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文茶诗―书如苦茶应细品
我不谙茶道,只听善品茶的朋友讲过“―尝、二回、三品”的饮茶口诀和“头遍水,二遍茶,三遍四遍是精华”的茶道。原来,喝茶不同于喝汤,酸、甜、苦、辣、咸入口便知,它需要浅斟慢饮,反复品尝,才能品出个中滋味。品茶如此,读书何尝不是这样呢?
报载,有的“眼功盖世”的读书高手,十几分钟便能读完一部诗集,一两个小时便能读完几十万字的小说,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倘若口功也能如此厉害,入口便知书中滋味,那就更不得了了。但这种“快速阅读法”训练出来的“大侠”毕竟寥若晨星,因为书是需要慢慢品的。宋人朱熹最反对这种囫囵吞枣式的读书方法,他认为不按顺序杂乱地读书,就像一个饿着肚子的人进了饭店,看到鱼肉糕饼乱七八糟地放在面前,伸手抓来便塞进口里,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虽然填饱了肚子,但却没有尝出菜的味道,根本不知道刚才吃的是什么东西。
史载,宋朝有个叫陈正之的读书人,很想成为大学问家,他读书又快又多,但学到的东西却不多,他为此很苦恼。一天,他路遇朱熹,便向他请教读书之道。朱熹针对他的弱点,劝他以后读书时,每次只读五十个字,并连读两三百遍,每遍皆用脑思之。陈正之用这个方法读书后,果然收效很大,后来成了一个大学问家。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识字不多,当了宰相后,宋太祖劝他读书,赵普依言而行,每次回到家里,就捧起唯一的一部《论语》反复揣摩体会。天长日久,竟使他处理政事的能力大为提高。他曾对宋太祖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明代学者张溥记忆力欠佳,为了将书中内容烂熟于心,每读完一篇文章就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边抄边默诵,连抄7遍,直到记牢为止,因而他的书斋取名为“七录斋”。近代作家林纾曾花8年的时间苦读《史记》,他的方法是,每读完一篇,就用白纸盖上,默默回想刚才读过的内容。如果想不全,就说明读得还不够,于是再读一遍,再默想。就这样,他对《史记》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后来林纾与他人合译了《茶花女》等著作,其流畅、通俗的翻译风格风靡一时。
“书如苦茶应细品,味在口中却入心。理有深浅需自悟,信到真时诚为金。”这首诗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