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品茶论道―在老舍茶馆品茶论道
小时候喝茉莉花茶就用个搪瓷缸子。奶奶的那一杯,经常放在炉台上,半温半热,随时可以拿起来喝。那时还没有冷饮,每天一放学我们姐妹三个就撒丫子往回跑,端起奶奶碗里的茶,咕噜咕噜喝一气。那是碎茶,冲泡的次数多了,只有隐隐的茉莉花香,但现在还是很怀念那种味道,对我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北京的味道。
不仅卖茶,我父亲还卖过糖葫芦、小家电、折叠伞,甚至珠宝玉器。1988年,在一家服装商场的三楼,他开办了老舍茶馆,也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的第一家茶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想重现其笔下的那种景象。开业那天,老舍的夫人胡青和儿子舒乙都来了,胡青说:“开茶馆挺好,可别过两天就变成卖袄、卖裤子的了啊。”
那时候最流行的是歌舞厅,卡拉OK厅,传统艺术断档了。父亲将这些传统老艺人请到茶馆演出,比如说京韵大鼓的骆玉笙。但茶馆经营的头三年一直赔钱,父亲经常让下班员工留下看演出,要不演员没观众会很尴尬,这算是老舍茶馆最早的“托儿”了。直到1992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1994年美国总统老布什来,外宾带动内宾,名气才慢慢大了。
1998年,我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来到老舍茶馆,发现来这儿的人是以看节目为主、喝茶为辅的,喝着茶,嗑着瓜子,侃大山,可以消磨掉一个下午。北京人爱喝花茶,俗称“香片”,而在老北京的茶馆中最传统的就是盖碗花茶。我们一直用黄色的盖碗,一说是宫廷的品饮器具,另一说是为官宦人家的小姐发明的,不会烫手。这盖碗也叫“三才杯”,代表天地人和,其中,盖是天,底是地,碗是人。喝茶时,用茶盖在水面轻轻一刮,浮茶就会上下翻滚,可以均匀茶汤。
一直到2000年前后,老舍茶馆主要供应的都是盖碗花茶。1999年底,茶馆进了一批学茶艺的学生,看茶馆无论上什么茶都用盖碗,很惊讶,对我说,“绿茶得用玻璃杯啊!这才可以欣赏茶牙、茶汤”。而这时北京的茶叶市场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新的品种,包括台湾的乌龙茶都开始在市场上出现,茶馆也增加到了五六百家,以往的“十大名茶”不再新鲜。说起老舍茶馆,人家都觉得是演艺场所,不是喝茶的。我开始发愁,来老舍茶馆的宾客层次越来越高,上什么茶呢?
我开始跑各大茶区找茶,有很多供应商也来找我,他们都说,老舍茶馆门槛高,能进入这儿的,也就能进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了。2003这一年,我真正踏踏实实坐下喝茶了,一个下午就喝好几种,看成色,品味道,辨叶底。
突破口是“大佛龙井”。做好茶,自然少不了龙井,而西湖龙井每年产量很少,去哪里找一种长期稳定、货源充足又质量上乘的龙井树呢?我后来找到了浙江新昌县,那儿的山水清澈无污染,生长出的“大佛龙井”外形扁平光滑、尖俏挺直,色泽翠绿均匀,属于典型的高山茶风味,禅茶一味。2005年的4月28日连战来老舍茶馆,正赶上新茶上市,给他喝的就是这种。那段时间记者们一直问我连战喝什么茶,“大佛龙井”就这么出名了,现在1斤可以卖到300到1800块钱。又一次,在上海的湖心亭茶馆,我遇到一个扎成心型的茶叶,沸水徐徐注入,茶叶上下翻滚,一点点慢慢张开,像朵花一样绽放,原来是专门造型的花茶,引入老舍茶馆,很受年轻人欢迎。最近,我们偶然发现老舍茶馆的六大名茶与奥运五环旗的关系――台湾乌龙茶、大佛龙井、普洱茶、君山银针、铁观音,正对应了奥运的五环的五色――蓝、绿、黑、黄和红;而福顶大白茶,则是铺底的白色。这成了我们即将推出的茶艺表演“五环茶迎奥运”。
记得小时候,8分钱买一个糖火烧,再喝碗茶,一顿饭就解决了。1988年,我们请来老师父做茶点。现代人都吃得精致,老舍茶馆的茶点也特别小,窝头、驴打滚、艾窝窝,月饼,一小碟有三五个。茶菜自古就有,3000年前的《晏子春秋》中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当然,老舍茶馆主打的还是京味文化,每逢周三、周五“戏迷乐”的时候,三楼大厅里总是满座,大家在这里喝着最普通的盖碗花茶,谈天说地。这个最初创立的大厅,融合了旧京茶馆中的大茶馆、书茶馆、棋茶馆的味道,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大茶馆,小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