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贾葭:佳茗似佳人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2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贾葭:佳茗似佳人,我以前的女友对饮茶颇有研究,不单是得自中文系的熏陶,她家在太湖边上开了一家规

  我以前的女友对饮茶颇有研究,不单是得自中文系的熏陶,她家在太湖边上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茶场,故她论起茶道来侃侃不绝,如数家珍。某日我们焙茗论道的时候,她问我有没有听说过艳茶。我说茶向来以清净高洁名世,艳茶却是从何谈起?她言道,所谓的艳茶是由处女以朱唇采摘的明前茶,又称“处女茶”。我不禁大感兴味。

  原来这艳茶确是由熏香沐浴后的妙龄少女用嘴唇采摘,然后置于乳沟之间,并用乳房揉搓直至泛起红晕――以乳房的温热给茶叶脱水,倒不失是一种的吃茶方式,不免让人遐想无限。吃茶的时候,你仿佛可以闻到身边挥之不去的,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你的想象力了。

  我在以前一直认为茶这东西与文人墨客乃至高僧大德关系极密。尤其在寺院,是要讲究茶禅合一的,茶叶同经卷、木鱼一样可是师父们的必备物质保障,绝对是无涉的。现在各大寺院里的茶室就是明证。茶以艳名,未免以色乱禅,以茶乱性。但是想起诗人杨维桢以纤足妓女之鞋载盏行酒,并称之为“金莲杯”,对于满足的艳茶也多了几分宽容甚至向往了。说老实话,在我想来,吃艳茶之时,口中赏啜的未必是茶,而是采茶少女的诱人体香,大约眼前还有个风姿绰约的妙龄女子仙袂飘飘。连孩子现在都知道“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何况我辈俗人。

  除掉艳茶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茶与女人还能发生多大程度上的密切关系。后来看了林语堂先生的书,才知道这里面大有文章。林先生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照理论说来,鉴赏家认第三泡的茶为不可复饮,但实际上,享受这个少妇的人仍然很多。”林语堂这段话出自明代许次纾的《茶疏》:“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冯开之这个老先生也是个有故事的。《梅花草堂笔谈》里有他详尽的记录。老先生特别喜欢品茗,然而他每次泡茶都是亲自动手,不会让书童碰他的茶具并为他泡茶。有客人问其原因。老先生回答得极为幽默:侍弄茶就像侍奉美人一般,就像古玩书画一样,怎么能让他人沾手?冯老先生的意境远比林和靖的“梅妻鹤子”来得高妙。《红楼梦》中的妙玉算是吃茶的高手,看过她那些关于吃茶的道理,读者也往往把她当作高洁的化身。殊不知妙玉最后却委身污秽之地,与不会吃茶的刘姥姥构成霄壤之别。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很奇妙的隐喻。

  我的一个朋友受到林语堂先生的启发,经常大言不惭地说泡妞和泡茶其实就是一个道理――总而言之,需要泡。“泡”这个词由于我们已经赋予它众多的含义,因此用在这里相信不会引起歧义。后来经过我们的研究,把这一理论修正为谈恋爱与吃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是许次纾还是林语堂,都只是在女人的年龄上作文章,根本不去理会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

  我们研究出来的“泡妞如泡茶”的理论如下所述:根据一般的茶道理论,茶有三泡:首泡为皮,次泡为肉,末泡为极。正好对应谈恋爱的三个步骤:谈、恋、爱。当然,如果你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推论下去的时候,就会得到如下的结论――茶到第四泡的时候已经索然无味,正对应着谈恋爱过后的无味的婚姻。茶圣陆羽的友人僧皎然有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里面有关于三泡的描写:“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想想刚刚开始搞男女关系的少男少女们,初次见面显然是以谈为主,不闲不淡地扯一些无关风月的东西却又满心欢喜,互相吹捧对方为知己,大有相逢恨晚之感。这仿佛第一杯,闻到浓郁的香味,举杯而饮却又不得不浅尝辄止,这就是首冲为皮了。待到认识日久,要么是出双入对形影不离如胶似漆,要么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穿秋水,随便找根草就山盟海誓生死不渝,这就是恋,也是皎然说的第二重境界。再下来双方已经把对方视为至爱,渐渐开始有爱情转化为亲情的危险――也就是说开始忙着谈婚论嫁甚至那层窗户纸已经捅破。要知道,这个时候恋爱过程即将走完,当迈上红地毯的时候我不得不说,这杯茶已经趋于无味――然而如今喜欢喝白水的人也还是不少。因为在婚礼上互相套戒指的行为隐含了约束对方的意思,“戒指”就是警戒别人不得染指,也就是说,就剩下白水了,凑合着喝吧。品茗的行为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解渴了。琴棋书画的历史行将结束,迎来了柴米油盐的时代。皎然既然说三饮得道,你想想,都成家立业了,不是得道是什么?

  不论是艳茶还是清茶,说白了不过是饮料而已。原本扯不出这么多的闲话的。茶道本于中国,却盛于东瀛。如今要给茶道捧场的话,仿佛钱钟书笔下的陆伯麟,“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没有象他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大有向皇军献媚的嫌疑。然而归根结底,不论你找出何种理由来反驳,茶还是要吃的,正如恋爱必须要进行、美女必须要勾引一样。或许我们没有喝艳茶的艳福,但是,我们必须得为自己泡杯茶了。兄弟们,朝着白水的方向,使劲喝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佳人似佳茗
“从来佳茗似佳人”是苏东坡的诗句,他才倾天下,得有佳人不是难事。只有深得佳人之味,才能将“佳茗”的与“佳人”等同起来,才能写出以茗比人的佳句。我这般凡夫俗子,以愚顽污浊的心性是无缘结识“佳人”的,即使喝着天下最好的茶也是无法体会出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意境。极品名茶可称佳茗,那何样女子才是佳人?一直以为佳人一要有绝色容貌;二要有出色才技、三要有真情实性,此三者合一,才能称得上佳人。有此想法,总是感叹佳茗易得,佳人难寻。直至在出差期间的一次品茶经历,才让我深有感触,化开心结。在丽江四方街,任由脚步将自己带入一座两层古楼,曲尽通幽处是一间茶室,古朴陈旧,显得与现代气息格格不入。室内已坐有一些品茶的游客,我在一把藤椅上落座,静看煮茶的女子煮茶。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品茶,应该自有一番情趣的,可惜的是煮茶女子着当地民族服装,让我无法将她与优雅脱俗的茶艺师等同起来,就因为此,我只能称她为女子而不称她...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诗
《尝茶》[唐]刘禹锡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峡中尝茶》[唐]郑谷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尝云芝茶》[元]刘秉忠铁色皴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算观先通圣妙香。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对茶》[唐]孙淑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诗茶歌
饮茶歌姜茶能治疾,糖茶能和胃。菊花茶明目,烫茶伤五内。饭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空腹饮茶心里慌,隔夜剩茶会伤胃。过量饮茶人黄瘦,淡茶温饮保年岁。茶之十德一、散郁气二、驱睡气三、养生气四、驱病气五、树礼仁六、表敬意七、尝滋味八、养身体九、可行道十、可雅志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J。玉鼎注漫流,金碾响丈竹。侵寻发美鬯,猗��生乳粟。经时不销歇,衣袂带纷郁。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
· 茶文化―茶文茶诗―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