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和谐社会与茶文化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7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和谐社会与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的流传历史十分悠久,积累了深厚的底蕴,盖因茶叶生产起源于

       茶文化在中国的流传历史十分悠久,积累了深厚的底蕴,盖因茶叶生产起源于中国,茶俗茶礼形成于中国。中国的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覆盖面,深入到千家万户。

  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国也正在缔造和谐社会。与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相一致,中华茶文化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在历史上,中国茶文化曾经载誉着和谐社会的使命,羽化于山川异域,慧泽于民俗风情,让无数人从茶的“和谐”中得到熏陶。茶成了传播中华文明及其礼仪规范的媒介。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促进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茶的沟通能力会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说,茶是和谐社会的文明通道。
  
  一、茶文化与文明修养
  
  从功能上讲,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脑开智的功效,经常饮茶可使人神采焕发;茶还具有明目养颜、涵养神思的作用,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有“食怡养身,歌怡养心,茶怡养筋”的说法,这实际上是调养家的养生格言。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茶叶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颜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经常饮茶,能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况且,茶是一种大众饮料,人们在日常饮用中即可达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饮用量,减少其它酒类饮料、碳酸饮料和化合饮料的饮用量,将会有效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我们从人的身体感受方面来观察饮茶活动,会发现茶本身含有兴奋因子,但这种兴奋因子不会使人失去理智,相反,还会使人更加明睿。这是茶在物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们饮茶,可以体验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气有所消,厉者声有所减,心情烦闷者能够得到舒缓,情绪波动者可以调解而静化。学界曾有“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联语,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养情调;又有“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的诗咏,体现出饮茶者知识境界。这说明茶对人的精神有调节作用。中国自古流传的品茶、点茶的操作模式,从烹茶和茶艺的结合中增加饮茶者的感受。比如说点茶,内容很丰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录》中,已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  盏、点茶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讲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见《茶经•五之煮》)。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人们之所以这样用心地对待饮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区,中国人有着不同的饮茶风习。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风味和文化格调,他们在茶室中不但摆设茶品茶点,还增加曲艺、戏剧和综艺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还有人引入了禅茶模式,利用佛光禅韵来烘托饮茶情调,给人以度身世外、净化心灵的感觉。北京茶馆业主喜欢营造静心品茗的气氛。上海在饮茶风格方面更显 “精致”,不但对茶叶本身相当挑剔,而且讲究茶舍茶具,海派饮茶“精致”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样秀美。广东人所说的饮茶还包括吃点心和聊天的意思,他们理解的“茶”,其范围要比外省为广。由于经商成风,人们喜欢到茶楼谈生意,茶楼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个联络点和接待处,一般说来,广东大茶楼都修得很气派,要想在广东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还要讲究一点排场。然而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任何地区的茶文化都是和谐的、文明的。

  中国茶文化的和谐氛围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中国儒家文化熏陶下才培养得如此和谐。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社会上进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上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无论从哪一个切入点进入中国文化,都离不开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实际上,中国茶始终感悟着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们穿透茶生活的时空隧道,就一定会发现,饮茶本身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无数细胞,孔子倡导的“仁”的博爱准则和“礼”的行为规范,与饮茶活动中所体现的感情交流与礼节文明是那样天人合一,以至于所有饮茶的中国人都能无形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陶熏。孔子之“道”已经穿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们倡议,用“孔子茶道”来充实中国茶文化,强调茶之有“道”为孔子之“道”,我们于此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冠名权,更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张扬。就算孔子当时未饮茶,中国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也从未脱离过先哲定义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茶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感情与先哲智慧,同时也让孔子思想在另一个领域内获得释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扬孔子,应该是一个主渠道,同时也加强文明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总之,茶对于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人的个性修养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谐的环境里,茶自然会成为文明的调合剂。
  
  二、茶文化与人际关系
  
  人们饮茶之际,可以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跨越隔阂的交流气氛。茶的那种平和清淡的自然秉性会与人们追求和谐的要求息息相通。人际关系可以因茶而生缘,因茶而更加融洽。社会上的茶室大多是宁静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祥和安逸的交流环境。记得一首当代《茶室铭》有云:“斯是茶室,唯茗德馨。龙井西湖绿,观音碧螺春。普洱兴鸿儒,往来聚嘉宾。可以健身心,侃茶经。仰清泉之润耳,仰国门之昌隆。敬茶神明!”来到茶室,谁都不会惹是生非。茶在人际交往的连接带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没有的润滑作用。俗话说“以茶会友”,其中就体现着交际的功能。

