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叶渣历史教育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0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叶渣历史教育,据说从前茶叶刚传到西方去的时候,那里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吃,后来决定把一整袋茶

  据说从前茶叶刚传到西方去的时候,那里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吃,后来决定把一整袋茶叶倒进锅里,加满水煮沸,煮“熟”之后,弃去锅中的水,将沥干的茶叶辅以各种作料拌来吃。没试过的人,纵然是品茶专家,大概也很难想象这样的茶吃起来是什么味道。

  这种特别的吃茶法总让我想到目前的中学历史教育。若说读史可比品茶,那么中学的历史教材无异于滤过的茶叶渣,可能还真的加进了作料。

  西方学者的名言是: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培养人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明显拒绝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其内容的最大特征是主题先行。随手翻开我们的历史教材,一段段的历史叙述之前,标题总是最醒目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美国炮舰打开日本国门”,“帝国主义挑起世界大战”......新编的《高中综合专题讲座》在这一点上尤其出众。每每讲到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时,一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总体评价,然后再谈历史事实。这种独断专行的写作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对史实作出独立思考的必要与可能,剩下的只是“理解”和“记忆”。换言之,我们的“饮茶方式”,只是灌输与被灌输。

  即使做不到能力的培养,退而求其次,历史的叙述至少还可以使人充分了解事物的复杂性。但现行历史教材对这一点似乎也在刻意回避――第二特征:它灌输给学生的不是清醇可口的香茶,而是滤过的茶叶渣。上下五千年纷繁复杂的历史,落实到我们的课本上总是极其简单明了:公元**年,发生了**大事;公元**年,又发生了****大事。这些大事比起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单纯程度几近童话,没有各角度各层面的枝节头绪,只有一以贯之的清晰线索:原因;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或意义。对这些事件的评价黑白分明,卑鄙者卑鄙,高尚者高尚,最复杂的也不过“一分为二”。长期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一旦真正接触社会,其惊谔程度当不难想象。

  推想起来,以这样坚定的态度对历史加以过滤,滤后留下的虽是茶叶渣,却也应该是纯正的茶叶渣。但我们在咀嚼这些叶子时,时不时地还会品出一些茶叶本身并不具备的一些味道,仿佛是添加的作料风味。诸如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历史,我们的课本认真说明:当时北美殖民地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框架上发展起来。但若当真去查查美国史的相关资料,就会发现这一时期连哈佛大学的学费还有人用实物交付――货币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何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了证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一定要让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之前先发展好经济,这样削足适履的历史解说方式,就象喝茶之前,先决定好茶应该是什么味道,品尝之后如有不符,适当加入一部分作料来调味。

  前些时候为了一个专业问题,我专门请教复旦的一位老师,他给了我很中肯的指导意见。钦佩之余,我忽然想问:“您知道历史上‘新时代的里程碑’是什么吗?”犹豫再三,话终于没有出口。

