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与花道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5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与花道,道是日本最伟大的模仿式创造之一。据说起源于余杭心禅僧们的宗教仪式。僧人们集合在菩

道是日本最伟大的模仿式创造之一。据说起源于余杭心禅僧们的宗教仪式。僧人们集合在菩提达摩的像前举行神秘的圣餐仪式时,轮流喝一个碗里的茶水,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15世纪发展成日本的茶道。
其实产于中国南方的茶树很早即载于中国医学和植物学方面的书藉中,到了四五世纪已成为长江流域住民喜爱的饮料。 
到了唐朝,茶终于从粗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陆羽在他的《茶经》中除了论述茶的制作、饮具等外还提及了饮茶的一般方法的粗俗。宋代以后,茶的理想开始改变,不再作为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成为一种自我方式的实现。但随着13世纪的到来,蒙古族夺取了中国,宋文化的成果被大量毁坏,饮茶的文化自然不能幸免。 

虽然,15世纪中叶,明朝企图复兴中国,却又很快陷入内乱,到了17世纪,中国又再度沦于满洲的统治之下,使得饮茶的仪式和理想没有真正有系统地保留下来。而日本,在1281年成功抵抗了忽必烈的侵略后(元朝第三次远征在渡海遇飓风无一人生还,之后便停止派军攻打日本),茶道则成功地延读下来,成为生活艺术的宗教和一种神圣的仪式。日本茶道在发展形成之后,就渐渐开始寻求茶道之理想了。最终,归结于道教禅宗的宗教理想。“茶道的整个理想即是从生活的细小的事情中悟出伟大的禅的概念的产物,道教奠定了这种审美理想的基础,禅宗则使之付诸现实。”
日本茶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是“花”,花的插放以及观赏被称之为“花道”,是在茶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近至于神圣。日本的光明皇后在诗歌中写道:花木本佛体,枝叶如手臂;劝君莫摘采,敬花如敬神。
不能想像捧着一大束花的奄奄一息的尸体去献给自己的情人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一种纯西方式的近乎残忍的挥霍。因为爱,导致拥有它的想法产生,最终以夺取它的生命来实现这一想法。
 
当这段生命短暂延续之后,便毫不留情地丢弃了。只有在东方,人们才真正懂得如何中去欣赏花。陶渊明可以和野菊谈心,林和靖可以以梅为妻,据说周藏叔眠于船中,梦便和莲融于一体,甚至,我还能想起金庸书中以茶花为生命一部分的段誉。牡丹的高贵,海棠的妩媚,兰的幽静.....
不过真正完成茶道仪式的还是人,是那种把艺术看作生命力的人,也只有和美一起生活的人才能获得美国。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的“始终茶仪式”则是一个悲壮的极点。
丰臣秀吉(1536-1598,日本安士桃山时代著名武将,早年任田信长部将,称羽柴秀吉,信长叛乱被杀后权势日重,于1590年统一日本,天皇赐姓丰臣。)与千利休有着不同寻常的友谊,不过,最终他还是赐于利休自杀。
“伟大的茶人的临终,就像他们的一生,充满了美的极致。”
 
干利休在自杀这一天邀请了他的几个主要的弟子举行临终茶仪式。客人们满怀悲伤地在约定的时刻集合在门廊里。然而庭院的甬道依旧如往日一般平静,还有几片落叶。这时从茶室里飘出一丝香气,邀请客人们进入。茶室的壁龛里挂着一幅论及万物皆空的绝美的字。火钵上沸着的壶水发现响声,仿似秋蝉在悲吟逝去之夏。不久,利休也进入茶室,一一为客人进茶。客人们默默顺次啜饮,直至主人。根据惯列,由一位至宾提出参观茶器的请求。利休便把各利器皿连同挂轴摆了出来,并将它们一一赠完,只留下一个茶碗。“被不幸的人的嘴唇玷污了的茶碗不应再让别人使用。”利休说着打碎了茶碗。
仪式结束之后,客人们泪流满面作了最后的诀别,便一一离去。只有一个最亲密的弟子被挽留下来作为临终的见证人。千利休换上一直深藏的洁白无暇的赴死时穿的长袍,并将茶仪服装仔细叠好一,取出了闪着寒光的短剑,他静静望着,吟咏了他的绝唱:“人生七十,力围希咄;吾主宝剑,祖佛共杀。”
也许这是一个樱花漫天飞舞的季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与养生
茶是当今世界各国医学专家公认的保健饮料。我国是茶的故乡,对茶的利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再到饮料的过程。《吃茶养生记》中写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则长。一、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看茶,凡调节人本新陈代谢的许多有益成份,在茶叶中大多数都具备:“生物碱类”,它具有兴奋作用能增进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咖啡碱还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胃液分泌、利尿等功效。“茶多酚类”,茶多酚又称为茶单宁,它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具的抗菌消炎、抗辐射损伤作用。“脂多糖类”,它是脂类物质与多糖相结合的大分子复合物,是茶叶经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茶叶中脂多糖有抗辐射伤害同时也有改善造血功能。“蛋白质与氨基酸类”,茶叶中蛋白质可高达15-30%、茶氨基酸有利于人体的生长的发育,可调节脂肪代谢。“矿物质类”,如:磷、...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庸与茶道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意境和价值取向都是很不相同吗?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其实不然。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人、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
· 茶文化―品茶论道―琴道与茶道
何谓琴道?何谓茶道?这是目前琴学界和茶文化界较为引起关注的两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琴中有道、茶中有道,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有的学者认为操琴、习茶只是一门技艺,无道可言;也有的学者引用《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认为道是说不清、讲不明白的,最好不要轻易谈论。笔者以为,“道”不是用来谈论或者探讨的,而是要实践,要在具体的生活日用中体悟“道”的存在。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就是这个道理。禅宗里也说:平常心即道。可见“道”原本是很平常的,无处不在,无事不显。“道”在哪里?就在幽幽茶汤里,就在泠泠七弦上,就在我们的生活日用里。纵观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及其和价值观已占主导地位,东方文化仍处于低迷状态,“文化侵略”作为经济侵略的前奏,日益加剧。当此之际,每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振作起来,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与美学
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她的根源可溯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们不是佛学大师,而是大哲学家。如老子、孔子、庄子等等。他们为茶道的理论打下了哲学性的基础如“和”、“道”、“气”、“神”都是以哲学思想来命题,而不是源于一些具体的美学原则。中国茶道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哲学理念。这种美学并不是强调从一般的表现形式上去欣赏和理解茶道的美,而是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出发,用佛家的“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从小小的茶壶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品悟人生的百味。中国茶道美学不仅仅是茶事活动中追求美感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广泛地影响茶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茶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以及人格的形成。在中国茶道美学方面我们可以概括出四大理念:“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哲学基础;这一理念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亲切和谐,物...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与养生
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为解毒也!《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对茶都有“药用”的记载。茶何以被尊为“万病之药”呢?茶可使人健康长寿。“茶圣”陆羽活了72岁,“茶僧”皎然活了81岁,“五十斤茶”和尚活了130多岁,“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活了88岁。“尝尽天下之茶”的袁枚活了82岁,女茶人冰心活了99岁……不能说这些“寿星”就是因为喝茶,但确实他们都是著名的茶人。茶于养生最大的价值,是养性。中国对养性与养气的重视,远甚于对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视。养性为本,养身为辅,修养性情好,才是真正的养生目的。茶道与中国养生,是一种内在的认同和本质的联系。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对茶的研究表明,凡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有益成分,茶叶中大多具备。茶能抗癌、防衰老,能提高人体生理活性。目前已分析出茶叶中的达600多种,包括生物碱类、芬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