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明人饮茶观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8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明人饮茶观,喝茶是一种流行,与人有绝对的关系,茶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改变,也跟随政治在变,中

  喝茶是一种流行,与人有绝对的关系,茶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改变,也跟随政治在变,中国饮茶到了明朝已发展了四千余年,各地区人民自有一套完整饮茶文化,完整的饮茶文化,是长时间孕育而成,除非天灾人祸,否则也不会短时间有重大改变。元朝与宋的战争,并没有让饮茶文化有所改变,明朝与元的战争,战胜的明朝却让中国传统饮茶划上休止符,这真是茶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洪武二十四年的秋天,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向全国茶区及相关部门下了一道诏令,「废团茶改贡叶茶」白话文是说,从今起不要做茶饼了要进贡朝廷使用,用叶茶即可,这诏令在当时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最高兴的应该是贡茶区附近的百姓了,因为从唐代起,茶归国营,百姓不许私下公然买卖,皇室锦衣玉食、生活奢侈,饮茶不同凡品,所以选定全国最好名茶列为贡品,命令县政府督工采制定时、定质、定量,贡献朝廷。唐时贡区在阳羡(今宜兴)宋时在建安(今武夷),在宋徽宋时,最高需求量四万七千斤,当时的价值一饼茶值二两黄金,茶区百姓为了贡茶,男废耕,女废织,五更早起空腹采茶,官府层层剥削,私买勒索「动生千斤费,日使万姓贫」,制茶饼岂只是苛政,还简直是猛虎,朱元璋平民出身,深知民间疾苦,废贡茶不仅救生民于水深火热,另有向富贵奢侈文化反动的意思,喝茶应该简单一点,平民一点吧!
  因为制茶外形的改变,直接就影响了饮用器具的制造,又磨又筛的时代过去了,抓把茶叶直接投入壶中,就可以喝茶,壶既然升为饮茶过程的为主角,不红也难了。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从唐起就很有名了,产品用在摆设,如花瓶水缸较多,青瓷碗也流行过一阵子,只是一直未加入饮茶主角阵容,明初后,时来运转,泡茶的壶、杯,非景德不用,青花、斗彩、粉彩的瓷壶流行全国,宫中贵族室内泡茶用它,民间文人野外品茗用它,清雅碧绿的绿茶泡在景德镇的壶中,用景德杯来饮用,的确是享受,这时期饮茶真正平民化了,不必排场、不必繁杂器具,不担心高价茶饼无觅处,到处都有的茶叶,投入壶中,倒在杯中,随处可饮,方便而写意,真正享受茶艺生活的日子开始了。
  在万历年间,有人从原是唐贡茶区的宜兴发现了一种五颜六色的泥土,过去一直用来做厨房器皿与文房用具,用它来捏成泡茶用的壶,不仅外观讨好,泡出的茶比用瓷壶的还好喝,不出数十年,泡茶器具从瓷壶流行转移成砂壶当道,制砂壶的艺人为了增加砂壶的价值,常请当代著名文人书写篆刻壶上,壶因字贵,字因壶传,紫砂茶壶渐渐已脱出使用层面,变成艺术珍品了。有一明人因巧手制壶出了名,当地县令贪求无厌最后竟干脆把他关起来,要他一月内交出二百把茶壶才要放他出来,最后终让艺术家自杀而死。
  崇祯年后,紫砂壶价值日升,六两新壶,值六两黄金,指数直逼,宋时贡茶,明时文人心中的砂壶比美商彝周鼎,这实又是茶艺发展史中的一大盛事。
  明代文人因嗜茶而解茶艺,因解茶艺而着茶书者,有明一代,计有四十余人,在文人的提倡下,明人把扫室,焚香、读史、涤砚、观画、鼓琴、移榻、养花、酌酒、烹茗视为日常生活雅事,而品茗更一日不可或缺,极嗜茶而著名者有袁宏道、吴宽、沈周、张岱等人,另外明人所着茶书,如:许次纾的茶疏、屠长卿的茶笺,陆声的茶寮记,以现代观点视之。其对茶艺的深入了解程度,是唐宋二朝诸书所不能及的明代名士陆树声曾言「前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说明明文人已将茶艺提升至一个至高境界,另外明代僧人饮茶亦较宋朝更普遍,僧侣不只饮茶更种茶、卖茶,明代中,许多名茶均来自僧人之手精心焙制。
  在神宗末年,荷兰船队来到了中国,首次将福建武夷山的茶运往欧洲,因无以名之,遂以武夷茶为中国茶之代名词而开创亚洲茶第一次外销的记录,今天世界各国文字,茶字的发音,不是学广州话,就是学福建话,你不要以为是鹦武学舌,好戏还在后面,外销的中国茶在外国人手中变成了可怕的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清代饮茶观
中国茶一共有两次外销记录,影响其它民族饮茶文化可说至深且钜,一次在唐朝,造就了日本茶文化,次在明末清初,茶叶远征欧洲,不仅造成文化侵略还造成了经济侵略。当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接触到茶,惊讶于树叶怎么可能制造出如此芬芳味美,然后研究它的成份,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单宁酸;与咖啡相同的咖啡因及其它有益人体的物质,于是大量向采购,不只从荷兰人手中直接取得采购权,并挑剔中国茶的品质不稳,向清政府购买茶种在印度殖民地种茶,改良乌龙茶制造法,开始自制自销,成立东印度公司,销售范围包括全世界,茶叶在英国人手中从农产品变成经济利器东印度公司茶叶所创造的利润,足以供养英国亚洲舰队的军需,反观茶叶原产地的中国,它一直是生活用品之一,从唐宋明如此至清也是如此。中国茶叶从唐朝就已归国营,至清仍属国营,国营目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茶叶一直是中原王朝制边工具,承平时管得更松,边疆不平靖时管得严,历代政府从未有茶叶生产制造管理政...
