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苦尽甘来谈功夫茶之韵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8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苦尽甘来谈功夫茶之韵,国人品茶,讲究色�p香�p味�q独功夫茶,乃于色�p香�p味之外,更追求茶韵�q

国人品茶, 讲究色�p香�p味�q独功夫茶, 乃于色�p香�p味之外, 更追求茶韵�q茶韵者, 茶之精华给予品饮者的独特感受是也�q
 
    嗜饮功夫茶的潮洲人, 俗称 "喉底" �q一泡上等的乌龙茶(功夫茶专用茶叶), 喝至精彩之处, 品出惬意之时, 总会啧啧连声赞不绝口地说有 "喉底". 有"喉底",就是好茶, 够 "韵"�q

  国内各种不同种类茶叶, 不乏诸多神品, 妙品, 何以唯独功夫茶方能喝出 "喉底", 品得 "茶韵"?

  奥妙得从 "功夫"说起�q

    先看喝茶�q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q小壶小杯小心翼翼地做足诸多功夫, 方才沥出小口量的茶汤, 让你趁热喝下去�q那一口茶汤, 闻起来香, 喝下去烫, 又香又烫入得口来却是苦涩无比, 因而大凡初次喝功夫茶的人都有因此而张大口皱紧眉头的本能反应, 茶太浓也�q正因为茶的浓度大, 溶解在茶汤中的诸多香气�p呈味物质(椐检测, 茶的香气物质500多种, 呈味物质几十种)在口腔中�p肠胃中与津液发生生化反应, 会从喉咙深处�p舌根底下�p唇齿之间, 慢慢泛出一股清甜甘爽�p香味醇厚的细微感觉, 以致口内生津�p津溢茶香, 香清肺腑, 气脉通畅, 不经意的须臾之间,便进入香清气爽的境界. 功夫茶冲泡过程的所有 "功夫",就是要追求这一效果�q

  再说制茶�q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类, 其制法也独具功夫�q传说古时福建安溪有一个名叫乌龙的猎人, 一次偶然发现从山中采来的小树枝叶煮饮后香醇可口, 第二天便再采摘一些回家, 但冲泡后竟苦涩得无法入口�q乌龙左思右想, 终于悟出原因: 第一次无意采摘的小树枝叶在背篓里伴随他翻山越岭, 颠簸碰撞的结果使小树枝叶枯萎, 边缘破碎, 可能因此而去除了苦涩之味�q于是如法泡制, 果然成功�q后来, 这个方法成为制作乌龙茶的一道独特工序: 摇青�q摇青, 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q正是摇青, 使乌龙茶形成绿叶红镶边的主要特色�q摇青的功夫到家, 茶叶的潜质便挖掘得越充分�q当然, 乌龙茶之具特韵, 也不全是摇青的功劳�q毕竟还与乌龙茶的产地�p气候等诸多因素有关�q 正是这些自然与环境的差别, 使同一道摇青做青的工序, 摇出各种不同香味风格的茶韵: 武夷系列的 "岩韵", 安溪系列的 "观音韵", 凤凰单枞的 "山韵", 台湾冻顶的 "风韵"……

  喝惯了功夫茶的人爱品 "韵". 无 "韵"便觉不够味, 欠 "喉底" �q 那怕是狮峰龙井, 黄山毛峰, 君山银针, 洞庭碧螺春, 都会嫌其味淡味薄味浅, 总之缺乏那种苦尽甘来, 涩过回爽, 一波三折, 寻味无穷的深层内蕴�q

  可以说, 苦尽甘来便是功夫茶之韵�q其所以为潮洲人推崇和看重, 在于它符合潮洲人的生活态度�q潮洲人无论浪迹何方, 总会顽强地拼搏�q因为奔流在潮洲人血管里的全是 "苦尽甘来" 的种族意识�q

