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学品茶而悟事理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5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学品茶而悟事理,  说到品茶,其实我没资格。喝了二十几年的茶,却不曾悟得茶道,不懂茶艺。口渴之时

   说到品茶,其实我没资格。喝了二十几年的茶,却不曾悟得茶道,不懂茶艺。口渴之时,一个人在房间里,那叫豪饮,说牛饮也不为过;但在人前举盏,多少还是有点怕人笑话,每每故做品茗姿态,其实心里却感别扭得很。
  茶道不通不等于不爱喝茶。这爱喝茶得买茶,买茶得辨好坏,故不得不学点有关茶的知识。单位有同事对茶有点研究,每每购茶总得找他参谋,久而久之,我慢慢地悟出了一点道来。
  原来品茶并不是品味高雅的人的专利,人人皆可品茶。品茶重在过程,不必非要有洞庭碧螺春,不必非要有宜兴紫砂壶,也不必专门到杭州去取虎跳泉的水。一点普通茶叶、一个玻璃杯、一壶开水,再加上一份心情,就足以让我们在茶的世界里遨游了。
  买茶先得品。品茶要先看,观察干绿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叶,置于手心,当然最好是无异味的洁白纸,观看茶叶的造型。干茶形状一般或条、或扁、或针……欣赏绿茶制作工艺,察看绿茶茶叶色泽,或碧绿,或深绿,或黄绿,或多毫……再嗅绿茶中香气,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锅炒香,或不可名状的清鲜茶香……充分领略茶叶的天然风韵之后,然后进入冲泡。
  透明玻璃杯泡饮细嫩绿茶,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我不只一次地去买过四川南江有名的“云顶茗兰”,观其扁型深绿的叶片,嗅其浓郁的板栗香味之后,则开始冲泡。洗净茶杯,取绿茶投入杯中,将85―90℃开水冲入杯中时,但见茶叶在杯中自动徐徐下沉。有的直线下沉,有的则徘徊缓下,有的上下沉浮后降至杯底;随后逐渐展开叶片,现出一芽二叶的生叶本色来了。再看那汤面,水气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趁热嗅闻茶汤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待茶汤凉至适口,学着小口品啜,缓慢吞咽,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舌与鼻并用,果然从茶汤中品出了绿茶的清香气,顿觉沁人心脾。难怪有人说,会泡茶的人能泡出茶叶最原始的味道。所谓最原始的味道,我想应是茶叶长在树上时的味道,这种味道,就像那种青草的芳香。
  绿茶喝惯了,我不再喝那老杆茶了。每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沏茶。就是在深夜我打开电脑写作的时候,也总是忘不了冲一杯绿茶放在桌边。看着透明的水杯里泛着淡淡的绿,慢慢展开的叶片,似乎有一种生命在绿色中延伸……茶虽草木,却有灵性。那一小撮不起眼的茶叶,一经沸水冲泡,就能如花朵般缓缓绽放,散发出幽幽的香气。它无言无语,却能默默地传达许多信息。山野的清新,历史的悠远,诗词的浪漫,哲理的深沉。令你清醒,令你精神,令你脱俗……
  慢慢地,我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品茶的角色,那的确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情感之品。茶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种恩赐,它源于中国,兴于中国。自唐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人日常物质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之一,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承的茶诗茶文,以及品茶逸事,不仅能给人增加乐趣,提高品味,同时也让人得到美与哲理的种种启迪。

  不过,品茶最关键的还在心态。通过“品”来修身养性,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心浮气燥,狂妄自大,矫揉造作,斤斤计较,追名逐利之徒,是不会安安静静坐下来品茶的。品茶,源于爱心,趣于童心,成于真心。当品茶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一种学习提高的方法,那么,不管你独自品饮,还是与人共享,都能与茶相融,得到最大限度的心情放松与愉悦。所以,不知不觉,一气功夫,就飞出了这篇沁着茶香的小文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茶
喝茶,南方人叫吃茶,客家话是食茶,广东人说饮茶,饮茶的含义和喝茶略有不同,最讲究的是品茶,不单喝,还要品味和闻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南方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下放当知青在农村,家家户户一早起来,在做早饭的同时,泡一壶茶,准备一天之用。老人早上起来得先喝一杯热茶。茶壶是锡打的,也有瓷的,壶耳是铜的。讲究的人家,外面加竹篾的外壳,里面衬以棉花套,以便保温。客人来了,叫小孩有礼貌地向客人敬茶,不得满杯,约三分之二。有钱人家行善积德,向群众“施茶”,逢圩赶集,来往行人多,在大路旁边的凉亭里放一水缸,把泡好的茶水倒进水缸。茶杯是用小竹筒做的,安上用竹枝做的把,好像勺子,把的尾巴带钩,可以挂在缸边。行人渴了,拿着把舀水喝,手不会碰到茶水。有时集体劳动,如家家出工修路,有的人家缺劳力,就泡好两桶茶水送去代替出工,大家也都认可。夏收和秋种,自家或雇工或换工(互助组...
