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在记忆中生长的茶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67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在记忆中生长的茶,   家名笔会人的内心并非总是难以捉摸,越是那种平常琐碎的场合,越是那些胡乱忙碌

    家名笔会人的内心并非总是难以捉摸,越是那种平常琐碎的场合,越是那些胡乱忙碌的行为,越是能将其藏匿得不见踪影的底蕴暴露无遗。譬如喝茶,像我这样固执地喜欢,很容易就会被发现其是某种指向十分明显的习性。

    在我少年时生活 过的那片山区,向来就以种茶和在种茶中产生的采茶歌谣而闻名。上学的那些时光里,一到夏季,不管是做了某些正经事,还是百事没做,只是在野外淘气,譬如下河捉小鱼,上树掏鸟窝,只要看到路边摆着供种田人解渴消暑的大茶壶,便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捧起来就往嘴里倒,然后在大人们的吆喝声中扬长而去。往后多少年,只要这样的记忆在心里翻动,立刻就会满嘴生津。年年清明刚过,谷雨还没来,心里就想着新茶。那几个固定送我茶的朋友,如果因故来迟了,我便会打电话过去,半真半假地说一通难听的话。到底是朋友,新茶送来了不说,还故意多给一些,说是存放期的利息。

    因为只喝从小喝惯了的茶,又因为有这样一些朋友,使得我从来不用逛茶市。外地的茶,从书上读到一些,有亲身体会的,最早是在武夷山,之后在泉州,然后是杭州西湖和洞庭湖边的君山等地,那些鼎鼎大名的茶从来没有使我生出格外的兴趣,只要产茶的季节来了,惟一的怀念,仍旧是一直在记忆中生长的那些茶树所结出来的茶香。

    九月底,《青年文学》编辑部拉上一帮人到滇西北的深山老林中采风。带着两裤腿的泥泞,好不容易回到昆明,当地的两位作家朋友闻讯赶来,接风洗尘等等客套话一个字也没说,开口就要带我们去喝普洱茶。汽车穿越大半个昆明城,停在一处毫不起眼的大院里。已是晚十时,春城的这一部分,像是早早入了梦乡,看上去如同仓库的一扇扇大门闭得紧紧的。朋友显然是常来,深深的黑暗一点也挡不住他,三弯两拐就带着我们爬上那惟一还亮着“六大茶山”霓虹灯光的二层楼上。

    与别处不一样,坐下来好一阵了,还没有嗅到一丝茶香。女主人亲自把盏,边沏茶边说,她这里是不对外营业的,来喝茶的都是朋友,不过,有人意外跑来,她也一样当朋友待。女主人将几样茶具颠来倒去,听得见细流声声,也看得见眼前所摆放的那些据称价值连城的茶砖,熟悉的茶香却迟迟不来。天天十个小时以上的车程,又都是那别处早就消失了的乡村公路,确实太累了,小到不够一口的茶杯,不知不觉中已被我们连饮了十数杯。女主人很少说话,倒是我们话多,都是一些与普洱茶无关的事。女主人不时地浅浅一笑,那也是因为当地朋友对她的介绍所致。不知什么时候,心里一愣,脱口就是一句:这普洱茶真好!话音未落,寻而不得的茶香就从心里冒了出来。

    到这时女主人才露些真容,细声细气地说,不喝生茶,就不知道熟茶有多好。又说,刚才喝的是当年制成的生茶,而正在泡的是放了二十三年的熟茶。不紧不慢之间,一杯熟茶泡好了,端起来从唇舌间初一流过,真如惊艳,仿佛心中有股瑞气升腾。这感觉在思前想后中反复萦绕,不知不觉地就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温馨念头生出来,在当时我就认定,普洱茶就像成就它的乡土云南的女主人,是冷艳,是沉香,是冰蓝,是暖雪。女主人继续温软地说,天下之茶,只有普洱可以存放,时间越长越珍贵。昆明地处高原,水的沸点低,在低海拔地区,水烧得开一些,泡出来的普洱茶味道会更好。听说由于温差所致,普洱茶在酷热的南方存放一年,相当于在昆明存放五年。我便开玩笑,将她的茶买些回去,五年后,不按五五二十五年算,只当作十五年的普洱茶,由她回购。一阵大笑过后,普洱茶的滋味更加诱人。