  与之相比,酒虽然是用途更广的饮料,文化寓意也很深远,然而酒给人的刺激力过分强烈,不知有多少人因酗酒而闹事,酗酒而伤身,但从未听说过饮茶而引起的负面作用。这说明酒与茶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不一样的行为取向,二者之间区别甚大。“茶为韵清常注盏,酒因气烈再添杯”,这句联语也反映出两种饮品的不同作用。
  围绕着饮茶中的人际关系,我国茶界创造出饮茶的交际艺术,这种艺术与饮酒相比,具有更高雅的文化境界。饮酒者一般在兴奋中相互沟通,而饮茶则在平静中享受交往的乐趣。中国过去流行的“斗茶”就是一种交流活动。尽管有人把斗茶活动称为“茗战”,带有比赛性质,但仍属于心灵沟通的交往,并非单独的争强好胜。宋人唐庚《斗茶记》所记:“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的做法就充满着乐趣。范成大《题张氏新亭》诗有云:“烦将炼火炊香饭,更引长泉煮斗茶。”宋代斗茶,除比试茶汤的色泽之外,还

要比试沫饽的多少和停留在怀盏内壁时间的长短,而“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格调甚高。过去斗茶,人们总要相约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虽较输赢,却无争夺。这种斗茶,只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不会引起纠纷。

  茶文化中的游艺活动很多,这些活动大都能够活跃人际关系。宋人陶谷《�F茗录》说:“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指的也是烹茶游艺。杨诚斋写有《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表述了烹茶游艺的无穷乐趣:“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着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薇山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纳子。”由此可见,无论你开展什么样的茶文化活动,收获的都是和谐。

  提倡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氛围基础,而茶文化可以构建这种氛围。应该看到,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明修养的差异,各阶层之间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无论你怎样调节,都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没有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用茶文化去引导人们自我修养和人际沟通,可起到调解和整合的功能。茶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培育感情,从而生成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操和兼顾他人的处事准则,以至于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能够互谅互让。如果我们把茶的交际功能扩大,一定能够产生和谐的效果。
  
  三、茶文化给社会带来和谐理念
  
  茶还能够传递社会理念,并与古老的文明传统相吻合,通过哲理的感悟,轻轻地融入当代人的心灵。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赋于人们“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等人格思想的同时,处处与中国哲学思想交融。比如说,中国孔子茶道就是我国茶文化的承传方式,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华,充满了智慧的思辩,沉积了厚重的道德伦理和人文追求,它通过茶的滋润来打动人心,并用一个“和”字来释放传统哲学思想理念。当人们通过孔子茶来感悟社会的时候,心情会显得格外稳定,表现出更多的亲和力。

