲究。高堂华屋之内,或朝廷大型茶宴,或现代大型茶馆固然人员众多,容易形成亲爱热烈气氛,但传统中国茶道则是以清幽为主。即使是集体饮茶,也决不可如饭店酒会,更不可狂呼乱舞。唐人顾况作《茶赋》说:“罗玳宴,展瑶席,凝思藻,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转,宫女濒,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这里讲朝廷茶宴,有皇室的豪华浓艳,但绝无酒海肉林中的昏乱。皎然则认为,品茶是雅人韵事,宜伴琴韵花香和诗草,看来皎然确实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和尚。所以,他在《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中说: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栽,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这场茶宴中有李侍御、潘述、汤衡、海上人、皎然,其中三位文士、官吏,一个僧人,一个隐士,以茶相会,赏花、吟诗、听琴、品茗相结合。陆羽、陀然、皇甫兄弟留下...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二十四品
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天地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观,故有书品、画品、琴品、箫品、山品、水品、兰品、茶品等。众多品物之中,我推茶品第一。历代以来,能将茶品提升到茶道艺术高度的,亦代不乏人,如唐之陆羽、宋之赵佶、明清之朱权、田艺蘅、许次纾、冒襄等。更有精行俭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盏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为清修要务,闲较斗水之轻重,细参一瓯之甘苦,于茶烟水声外,修养心性,直面真我,成为中国茶道艺术的一股清流。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诗、入画、入禅、入道。唐・司空图论诗有二十四品,冷香斋主人论茶也有二十四品。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细分四品,合计二十四品,现分述如下:人品:清、雅、简、淡清:秉自然灵秀之气,形神俱清。雅:谦恭儒雅,有君子之风。简:举止豁朗简约,不拘俗礼。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茶品:清、...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茶
喝茶,南方人叫吃茶,客家话是食茶,广东人说饮茶,饮茶的含义和喝茶略有不同,最讲究的是品茶,不单喝,还要品味和闻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南方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下放当知青在农村,家家户户一早起来,在做早饭的同时,泡一壶茶,准备一天之用。老人早上起来得先喝一杯热茶。茶壶是锡打的,也有瓷的,壶耳是铜的。讲究的人家,外面加竹篾的外壳,里面衬以棉花套,以便保温。客人来了,叫小孩有礼貌地向客人敬茶,不得满杯,约三分之二。有钱人家行善积德,向群众“施茶”,逢圩赶集,来往行人多,在大路旁边的凉亭里放一水缸,把泡好的茶水倒进水缸。茶杯是用小竹筒做的,安上用竹枝做的把,好像勺子,把的尾巴带钩,可以挂在缸边。行人渴了,拿着把舀水喝,手不会碰到茶水。有时集体劳动,如家家出工修路,有的人家缺劳力,就泡好两桶茶水送去代替出工,大家也都认可。夏收和秋种,自家或雇工或换工(互助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饮的艺术
饮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品茶,即欣赏,品饮各类名茶,对茶、水、境及冲泡十分讲究;二是评茶,即“茶叶审评”,评审茶的质量,品级优次,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商业工作;三是喝茶,目的是为了解渴和帮助消化,这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体生理的需要,冲泡程序也比较简单,茶、水和茶具备好,冲泡后即饮用。这里主要对第一类“品茶”,详细说明如下:所谓“品茶”,从广义上来说,可包括对茶室及其优雅环境、茶具、茶叶、泡茶技艺等诸方面的艺术享受。从狭义上来说,即为欣赏、品饮茶叶。品茶是一门艺术,除了嗅茶香、饮茶汤解除饮渴疲惫之外,通过欣赏茶具的壶艺和茶室的装饰,还可以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通过以茶真诚的待客仪式,还可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修心养性,弘扬真挚的爱和诚挚的友情。1.欣赏茶叶的外形美紫砂壶艺有“千奇万丈信手出”,茶叶也有“茶有千万状”。“千万状”的茶在“千奇万丈”的紫砂壶内发香吐韵,这该是一个多么宽广的品饮世界。...
· 茶文化―品茶论道―古代烹茶,品饮二十四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一般劳动工作。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想见后章茶道部分。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7.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11.水方:用以贮生水。12、漉水囊: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