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马连道与龙井山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7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马连道与龙井山,北京市的南城有个地方叫做马连道,长长的一条街上,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我曾

  北京市的南城有个地方叫做马连道,长长的一条街上,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我曾经穿越了大半个城,在那些冷清的店铺之间逡巡,常有热情有余的店主扑近身前,说您平时喝什么茶?茶具看看吗,可以便宜的……不忍拂她们的好意,便答话,便喝她们端上来的茶,最后总要称个散碎斤两,看到自己给枯坐一天的小店带来些微不足道的收入,也就欢喜安心地离去。

  因为自己在这种生意场中比较迂,所以很少讨价还价,或者揣测对方的机心。所以买回来的茶,常常有赝品。龙井便是其一。

  当然也有很好的,如冻顶乌龙,一家专卖台湾茶的小店,那个打理店面的姑娘,沉静自尊,招呼你来喝茶的时候,清清淡淡地,你的来去都不会影响她泡茶的那份恬然心境。所以,愿意在她的店里久坐,因为品味和琢磨的心思不被打扰。在她那里,学会了怎么看茶的色,闻茶的味,品茶的质,她细细心心地演练,我静静地聆听。离开马连道的时候,称了三两,都是抽真空包装。回到家后,厌倦了喝那些赝品,在三五好友来聚的时候,迫不及待地给大家泡上最好的茶,茶色透绿,入口后余香不绝,众皆赞叹。

  于是,再去,便成了熟客。而那些依然热情的茶商,即便招着手,也只是笑着远去。

  去杭州出差,终日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经过,那西湖边上的自助茶宴,那琳琅店里的精装龙井,都让我望而却步。茶于闹市,不过是点心之外的一杯水,不过是粉饰装裹之后的奢侈品。黄昏了,工作完成,朋友问我,要不要去龙井山?我看他。他笑说,有个农家,很熟的,茶商都是在他们这些茶农家批发的呢。

  于是,便跟了他去。夜色渐渐浓了。龙井山在我的眼中如黛,看不真切。杭州的秋天在夜里跟北方一样冷。我不由地把大衣的领子竖了起来。那是山脚下的一户人家,四十岁左右的妇人,红红的脸膛,正在灯下缝包裹。我好奇地上前看,是寄给内蒙古的一位老将军。妇人对我说,已经寄了十几年了。那将军早年在江南,老了老了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却又难忘江南,于是年年都要让茶农寄去龙井,以慰相思。

  朋友让妇人捧出最好的龙井茶叶,泡了三杯,分别是清明前后采摘的。茶叶放在布袋里,外面用石灰掩住,所以保存得非常好。三杯茶细细品来,种茶的妇人问我:好勿拉?我半晌才感慨道:原来龙井的味道并不似炒面啊!大家都笑。