· 茶文化―品茶论道―唐人饮茶观
唐朝是中国盛世,许多文化在这一时代诞生、发扬,茶到了唐朝,转变更大,魏晋时,茶经由四川传入陕西、河南,形成北方茶区,唐时:产茶区由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扩展至福建,蒸菁制茶法逐渐完成,前朝隋帝所开的运河,在唐朝大大发挥货畅其流的功效,有一个唐人,他姓封名寅,喜欢到处游览,并记下笔记,书名叫做「封氏‧闻见录」,他这样写着:「自邹齐(山东),沧棣(河北)至京邑(长安)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茶叶的饮用,从贵族王公转变成平民,从水厄变成可乐,转变极大,我们称这时期为煎茶时期,以鼎镬煮茶,以青瓷碗饮茶,大部份人,习惯在茶中调味、加料。在茶的发展史上,这种普及是空前的,但好戏才刚上场,普及后变化就来了。而首先登场求变的是陆羽先生,陆羽是个丑小子,其貌不扬,舌头打结,但笔下能文,学有专精,他用七千个字写了茶的起源、分布、制造、饮用及器具,...
· 茶文化―品茶论道―宋人饮茶观
挑芽磨膏制成饼研粉注汤调翠涛唐代在千头万绪的茶文化中,除旧布新,形成饮茶的精致期,宋代则在唐代的精致基础下,迅速发展了合于时代且极雅致的点茶法,点茶法是在碗中调茶的游戏,从赵匡胤下南唐至明洪武二十三年废茶团为止,这种茶文化在中国流行四百二十六年。在釜中煮的茶与在碗中调和的茶,一样是饼状,制造过程却大大不同,唐人把生叶蒸后成块或饼,烘干后以箬叶包装储存备用。宋人把生叶大费周章的采下后先分级后入蒸,蒸半熟后榨去水份,榨完水份后磨成膏(像做年糕磨米装袋去水一样),再将茶膏放在模型中制成饼,再用火烘五至六天,一个茶饼从生叶至完成至少要十天,尤其是在皇室对饮茶产兴生趣后,不但制茶节外生枝(如长指甲��茶不许碰到人体;如在茶饼中加入诸脑香料;如以银模印饼),在包装上亦是用心计较(先以青箬叶包茶饼,再包黄罗,装在朱漆小匣,上锁后,匣外包上细竹织篮)然后以快马急程送入京。由于在制造茶饼的过程,茶叶又榨又碾...
· 茶文化―品茶论道―原始社会的饮茶观
也许你不敢相信,古人在煮茶的时候,几乎什么都加,葱啦!姜啦!莞荽!橘子皮,青豆芝麻加进去仍嫌不足,最后还撒了一把盐,这样一锅「八宝茶粥」是古人的山珍海味从周朝起喝了一两千年。茶这种植物,据考证,存在地球超过两亿年,它原来是生长在云南省后来慢慢儿向四周移植,如贵州、四川是它的边缘地带。有人从云南探亲回来,在深山野生茶树旁照像,茶树足足有两三丈高,茶是灌木,一百年也长不及腰,数丈高的茶显然已超过千年,据闻,云南当地人喝茶,是把树枝砍下来,在火上烤焦后,撕片放进茶壶煮成树叶汤,这种茶汤,不用喝,用想的就知道,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难怪唐朝前,字典没有茶字,只有荼,荼的意思即为苦,遭其荼�保�被他害得好苦的意思。诗经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吃苦后回甘,是茶的特性,为了消除它的苦味,加点东西是很自然的。在有产茶的云南、四川,人们把鲜茶叶和米煮成茶饭,虽有一点苦,但既可填满肚皮�I又保健,这是很聪明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饮茶十德
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散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去病气;五、以茶树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行道;十、以茶可雅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