  如果我们穿透茶生活的时空隧道,我们会发现,饮茶本身不但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无数细胞,而且携带着中国人的博爱准则,这与饮茶活动中所体现的感情交流与礼节文明是那样天人合一,以至于所有饮茶的中国人都能无形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饮茶活动往往以自我修养为根基,展示出那种淡泊、宁静、高洁和朴素的心态,创造出与人为善的气氛与环境。围绕着饮茶,中国人启动过无数的文化智思,开展过各种各样的茶文化活动,使饮茶最终冲出了饮料的物质层面,转化成一种社会化的生活方式,而且进入了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饮用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加工和提炼,衍生了众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积存了厚实的茶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享受饮茶品茗的乐趣时,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内含,这样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总94期)刊登过访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茶应成为“国饮” 》,文章中说:“新世纪以来,一种全球范围的对茶的重新认识给中国茶叶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提倡茶为国饮,让茶在服务人类健康、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已成为重要课题。何为‘国饮’,就是要通过推广,让饮茶不仅成为中国的一种民族习俗,而且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文章还从各个角度论证了茶为“国饮”的力点,分析了饮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后总结说:“茶的内在价值吻合了新世纪人类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提倡国饮,是与倡导新生活、新价值观联系起来。……要通过茶内在精神的发掘,利用茶德来弘扬民族文化;要倡导以茶为礼,以茶待客,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要让茶的开发与新科技、新产业、新消费方式结合,树立品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让茶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既然中国茶界已经把茶提升到“国饮”的高度,那么,这个“国饮”称号就理应给和谐社会灌输文明动力,起到“国饮”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茶应该成为“国饮”,毕竟茶是中国人的第一饮品(无酒精饮品),况且中国又拥有着世界上茶消费群最多的人口,只是我们不能把“茶”这个世界上最圣洁最天然最有内涵的饮料仅仅放在物质消费的空间当中,我们还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贡献给人类社会,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内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国茶文化虽历经千载沧桑,却历久弥新,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造中,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文化。我们都知道,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无论从人际关系方面讲,还是从人与自然方面讲,谁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可这样说,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氛围。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并且毫不夸张地说,茶文化带来和谐理念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将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文环境、生成文明世界的过程中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弘场茶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是茶的国度,制茶、饮茶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得自然阳光雨露精华,生成一种清香、中正、平和之“佳饮”,受到国人的特别喜爱,品茶、待客成为中华民族人与人重要的交流活动。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这种茶文化在不断沉淀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茶文化中,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要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融合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
· 茶文化―品茶论道―红楼梦与茶文化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一部奇伟的文学名著,在它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与所刻划时人物形象上面,更是渗透着、包容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可以说,《红楼梦》一书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中有关政治、体制、朝廷、宫苑、礼法、官阶、官府、律治、教育等一系列的制度文化,有关思想、观念、理想、倾向、人生、哲学、戏曲、音乐、诗文、书画、技艺等一系列的精神文化,有关建筑、园林、农事、医药、服饰、器用、饮食、烹调等一系列的物质文化,几乎无不涉及。所以,《红楼梦》确实堪称为一部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伟著,《红楼梦》没有也不能以全面、系统地介绍各个门类的文化知识为己任,它绝不是一部文化知识丛书。它所蕴涵、沁透着的丰富、深刻的文化知识,都是作品中的故事结构、情节脉络、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因素,是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这也正是《红楼梦》这部作品...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茶
喝茶,南方人叫吃茶,客家话是食茶,广东人说饮茶,饮茶的含义和喝茶略有不同,最讲究的是品茶,不单喝,还要品味和闻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南方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下放当知青在农村,家家户户一早起来,在做早饭的同时,泡一壶茶,准备一天之用。老人早上起来得先喝一杯热茶。茶壶是锡打的,也有瓷的,壶耳是铜的。讲究的人家,外面加竹篾的外壳,里面衬以棉花套,以便保温。客人来了,叫小孩有礼貌地向客人敬茶,不得满杯,约三分之二。有钱人家行善积德,向群众“施茶”,逢圩赶集,来往行人多,在大路旁边的凉亭里放一水缸,把泡好的茶水倒进水缸。茶杯是用小竹筒做的,安上用竹枝做的把,好像勺子,把的尾巴带钩,可以挂在缸边。行人渴了,拿着把舀水喝,手不会碰到茶水。有时集体劳动,如家家出工修路,有的人家缺劳力,就泡好两桶茶水送去代替出工,大家也都认可。夏收和秋种,自家或雇工或换工(互助组...
· 茶文化―品茶论道―乾隆与茶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与禅修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部中华茶文化与中国佛教的渊源至深。茶与佛教禅定的联姻,实乃基于茶对禅定摄心入定的辅助作用,其功在裨益,并非不可或缺。禅定分为四禅八定,乃渐次而进;禅宗为直指人心,系圆顿法门,故禅非定相,佛非坐卧。茶由禅兴,由禅定饮茶到茶事融入宗门规式,乃至赵州三称“吃茶去”的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与佛教的结缘,已然走过了一条由茶事融于佛事,到茶风与禅风合一的心路历程。这一历程的完成便是“茶禅一味”理念的正式提出。“茶禅一味”之茶乃即禅即茶,即茶即禅。以茶喻禅时,茶禅不二,乃至以任何一物喻禅时,物禅不二。关键词:茶、禅、禅定、禅宗、禅非定相、茶禅一味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茶由禅兴,由禅赋于茶无比深邃的精神内涵,遂使世出世间的饮茶活动升华为茶道。超佛越祖的禅,出现于东方的中国,而禅文化的研究则成为今日国际性的课题,由禅道催生的茶道源出于中国,尔后舶入日本,蔚成茶禅一体的日本茶道,流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