· 茶文化―品茶论道―从茶中领悟真谛
一只烫过的景德瓷杯,一把瓷壶,一碟冻顶乌龙,一双纤细的巧手用一把银匙,将少许香茶置于杯中,倾入近沸的纯水,于是一杯冒着氤氲水汽的香茶摆在了我的面前,散发出如梅似兰的香气。透过这氤氲的、梦幻般的水汽,我看到了一颗“启明星”,它告诉了我人生的真谛。和平共处的法则茶融入水,水走向茶,于是两个本不相识的人遇到了一起。这便是命运。从此,茶和水的后半生便联系在了一起。从此要和平要共处要共享幸福苦难,惟一的法则便是包容。幸福和快乐茶说:“水,时时围绕着我。使我感到了被人重视的快乐。”水说:“茶,起初绕着我旋转,熟识后静静地躺在我的怀里,使我感受到了被人依赖的幸福。”原来有时快乐和幸福竟是如此简单,无需物质,只需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明媚的笑颜……空间茶与水处在同一个空间,水与茶命运相连,但总有分开的那一刻。分开的一刹那,没有一个难过。因为无论是茶,还是水,它们早已与对方的灵魂融合在了一起。除去茶,水中还有...
· 茶文化―品茶论道―八哥品茶记
凯亚先生从江苏人民出版社离休之后,戏称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终身伴侣”,他每日喝茶、问茶、读茶、咏茶、写茶,持续不辍,已编纂出版了数部茶书。最近从他的“三味茶寮”中传出趣闻,他喂养的3只小八哥在他的耐心驯教下,竟然学会了喝茶。说起八哥喝茶,凯亚兴致勃勃,大约是去年春夏的光景,凯亚在研读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文中得知,当年达尔文曾作过一项试验,即试着教猴子吃茶。试验的结果证明,猴子竟也跟人一样嗜于喝茶,因为猴子的嗜好神经跟人的大抵相似。达尔文的这项试验,简直像一侧美丽而动听的神话,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他决心将这项试验延续下去,当然试验的对象不再是猴子,而是他喂养的爱鸟八哥。凯亚起初教八哥喝茶时,只是在白开水中兑上少许茶汁,盛在紫砂壶里,把壶嘴送进鸟笼中去喂它,可是它刚尝了一口,便又甩头又抖动身体,躲来躲去,拒绝再喝。为了解除它对茶壶的警惕,凯亚又兑了些白水,倒在它平时喝水的小钵里,八哥不知...
· 茶文化―品茶论道―在老舍茶馆品茶论道
小时候喝茉莉花茶就用个搪瓷缸子。奶奶的那一杯,经常放在炉台上,半温半热,随时可以拿起来喝。那时还没有冷饮,每天一放学我们姐妹三个就撒丫子往回跑,端起奶奶碗里的茶,咕噜咕噜喝一气。那是碎茶,冲泡的次数多了,只有隐隐的茉莉花香,但现在还是很怀念那种味道,对我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北京的味道。不仅卖茶,我父亲还卖过糖葫芦、小家电、折叠伞,甚至珠宝玉器。1988年,在一家服装商场的三楼,他开办了老舍茶馆,也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的第一家茶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想重现其笔下的那种景象。开业那天,老舍的夫人胡青和儿子舒乙都来了,胡青说:“开茶馆挺好,可别过两天就变成卖袄、卖裤子的了啊。”那时候最流行的是歌舞厅,卡拉OK厅,传统艺术断档了。父亲将这些传统老艺人请到茶馆演出,比如说京韵大鼓的骆玉笙。但茶馆经营的头三年一直赔钱,父亲经常让下班员工留下看演出,要不演员没观众会很尴尬,这算是...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茶:讲究的是程序
品茶,其实是最讲究程序的。茶艺馆里表演虽然精彩却过于繁琐,生活中不妨简单一些,但几个主要步骤是不能省、不能乱的,否则品茶也就失去了意义,变成纯粹的解渴了。第一步:用开水温杯,让杯子预热,这样有助于茶水香气的散发;第二步,放茶叶。此时可观赏茶叶的色泽、形状、品质;第三步,洗茶。第一次冲的茶汤是不饮的,将其淋在杯盖上,淋完后还可闻到茶叶散发出来的清香;第四步,观茶。重新冲泡茶叶,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沉静之过程;第五步,品茶。先用舌尖舔,感受其甜润的味道。再喝一口,细细品茶的滋味;第六步,回味。喝完第一口茶后,还可以一边回味,一边闻茶杯留下的余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