  很便宜的价钱,质朴的种茶人,还有这不似炒面的绿茶,令我满心欢喜,恭恭敬敬地索要了茶农的地址,这才与朋友离开。因为偏僻,很久我们都打不着车,在龙井山下走了好远。朋友直抱歉,我却满不在乎:在茶山下走走,也是平生第一遭呢!谢你还来不及,怎会怨怪?此时回身望去,山色幽深,有农家一灯如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龙井问茶
爱茶人和不爱茶的人到了杭州,都自然会关心起茶来。那茶不是别种,是龙井。名茶。龙井问茶。是杭州的一景。熟悉的人告诉我,如果真要去问茶,少不得要开上风篁岭。一上了岭,满山都是茶,茶海中有小亭,名字极雅――涤心亭。亭上有联,曰:萦云细路杳无尽,落石飞泉静有声。然后还有龙井八景可观。可惜,我们的导游没有带我们去。不过茶倒是“问”到了。其实来的是一个购销部,据说是龙井村里最大的一家,才入院里,左边有亭,亭并不起眼,导游却轻笑,说那里你可不能小瞧。真的走过去,果然不能小看,竟然是毛主席亲手种的。一队人急急就或倚或靠或采或嗅地拍照留念了。我却循道上了楼,二楼正是“问”茶的地方,但是屋里摆的却是各色陶器书画类的古董。内里两个女孩,靓丽而微笑着。原来是她们来教大家如何“问”茶。其实龙井对于我来说,虽不十分熟悉,倒也并不陌生。并不是因为曾在南京长大的缘故;自然也不是从路上导游所谓的“姑娘茶”“嫂子茶”“婆婆茶...
· 茶文化―茶文茶诗―龙井茶小考
西湖产茶始见于唐代湖州人陆羽所作《茶经》,龙井茶约闻名于元明年间,有明代诗人高应冕《龙井试茶》为凭,诗云: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龙井茶最初起源于寺庙,其种、采、抄、品都有一番讲究。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锄、秋剪、冬肥,一点都耽误不得,不然的话,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龙井附近茶农一年柴米油盐的开销就靠一季春茶,除了春茶,另外夏秋两季的茶,当地人都把它视作柴草。春茶共分四挡,清明前开始采头春茶,称“明前茶”,其茶嫩芽初迸,如同莲心,就称之为“莲心”,这是珍品中的绝品。制作“莲心”,一般要四斤以上的青叶(当地人称“草子”)才能抄制一斤干茶,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谷雨前采二春茶,又称“雨前茶”,这时茶的芽柄已发一叶,其形似旗,茶芽捎长,其...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之忆.西湖龙井
门前有颗美丽的树,如伞。初秋叶子渐落,在阳台上望去,整棵树薄如蝉翼,纤细的枝桠间是湛蓝的天空,云在缓缓地飘。放了桌椅,桌是天的蓝,椅是云的白。午后或黄昏,茶新沏,坐在那里看云来去听风浅唱。这是多年来最恬适的生活。一直对自己说,就算是旅人,那么也该做安静的旅人啊。然而没有。使得我永远无法与前尘旧事隔绝的,恰是那些深爱而不能割舍的,如评弹,如书,如茶。如龙井。(一)初识龙井,还在江西。父亲从南京回来,抱着一个大纸箱,又拿出一个小包,让母亲,弟弟和我猜猜是两样什么东西。如今已不记得我们猜了什么,那大箱子里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小包里的,是扁平挺秀的龙井茶叶。在那家境艰难的时候,这是怎样天大的惊喜啊。弟弟绕着电视欢欣雀跃,我则摸着龙井光滑尖削的叶子发呆,想起再未寻到的庐山云雾。那时已有了玻璃杯子,虽是印着繁复的花纹,仍可见碧清明亮的汤色和嫩绿的叶。父亲的眼睛亮亮的,说这是西湖边的茶呢。现在回想起来,父...
· 茶文化―茶文茶诗―正宗龙井茶会绝迹?
龙井茶是中国茶叶中的一面旗帜,其地位就象是中国酒业中的茅台。按理说,处于这样地位的茶叶一定会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但是一些专家理智地告诉我们,真正的龙井有可能会绝迹。《华声报》99年7月载文《正宗龙井茶廿年后绝迹》,文中说:杭州市茶叶协会的一些专家指出,按照目前种植面积被蚕食的速度发展下去,老字号的龙井茶园将在二十馀年后消失,到时地球上再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西湖龙井了。西湖龙井产地一带属于石英砂岩,硅、钾、磷元素含量较高,而钙、镍、锰元素含量较低,十分适合茶树生长。据中通社报道,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中,老字号龙井茶园从4598亩锐减到2698亩,年产量从四千多担减少到二千多担。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二十余年后再也喝不上老字号西湖龙井茶了。杭州市及西湖区的农业部门眼看老字号龙井茶园面积越来越小,近年来就把西湖龙井的产地扩大到生长环境相似的整个西湖乡、龙坞乡和留下镇、转塘镇的部分地区...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诗与品茶
有位做编辑的朋友嘱我写一篇谈诗的文章,我一直没有动笔。说真的,这两年我对诗歌越来越感到困惑和迷茫。每每忆起当年自己那些关于诗的慷慨陈辞,总有一种羞愧感,我越来越意识到,对于诗,我们许多人仍限于一种表层的理解。也许我们太急功近利,太注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流派的分野,而忽略了诗歌最本质的一些东西,以至我们刚刚拓展的目光又被我们自己划定的藩篱所封闭。那些争雄一方的旗帜,那种近乎手淫一般的自我陶醉,使我们失去了诗歌本质的通道。蓦然回首,我发现我们许多自以为献身诗歌的人却仍被关在诗外,诗仿佛离我们更远了。我们的头顶被一种悲剧的弧光所笼罩。这使我想起一件小事,有朋友从成都给我寄来一包刚出厂的特级茉莉花新茶,冲泡之后香气扑鼻,饮之则沁人肺腑。适逢几个弄文的朋友来访,便以之待客,熟料朋友饮后并不以为然,并声称非砖茶不饮。起初我迷惑不解,几块钱一斤的砖茶怎么能优过这上等的茉莉花?然而,细想之后忽茅塞顿开,原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