  我实在很担心,这位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侃侃而谈的学者,也会因为没读过我们的《高中综合专题讲座》历史部分而被我难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叶的置茶量
泡茶时,置茶量最好适当,宁愿少也不要太多。一般来说,第二泡过后,茶叶就会膨胀到九成以上。所以,控制置茶量,尽量不要泡到满出来,而需要将壶盖下压的状况。以乌龙、铁观音、金萱来比较。金萱膨得最凶,铁观音次之。生熟来说,熟茶膨胀的倍数较小。如果泡包种,因包种茶成条索状,不管是用什么品种制成,茶叶膨松,要放多量。一般而言放满壶,而且如果觉得泡出来浓度不够(包种茶冲泡时间因为发酵、烘焙度低,所以前四泡尽量不要超过40秒),置茶量就应增多。方法有二:置茶时,用小茶棒(名称我忘了)将茶叶搅松,再置茶,这样茶叶就可以放多一点。置茶时用手将茶叶稍微捏碎,置放的茶叶就会多一点,虽然比较方便,但是,茶叶捏碎的大小不一定,会影响冲泡出来的滋味!白毫乌龙的冲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类似包种茶的置茶方式,冲茶时,温度要降低,否则容易有涩味。一种是置茶量少,可以用高温直冲,因为温度高,所以溶解出的种类就会比较多,一般用于优...
· 茶文化―茶文茶诗―一片茶叶
抓一把茶叶丢进壶里,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喝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杯茶的每一滴水,是刚刚那一把茶叶中的每一片所释放出来的。我们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因此常常忘记一壶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叶所组成。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一滴茶叶的生命本质。布施不是如此吗?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的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的这一片,一壶茶都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能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布施,我们应以茶叶为师,最上好的茶叶,五六斤茶青才能制成一斤茶,而每一片茶都是泡在壶里能还原。能温润,才有作为茶叶的生命意义;我们也是一样,要经过许多岁月的涮洗才锻炼我们的芳香,而且只有在奉献时,我们才有了人的温润,有生命的意义。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欢喜一壶茶时并不会赞叹单独的一片茶叶。...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叶的静与和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影响人们思想伦理、道德风范、言行举止最大的儒、道、佛各家,不论其外功、内涵,无不与茶中之“静”、之“和”百和妙殊,恰融一体。茶的“静”与“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历时千年,播及全球的特殊文化。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其理解和运用相差远矣!秦王赢政,欲“并吞六国,囊括四海”,称始皇帝,难以取茶中之谦静与平和;魏武曹操挥鞭,挟天子、令诸侯,雄心勃勃,面对强敌,忧心忡忡,不可能以茶解之;只有天下归一,张鲁归顺,五斗米教才有久居之安;唐宗宋祖天下盛世,不仅道教誉为“国教”,佛教也到处受宠,儒术也曾“独尊”,茶的“静”与“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满清政府大门紧闭,在宫廷静室里“和”,阻止不了八国联军的铁蹄和英国炮舰运来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不开杀戒,静虚和中,永远也难“打败日本狗强盗,赶走美国兵”;“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时候,既不能静也不能和;刽子手在行刑之前...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叶加工民谚
天不怕,地不怕,只怕热天做燥茶。(浙江嵊县茶农对园茶炒干手工操作繁劳情况的形容)十里红茶九里香。(指制红茶时,茶香传播很远)春茶八成红,赶快烘;夏茶八成红,要送佟。(制z工茶发酵程度要掌握季节)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先占一枝春。现采现制,品质第一。9(渐江)主脉红上尖,支脉红一边。叶片红八成,青味变香甜。9指红茶发酵程度要掌握适当。湖北宜昌)茶叶机械化,再忙也不怕。(湖南岳阳)传统产品工夫茶,精工细做世人夸。(湖南平江)验鲜叶,要谦明,鲜叶第级要分清。摊放地,要清洁,避免法土混茶叶。鲜叶多,制不赢,勤加检查,翻拌匀。萎适度,叶如绵,主脉嫩梗难折断。充分揉,茶法溢,味醇汤浓显效益。嫩叶子,色鲜艳,颜色均匀红黄现;老叶子,色较喑,青气消失红黄间。(指掌握发酵叶色变化)打毛为,要高温,薄摊湿胚要均匀;打足为、火,宜低温,摊放较厚也要匀。日看锅白,夜看锅红。(指杀青温度的掌握,湖南安化)茶盖中华,价...
· 茶文化―茶文茶诗―中国茶叶楹联
中国茶叶,源远流长。茶联又称对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技夺目鲜花。现将常见内容广泛,意义深刻,集录如下: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曼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人茶联。在家乡,郑燮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写道: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这种粗茶、菜根的清贫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悬挂茶联古代如此,近代又何尝不是这样,仅以杭州的(茶人之家)为例在正门上,就有这样一副茶联: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这里既说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的感受。北京前门,大茶馆门楼的茶联: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杭州藕香居茶室的茶联:欲把西湖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