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表演评析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8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表演评析, 茶道起源于中国,后传到日本,10多年前又从日本回到了中国。现在,我国各大城

   茶道起源于中国,后传到日本,10多年前又从日本回到了中国。现在,我国各大城市都有茶艺馆,并伴有茶道表演队。茶艺馆靠茶道表演招揽顾客,扩大营业,茶道表演队则依靠茶艺馆有了表演场所,两者互相依赖。��
  笔者看过不少茶道表演,看后感觉有清新高雅的,也有庸俗乏味的。为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能博得更多人的喜爱,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茶道表演者应重视以下一些问题。��

  1.服饰大方忌庸俗�� 女士的着装,常见的有色彩鲜艳的绸缎旗袍、江南蓝印花布服饰,较为大方,只要衣服着身宽松自然,不刻意紧身,易被多数观众接受。切忌穿轻浮的坦胸衣或无袖衣和半透明衣。男士可穿西装、打领带,或着中式服装。除少儿茶道表演者外,不宜穿短裤、超短裙,否则有损雅观。��
  2.化妆淡雅忌浓艳�� 茶道表演既不完全属于舞台戏,也不是单纯地泡茶喝茶的一个过程,而是一种文化艺术,有一定的茶文化内涵。茶道表演者的化妆,应重视如下一些问题:��
  (1)脸部和手部:应以显示白净为主。指甲须剪平整,切忌涂指甲油。眉和唇可作淡淡的勾画,做到似画非画较合适。切忌涂浓重的唇膏,画粗黑的眉毛,粘贴假睫毛,勾浓黑的眼线,涂厚重的胭脂。这些装扮都有悖于茶文化清新脱俗的韵味,且会给观众造成缺少文化修养的不良印象。��
  (2)发型:女性茶道表演者,以留短发或中长发为宜,并用发胶固定,如头发过肩的须束起,给人以清新、整洁的感觉,并可避免因头发飘到脸上而影响表演。男性表演者的发型以整齐为好,切忌发长过肩,"女发男留"不伦不类。��
  3.表演动作娴熟忌做作 取茶、泡茶的各种动作要自然、真实、细腻,切忌为表演而表演,动作过于做作。敬茶时要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给人一种亲切感。整个过程动作要娴熟,操作忌凌乱,避免因撞击茶具而发出叮当声。泡茶斟茶时应做到滴水不漏。
  4.用茶精良忌粗老�� 表演用茶必须精良,用知名度较大的名优茶更好,经讲解茶的品名后,易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提高品尝的欲望,从而有利于活跃全场气氛。用名优绿茶、上等祁红、滇红、铁观音、茉莉花茶和白茶等均可。但不宜用红碎茶、袋泡茶、速溶茶、罐装茶和杂味茶,因这些茶不易看清外形,而会使表演逊色。��
  5.讲解清脆忌含糊�� 茶道表演时应配有讲解,要求语音纯正、清脆。讲解时,最好能熟练地背诵讲解词,在台侧与观众面对面地讲解;若不能熟练背诵的,则应在幕后读台词,避免给观众造成硬邦邦的感觉。台词不宜多,在重要地方点一点即可,切忌讲个不停,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6.音乐柔和忌无声�� 表演时应配有柔和的音乐,以使观众情绪轻松自然,提高观赏欲望。用古筝、扬琴、提琴、琵琶等乐器奏"广东音乐"较合适,如无乐队伴奏,播放轻音乐也可。��
  7.茶、具协调忌乱套�� 泡什么茶,就应选用什么茶具与之相匹配。如泡条形红茶和花茶用中等大小的瓷茶壶和带手柄的茶盅;泡名优绿茶用三套头盖碗或不带盖的玻璃杯;泡乌龙茶,选用小型的紫砂壶和上瓷釉的小型紫砂茶盅。泡茶用具的选择有其观赏性和习惯性的一面,也有其科学性,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作一些适当的调整,以丰富表演的形式,增加观赏价值,只要不打破其内在的科学性即可。��
  8.舞台灯光明亮忌灰暗�� 舞台灯光必须明亮,若光线太差,会使物体失真,特别是干茶和茶汤色泽观众不易判别优劣,有损表演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艺茶道表演
“茶艺茶道”是源于民间功夫茶,根据铁观音的本性茶性,把准最佳泡饮方法,整体编排,升华的、别具一格的沏茶艺术。茶艺流程讲究自身修养、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动作优美、气定神闲。从至精至微的茶艺中,品茶之情趣与自然美之神韵交融在一起,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 茶文化―品茶论道―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古今茶道
茶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饮茶的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所以,中国人在生活中习惯于"一日三餐茶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别、民族的不同,使得国人的饮茶,可谓千姿百态。这就是通常所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择要分述如下。1、煎茶、点茶与泡茶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现分别简述如下。⑴煎茶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渊源
中国的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茶道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所以,中国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是通过夸张地演绎泡茶的程序,从而达到泡茶美感的艺术境界。但是,在各种文化现象的冲击下,泡茶的演艺过程不仅夸张,还有些勉强。我对茶艺表演发表以下几点看法,求教于网友们,希望不吝赐教,欢迎参与讨论。一、温杯的主要目的是从卫生角度考虑的。不同茶具的使用,其作用不一样。紫砂壶。温杯的目的在于提高壶温,让紫砂壶的砂质透气孔张开,有利于吸味、保温,使茶叶香气散发,壶的这种透气性还有利于收敛茶叶的异味。用紫砂壶比较讲究的人,还有个温壶池,象托盘一样,池里面放满了热水,紫砂壶置放热水池中。“再洗仙颜”这道表演程序其实是不断重复的,即每次给茶壶里加开水,盖好壶盖后,都会用开水在壶面上浇一遍。既是温壶,也是洗壶。由于有了这道功夫,下面的“游山玩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从壶池里把茶壶拿出来,壶的底部有水渍,可以在壶池的边缘走一遍,也可以在茶盘的边缘游走,主要目的是为了滤干壶面的水渍。作为表演,有时动作夸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