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制茶与茶类演变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0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制茶与茶类演变,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 

     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1、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义》 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最初的利用是采食鲜叶的。 

     2、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 ,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3、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1121-1125年)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遗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4、从团饼茶到散叶茶:陆羽《茶经》:"饮有 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说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 《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散茶即芽叶散茶。到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为适应潮流,也下达诏令改贡饼茶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5、从蒸青到炒青: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772-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舒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启示。至于"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1125-1210年)诗中就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6、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马交易的重要物质。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发酵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橙黄汤色,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7、从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钱椿年《茶谱》(1539年)记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与对联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佚名)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魏时敏)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詹同)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杨基)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杨基)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德祥)春风修禊忆江南,洒�}茶炉共一担。(唐寅)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文征明)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浦瑾)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孙一元)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吴兆)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佚名)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蓝仁)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潘允哲)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选自《梅》)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选自《梅》)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与待客
1.待客茶为先。2.茶好客常来。3.来客无烟茶�o算个啥人家。4.人熟好办事�o烟茶不分家。5.人走茶就凉。6.酒满敬人�o茶满伤人。7.茶逢知已千杯少�o壶中共��一片心。8.君子之交淡如水�o茶人之交醇如茶。9.客来敬茶。10.好茶敬上宾�o次茶等常客。11.客从远方来�o多以茶相待。12.清茶一杯�o亲密无间。13.无茶不成仪。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与歌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F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F”,就都是指茶。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此后从何而始?已无法查考。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F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可惜,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过,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皎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尤其是卢仝的茶歌,常见引用。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曰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卢仝《走笔...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与壶
血中流着茶多酚肉里贮起五色砂天生是茶人舌品茗茶芳香目赏砂壶优雅羽化登仙高山一滴露阳羡一丸土无价宝壶中有天地茶里藏乾坤仙不及人看尽紫砂风华尝遍天下名茶生生为茶人紫砂非壶称仙瓯茗叶非茶叫神饮茶与壶诗.David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与美术
我国以茶为题材的古代绘画,现存或有文献记载的多为唐代以后的作品。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南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卷》;元代赵孟俯的《斗茶图》;明代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烹茶图》,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等等。唐人的《调琴啜茗图卷》,作者已不可考,也有说是周肪所作。画中五个人物,一个坐而调琴,一人侧坐面向调琴者,一个端坐凝神倾听琴音,一个仆人一旁站立,另一仆人送来茶茗。画中的妇女丰颊曲眉,浓丽多姿,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元代书画家赵孟俯的《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画面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足穿草鞋,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坦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香美。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茶水注入杯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似在倾听对方介绍茶的特色,准备回击。图中,人物生动,布局严谨。人物模样,不似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