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书如苦茶应细品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1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书如苦茶应细品,   我不谙茶道,只听善品茶的朋友讲过“―尝、二回、三品”的饮茶口诀和“头遍水,

    我不谙茶道,只听善品茶的朋友讲过“―尝、二回、三品”的饮茶口诀和“头遍水,二遍茶,三遍四遍是精华”的茶道。原来,喝茶不同于喝汤,酸、甜、苦、辣、咸入口便知,它需要浅斟慢饮,反复品尝,才能品出个中滋味。品茶如此,读书何尝不是这样呢?

    报载,有的“眼功盖世”的读书高手,十几分钟便能读完一部诗集,一两个小时便能读完几十万字的小说,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倘若口功也能如此厉害,入口便知书中滋味,那就更不得了了。但这种“快速阅读法”训练出来的“大侠”毕竟寥若晨星,因为书是需要慢慢品的。宋人朱熹最反对这种囫囵吞枣式的读书方法,他认为不按顺序杂乱地读书,就像一个饿着肚子的人进了饭店,看到鱼肉糕饼乱七八糟地放在面前,伸手抓来便塞进口里,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虽然填饱了肚子,但却没有尝出菜的味道,根本不知道刚才吃的是什么东西。

    史载,宋朝有个叫陈正之的读书人,很想成为大学问家,他读书又快又多,但学到的东西却不多,他为此很苦恼。一天,他路遇朱熹,便向他请教读书之道。朱熹针对他的弱点,劝他以后读书时,每次只读五十个字,并连读两三百遍,每遍皆用脑思之。陈正之用这个方法读书后,果然收效很大,后来成了一个大学问家。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识字不多,当了宰相后,宋太祖劝他读书,赵普依言而行,每次回到家里,就捧起唯一的一部《论语》反复揣摩体会。天长日久,竟使他处理政事的能力大为提高。他曾对宋太祖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明代学者张溥记忆力欠佳,为了将书中内容烂熟于心,每读完一篇文章就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边抄边默诵,连抄7遍,直到记牢为止,因而他的书斋取名为“七录斋”。近代作家林纾曾花8年的时间苦读《史记》,他的方法是,每读完一篇,就用白纸盖上,默默回想刚才读过的内容。如果想不全,就说明读得还不够,于是再读一遍,再默想。就这样,他对《史记》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后来林纾与他人合译了《茶花女》等著作,其流畅、通俗的翻译风格风靡一时。

   “书如苦茶应细品,味在口中却入心。理有深浅需自悟,信到真时诚为金。”这首诗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如品人生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总是来来往往、步履匆匆,脸上堆着机械的笑容、嘴里说着模式般的话语,表面看着很光鲜,其实活得都很累。每天上班、工作、应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耳边似乎依旧回绕着嘈杂之声。在这个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里,何处才能寻到那久违的闲情呢?在这个浮浮躁躁的商业时代,哪里才能得到那难得的安宁呢?纷繁中,我们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呢?也许,该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品茶了!于是,开着车,在喧嚣的城市中寻觅,寻觅一家心仪的茶馆,许久,在街边,我的目光被吸引……停下车,我来到了它的面前――金壶堂・茶道会馆。很传统的中国式门面,木匾、飞檐、雕花窗,内心深处,一份感动油然而生。踏进门,扑面而来的是阵阵清新的茶香,弥漫于空气之中,让人陶醉!我寻了一个靠窗位置坐下,要了一壶普洱茶,倒上,端起茶杯,细细呷着,细细品味:放下茶杯,也是其乐无穷:蒸腾的氤氲,如同迷蒙飘渺的雨雾,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诗与品茶
有位做编辑的朋友嘱我写一篇谈诗的文章,我一直没有动笔。说真的,这两年我对诗歌越来越感到困惑和迷茫。每每忆起当年自己那些关于诗的慷慨陈辞,总有一种羞愧感,我越来越意识到,对于诗,我们许多人仍限于一种表层的理解。也许我们太急功近利,太注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流派的分野,而忽略了诗歌最本质的一些东西,以至我们刚刚拓展的目光又被我们自己划定的藩篱所封闭。那些争雄一方的旗帜,那种近乎手淫一般的自我陶醉,使我们失去了诗歌本质的通道。蓦然回首,我发现我们许多自以为献身诗歌的人却仍被关在诗外,诗仿佛离我们更远了。我们的头顶被一种悲剧的弧光所笼罩。这使我想起一件小事,有朋友从成都给我寄来一包刚出厂的特级茉莉花新茶,冲泡之后香气扑鼻,饮之则沁人肺腑。适逢几个弄文的朋友来访,便以之待客,熟料朋友饮后并不以为然,并声称非砖茶不饮。起初我迷惑不解,几块钱一斤的砖茶怎么能优过这上等的茉莉花?然而,细想之后忽茅塞顿开,原来...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香茶苦
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的爱喝茶,而他从来不爱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他想,江南的女子大概都爱喝茶吧,一杯上好的龙井或者碧螺春往往就是一首诗呢,这是她说的。所以他以后去江南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的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而他依然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开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她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副好画,那一刻,他是喜欢的。她和他说过,一斤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下才得一斤茶。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
· 茶文化―茶文茶诗―端茶说品
一杯茶怎样入杯,所求殊异。茶人曰:一杯为品,两杯为解渴,三杯便是粗饮了。平生好茶,常想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常想有茶相伴,人生足矣。文人好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彼此密不可分。“茗爱佳花饮,诗看卷素裁”。“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柴米油盐酱醋茶,系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茶乃生活必需品。白居易诗云:“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茶乃一种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对文人来说则是一种文化。在文人眼中,茶是神圣的扬清荡浊之物,能给人带来精神上愉悦。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峰奇、山秀、湖丽、茶香,优雅动听的茶名,使人未饮先醉。温壶、烫杯、洗茶、泡茶、翻杯、敬茶、闻香、品茶,此为茶趣。品茶时先观茶形,乘热闻香,再尝其味,细细品饮。品茶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
· 茶文化―茶文茶诗―关于苦茶
去年春天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点风波,大约可以与今年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相比,不过有这差别,前者大家以为是亡国之音,后者则是国家将兴必有帧祥罢了。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诗拿来当作历史传记读,如字的加以检讨,或者说玩骨董那必然有些钟鼎书画吧,或者又相信我专喜谈鬼,差不多是蒲留仙一流人。这些看法都并无什么用意,也于名誉无损,用不着声明更正,不过与事实相远这一节总是可以奉告的。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却颇愉快的,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茶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茶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茶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据朋友说这叫作苦丁茶。我去查书,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一点,云系山茶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山地间,日本名曰唐茶(Tocha),--名龟甲茶,汉名皋芦,亦云苦丁。赵学敏《本草拾遗》卷六云:“角刺茶,出徽州。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