    品茶品出人性�q品茶充满哲理�q功夫茶之韵, 其实已渗进国人的生活意识与哲学观念, 不但是茶的升华, 也是人生观的具象�q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功夫茶之茶歌
闽粤地相接,姻娅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山水相连系,名茶并英发。饶平岭头白,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水、火、器、烹、饮,茶艺至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郁俱辟易。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莼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 茶文化―茶文茶诗―龙风功夫茶
龙风功夫茶厦门某老字号以经营芋包、春卷、烧肉粽地方名小吃而名闻遐迩,近年走出深巷原址,在新老闹市多店连锁经营,不但倚老卖老把原有的风味名点四下张扬,而且将海鲜佳肴、闽南名菜推陈出新,充满活力的组合,在美食界声誉日隆,笔者对此早有所闻。不过作为该店最新推出的工艺珍馐,这道“龙凤功夫茶”还是令笔者有柳暗花明之感,情不自禁回味再三。那天,名点佳肴轮番上桌,间歇,服务小姐悄然给每客送上一对清一色小巧的陶杯陶壶,令人好生纳闷:只道是席前有盅开胃茶,饭后有杯消化茶,吃白蜇虾有盘洗手茶;可这酒过三寻,菜出六道,冷不丁突如其来的热陶壶里盛的可是哪门子的“菜中茶”?红唇微启,轻言细语,小姐道出的是悬念依然的五个字――“龙凤功夫茶”。忍不住立即自我动手,悬壶就冲,只见一注汤水盈满小杯,随即一口饮下,鲜浓甘爽,原来壶中盛的是汤!但似乎也不全是,汤味略带回甘,加之汤名的提示,便怀疑有茶的成分。于是就向同桌共饮的店...
· 茶文化―茶文茶诗―功夫茶具
近来喝观音较多,初初开始分辨滋味。茶之味与神万万不敢说个知字,“功夫”还算练了千把遍,大概算入门吧。本来这水平论茶,功夫深的人会认为我浅薄,不常接触的人又会觉得我的“功夫”麻烦做作,真真是半瓶水晃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不讲功夫的居然也大有人在,(见谅见谅,不要生气:)),不敢说指教,只是希望自己走的冤枉路各同好不必重蹈。福建,潮汕,台湾各处的乌龙,制法滋味冲泡技巧各有不同,但基本“功夫”是一致的,因为大家都叫功夫茶嘛。如果基本功夫不齐备,茶味就出不来,神韵、意境就有点空中楼阁了。废话少讲,我认为必备的茶具有:1茶壶,紫砂或朱泥的150元(下50,上不知数)选出水量为三杯或四杯的(干茶1/3壶,完全泡开时的出水),多了少了都难控制。这里的考究多了,大家自己找文章看吧。2茶盘,宽,平150元竹,木皆可,最好不用塑料的,有异味。它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二道茶不可或缺,因为那时的时间控制是论秒计的,一...
· 茶文化―茶文茶诗―功夫茶里见功夫
有一段时间,公司跟程老板的业务陷入了僵局。原因是公司开发部不知怎么搞的,在设计产品的外包装箱时,加上了“中国驰名商标”的字样。按理说,这样低级的错误不应该出现在我们这样初具规模的公司身上。因为,要在产品上加上这些字,得通过国家部门的严格认证。但当公司发现时,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了。程老板那边是最先被有关部门查到的,由于提供不出相关的证件,被狠狠地罚了一把,说他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这事之后,程老板对公司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转而把精力转到别的公司的产品上去了。公司在N市的销售额本月急剧下降。作为负责N市片区的销售人员,我的焦急可想而知。老板让我出差往N市,主要是理顺跟程老板的关系,争取扭转僵局。临行之前,我知道此行业务开展难度很大,所以想弄点儿礼物送给程老板,看能不能获得他的信任。送什么好呢?送烟送酒,人家一定不稀罕,再说,像我这样的打工族,也负担不起。我拿自己的这个想法求助于众朋友,最后终于确定了...
· 茶文化―茶文茶诗―潮汕功夫茶
古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这七样生活必须品之一。现代人当然不会在意这开门七件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柴已经换成了电或者液化气了,其他东西现在还是要的,不过重要性都减了数成,有时可能心烦了,早餐干脆就到外面吃了了事;至于茶嘛,更多的是可乐等一类罐装的盒装的饮料代替了,虽然都市里有了冰茶一类的东西,但这些离真正的茶已经远得太多了。中国人中,现在还真正保持着把茶当作生活必须品的可能就剩下潮汕人了。别说你踏足潮汕地区,就是在广州或者其他城市里,如果你搭的客车是潮汕人开的,不仅能听到“嘎己喃(自己人)”的潮汕话,同时还能享受一下潮汕的功夫茶。到了潮汕地区,那更是每家每户都有几套功夫茶具。初到潮汕的客人见到主人用来招呼自己的功夫茶具精致美观,有如艺术品,常以为是专门为招待客人才用的。其实不然,这是喝功夫茶的讲究。旧时讲究的人,喝功夫茶的茶具一套十二件一定要备齐:茶壶、茶杯、茶洗、茶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