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如品人生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3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如品人生,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总是来来往往、步履匆匆,脸上堆着机械的笑容、嘴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总是来来往往、步履匆匆,脸上堆着机械的笑容、嘴里说着模式般的话语,表面看着很光鲜,其实活得都很累。每天上班、工作、应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耳边似乎依旧回绕着嘈杂之声。

    在这个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里,何处才能寻到那久违的闲情呢?在这个浮浮躁躁的商业时代,哪里才能得到那难得的安宁呢?纷繁中,我们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呢?也许,该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品茶了!

    于是,开着车,在喧嚣的城市中寻觅,寻觅一家心仪的茶馆,许久,在街边,我的目光被吸引……停下车,我来到了它的面前――金壶堂・茶道会馆。

    很传统的中国式门面,木匾、飞檐、雕花窗,内心深处,一份感动油然而生。踏进门,扑面而来的是阵阵清新的茶香,弥漫于空气之中,让人陶醉!我寻了一个靠窗位置坐下,要了一壶普洱茶,倒上,端起茶杯,细细呷着,细细品味:放下茶杯,也是其乐无穷:蒸腾的氤氲,如同迷蒙飘渺的雨雾,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眼前仿佛会出现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紫砂壶中的茶叶更是变幻莫测,条条嫩芽,缓缓舒展,百态千姿,仿佛那沉睡的生灵,在缓缓地苏醒……

    品茶,讲究的是心情。一个怡然的心情,一段闲暇的时光,唯有这样,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静夜独坐静思,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齿间留香,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消除烦虑,品味出茶外的许多人生韵味,心灵复归宁静。

    品茶,还要讲究氛围。饮茶是件淡泊雅事,饮茶的环境,也以简单清幽为上。清幽时分,独享慢饮,超然境界,一杯香茗,一本好书,一曲名乐足矣。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寒夜客来茶当酒”,沏茶小憩,虽不如酒后意气风发,却能带来一片祥和,使主客双方皆尽情意,谈艺论道,不亦乐乎。

    品茶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追名逐利、每做一件事功利性都很强的人,不会真正懂得品茶的真谛,不会明白如何来“品”茶,仅仅只为解渴,全然感觉不了茶中深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人,就如悠闲老者恬然品茶,于或浓或淡或香或涩的茶水中慢慢品味出那份清香;怨天尤人、总是自叹怀才不遇的人,就如挑剔的品茶人总是抱怨茶叶不是上品,不是嫌涩就是嫌淡……

    其实,人这一辈子,何必总让自己为那么多的繁琐之事而累呢?保持一颗平常心,善待一切可以善待之人,淡薄名利,尽有限之力,做能做之事、年暮时,回首自己的一生,了无遗憾,这就是智者品味人生的高明了。

    在我看来,品茶之中所有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种琥珀色的茶汤,淡雅的清香和意犹未尽的同甘。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先苦后甘,才能醒脑提神。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品茶,是最美好的感觉,茶之可贵,因为它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终身之友,它那一股平淡的精神,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禅悟的根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人生如品茶
几年前,当我写《三毛传》时,相当喜欢三毛的一句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我当时觉得这种感悟与禅宗的“见山”、“见水”有相通之处,颇耐回味。我又好茶,就一直记得这个比喻。在东京,每天打工之后,也总要泡上一杯酽酽的茶,看着袅袅上升的水气,氤氲茶香绕鼻,紧缩的心也会慢慢舒展开来……后来认识了武井妈妈,喝茶便由一个人变成二人,她常常带些精美的小点心来,我们便一起吃“午茶”。每天,都聊得很多。一天,她泡了一壶极浓的煎茶,我先吃了一口又香又甜的栗羊羹,啜了一口深绿的茶,哇!好苦。吃一口,哗!甜得钻到心里去。抬头看武井妈妈,只见她一口口地啜着那苦茶,毫无反应。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说:“尝过甜的,再吃苦的就特别苦,吃过苦的再吃甜的也特别甜。”“您是不是说,工作时拚命干,然后休息、享受时特别快乐,然后又要忍受工作的苦呢?”我忽然有所悟。她淡淡一笑,却不置可否...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诗与品茶
有位做编辑的朋友嘱我写一篇谈诗的文章,我一直没有动笔。说真的,这两年我对诗歌越来越感到困惑和迷茫。每每忆起当年自己那些关于诗的慷慨陈辞,总有一种羞愧感,我越来越意识到,对于诗,我们许多人仍限于一种表层的理解。也许我们太急功近利,太注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流派的分野,而忽略了诗歌最本质的一些东西,以至我们刚刚拓展的目光又被我们自己划定的藩篱所封闭。那些争雄一方的旗帜,那种近乎手淫一般的自我陶醉,使我们失去了诗歌本质的通道。蓦然回首,我发现我们许多自以为献身诗歌的人却仍被关在诗外,诗仿佛离我们更远了。我们的头顶被一种悲剧的弧光所笼罩。这使我想起一件小事,有朋友从成都给我寄来一包刚出厂的特级茉莉花新茶,冲泡之后香气扑鼻,饮之则沁人肺腑。适逢几个弄文的朋友来访,便以之待客,熟料朋友饮后并不以为然,并声称非砖茶不饮。起初我迷惑不解,几块钱一斤的砖茶怎么能优过这上等的茉莉花?然而,细想之后忽茅塞顿开,原来...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美如斯
老子曰:“天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在说明美与恶相辅相成,而品味那苦涩的茶,或许也是一种美。初次品茶,是在儿时,那时不懂,见有一杯水,也不管里面放了什么,咕嘟咕嘟都喝了下去,本以为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已是难喝极致,怎想放了象叶子一样的东西的水还难喝,于是从此,我便知道自己决计不会喝这种水了,后来长大了,知道这种叶子样的东西叫茶叶,同样,还是不要喝。年龄大了,开始要礼尚往来了,逢年过节,一大堆人济济一堂,总能看见长辈们端起茶杯微微呷一口,然后一笑,开始讲起了一些自己的经历。仿佛是茶催生出了这一件件趣事,因此对茶,又增添了一份神秘,一份沧桑。步入了青少年阶段,便对自己身高、身体等方面越发关注。闻说,喝茶有益身体健康,百利无一害,便踌躇地泡一杯茶。由于有了第一次经验,这次不敢“一口闷”,也学着那些老者们,吹了一吹茶面,呷了一小口茶。还是一样的苦,但这次,这份苦涩却是从舌尖慢慢延伸到心田,说不出的苦...
· 茶文化―茶文茶诗―人生如茶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有一种场景总让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如是,爱喝茶。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
平生不嗜烟酒,无从领略吞云吐雾的快感和醉生梦死的迷离。幸好还喝茶,不然还像真同事们所说的那样:这人活着还有什么趣味呢!过去的喝茶只能称之为喝茶,因为既不讲究水,也不讲究茶,不论什么茶叶,放在杯子里用水一冲,渴了便是咕咚咕咚一大杯,有人把这种喝法称之为“牛饮”。如果喝茶仅仅是一种解渴的需要,那么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便无从谈起了,其实喝茶的最大乐趣在于品茶。说起品茶,有这样的兴致时间并不长。二OOO年去云南,除了游览景点以外,几乎天天要观摩一次茶艺表演,同行者或许走马观花,我却是很认真地体会了茶道。从选茶、烫壶、温杯、冲水、闻香一路下来,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后来所居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茶馆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程序也基本大同小异,都要经过蜻蜓点水、关公巡城等等关口茶才能到口中,一杯解渴之物,竟能有如许的道理在其中,所以对于品茶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其实稍微翻翻有关茶的书籍,便会发现中国茶由来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