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静心清然看茶道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1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静心清然看茶道,四君子茶室在京都一家酒店里,门口小厅是茶叶茶碗的卖品部,里面乃榻榻米格子移门

  四君子茶室在京都一家酒店里,门口小厅是茶叶茶碗的卖品部,里面乃榻榻米格子移门的和风茶室。石头水臼和竹制水勺守在门口。粉红和服的茶道小姐指点我们,进茶室先净手,左手、右手,留半勺洗水勺。每一个动作轻柔,明确,没有多余,利落中见优雅。好比芭蕾舞的基本把位练习。

  作为第一位客人进入时,得左手将门轻移一半,复以右手移另一半,然后一步一跪行,至茶室挂画插花前约尺余,停下,一拜,然后视画几妙,意欣赏主人的趣味,表示对美好环境的赞叹,复拜,退下至榻榻米席坐。

  当我做完这一套动作时,感觉身体的各部分都动员了起来,弯腰、跪行、趺坐,都非平常态,平常人的身体太随心所欲了,现在需要收敛、细致。安静的,看似空简的屋子却弥漫着一种端素严谨。茶炉―――是电子的,不过插头很隐蔽,且形状亦传统;炉上坐茶壶,一旁的漆器格架上置冷水盖罐、竹子水勺、茶叶罐。榻榻米、拉门、竹子墙饰,浅米色的内部环境和深色茶炉茶壶,映衬,静气冉冉。

  等待第一碗茶。

  且慢沏茶。先上茶点。甜点为主,仿佛先甜润一下味蕾,渐次适应茶的苦。浓郁的抹茶上口颇有些青涩的。茶点需要一次吃完,方显尊重主人。此时,茶道小姐濑尾yuka再次跪入茶室,从腰带间抽出玫瑰红茶巾,擦拭茶具―――其实,她一边做一边解释,这些都已经洗干净的,不过让客人安心需要再做一遍,这就是茶道讲究的仪式感了,见濑尾一折两叠绝不多余动作地将茶巾复入腰带,这时水差不多沸了,轻下水勺,以三分之二勺入茶碗,碗里已有茶粉(日本称之抹茶),以茶筛搅和,动作得快而匀细,气泡越多手艺则越佳。

  敬第一碗茶,先置榻榻米沿口,递茶者、受茶人双手合并对拜,敬献和感谢一拜相传,拜后,第一受茶人才以右手接碗,并单手移碗―――因为不能将碗口对着主人的,悠悠两三转即可,然后对着边上的客人,微微欠身,说一句:我先喝了,始可饮。得一口饮尽,以示欢喜之情。

  我先喝了。我先喝了。我先喝了―――。轮到最后一位客人,就不需说了。不过得发出一碗饮尽舒服沉醉的喉音,仿佛意犹未尽,余韵袅袅的意思。

  濑尾小姐体贴地邀请我尝试一下过把瘾。虽然肌体有些紧张,如此这般还算不太离谱,感觉轻手轻放的姿态里用的可是细劲的力。“习惯了就不感到累的”,濑尾说。“我才学了三年,还要努力,这里面的学问很深”,女孩子谦虚地微笑。是啊,习惯了,就涵泳了静雅清明―――茶之蕴。

  外屋的茶碗吸引了我,粗陶做法,古朴清雅,当然价格不便宜,正考虑着,不想濑尾却说:还是到清水寺那里买吧,清水烧也很好,价格也便宜。说得清盈自然,如刚才的茶道表演。

  临走又盈盈一笑:要合影吗?当然,怕打扰才没提。欣然咔嚓。“再见”,她害羞地用中文说:“我在学中文,想去中国呢”。

  当然茶道表演是有偿的,不过如此环境,如此演示,如此静心清然,是当得起揖手一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静心清然看茶道
四君子茶室在京都一家酒店里,门口小厅是茶叶茶碗的卖品部,里面乃榻榻米格子移门的和风茶室。石头水臼和竹制水勺守在门口。粉红和服的茶道小姐指点我们,进茶室先净手,左手、右手,留半勺洗水勺。每一个动作轻柔,明确,没有多余,利落中见优雅。好比芭蕾舞的基本把位练习。作为第一位客人进入时,得左手将门轻移一半,复以右手移另一半,然后一步一跪行,至茶室挂画插花前约尺余,停下,一拜,然后视画几妙,意欣赏主人的趣味,表示对美好环境的赞叹,复拜,退下至榻榻米席坐。当我做完这一套动作时,感觉身体的各部分都动员了起来,弯腰、跪行、趺坐,都非平常态,平常人的身体太随心所欲了,现在需要收敛、细致。安静的,看似空简的屋子却弥漫着一种端素严谨。茶炉―――是电子的,不过插头很隐蔽,且形状亦传统;炉上坐茶壶,一旁的漆器格架上置冷水盖罐、竹子水勺、茶叶罐。榻榻米、拉门、竹子墙饰,浅米色的内部环境和深色茶炉茶壶,映衬,静气冉冉。等...
· 茶文化―品茶论道―明清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舨杓恪贰J�七世纪后期,清人冒襄撰《�舨杌愠�》。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一)泡茶道茶艺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1.备器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2.选水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
· 茶文化―品茶论道―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古今茶道
茶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饮茶的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所以,中国人在生活中习惯于"一日三餐茶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别、民族的不同,使得国人的饮茶,可谓千姿百态。这就是通常所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择要分述如下。1、煎茶、点茶与泡茶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现分别简述如下。⑴煎茶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渊源
中国的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茶道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所以,中国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