    满室依然只有高原清风滋味,那些在别处总是绕梁三日熏透窗棂的茶香,一丝不漏地尽入心脾。清甜从舌尖开始,快意地弥漫到全身。对比茶中贡芽,称普洱为老迈都没资格;对比茶中龙井,称普洱太粗鲁都是夸耀;对比茶中白毫,普洱看上去比离离荒原还要沧桑;对比茶中玉绿,普洱分明是那岁岁枯荣中的泥泞残雪。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种种宛如真理的大错铸成,都是没有经历那醍醐灌顶般深深一饮。乡村无意,普洱无心,怪不得它们将生性放置在云遮雾掩之后,世代更替,江山位移,以普洱为名之茶,正如以乡村为名之人间。还可以是仍在世上行走之人的灵魂见证:为人一生,终极价值不是拥有多少美玉,而应该是是否发现过像普洱茶一样的璞玉。

    看看夜深了,有人撑不住先撤了。留下来的几位,号称是茶中半仙,都称一定要喝到女主人所说,普洱茶要泡到五十泡才是最好的境界。作为过客的我们,终于没坚持到底,在四十几泡时,大家一致地表示了告辞,将那也许是梦幻一般的最高境界留给了真的梦幻。

    因为有送我茶的朋友,这辈子我极少花钱买茶。那天晚上一边把着茶盏,一边就想买些普洱茶,只是有些额外担心,怕人家误以为是在暗示什么,才没有开口。离开昆明之前,我终于忍不住在机场商店里选了一堆普洱茶。虽然最终是同行的李师东抢着付了款,仍然可以看作是我这辈子头一次买了自己所喜爱的茶叶。

    请我们去喝茶的朋友们再三说,在云南当干部,如果不懂普洱茶,大家就会觉得其没有文化。大家一起开会,品评普洱茶常是内容之一。十几个人,十几样茶,都尝一尝,当场评论出谁高谁低。不比升职或贬谪,评得低了的,下一次重新再来就是。普洱茶好就好在普天之下从没有两块滋味相同的。

    用不着追忆太久,稍早几年普洱茶还是平常人家的平常饮品。也用不着抽丝剥茧寻找乡土之根,那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所在本来就是普洱茶的命定。更用不着去梦想命定中的乡土,能像它所哺育的这一种,忽如一夜春风,便能洗尽了其间尘埃。那天晚上,我和李师东相约都不刷牙,好让普洱茶的津香穿越梦乡,一缕缕地到达第二天的黎明。我因故早就不喝酒了,却偏偏要将普洱茶饮成一场久违的乡村宿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的记忆
茶的记忆诗.左岸汲取每一次相会在暾阳在月�在露凝用思念凝结春天的雨水我化入瓶装的时间等待一个午后的热情缠绵轻洒记忆一叶�w抒思凝一叶一叶叶叶叶酿成诗句篇篇你可会悉心品味这心底的所有想念缓缓饮入可会沁入心扉甜香芳美悠悠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中杂咏
茶中杂咏皮日休茶坞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种茶已成园,栽葭宁计亩。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茶笋又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茶舍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茶焙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凝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频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煮茶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烟生翠。傥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茶人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衣香是烟雾。庭从子遮,果任儒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茶稂旁晓携去,蓦个山桑坞。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满此是生涯,黄金...
· 茶文化―茶文茶诗―《峡中尝茶》
[唐]郑谷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 茶文化―茶文茶诗―记忆的芬芳
近日搬家我才把过去所曾遗忘的那几包茶叶又找了出来,这些包成小包的茶叶,每包不过半两左右,那是当年我为了要写“茶香半世经”这篇报告文学,文章中的主人公包给我品尝的。大概有十几种的样子,有绿茶、红茶,也有济南人所喜欢的各个档次的茉莉花茶…当时,他说饮茶是一种学问,因为茶本身是一种文化。所以所有的经营茶叶的商家应该是有文化品位的,当时我为了要写这样的一篇文章,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省图书馆整整看了几天的中国茶叶史的书。对于我国的有关茶叶方面的历史沿革,茶叶种植销售与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关系,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而这次他为我包了这几包不同品种的茶叶小样的目的,是为了使我能体会一下孕育在茶香中的品茶的心情。老人已经去世了,他所创建的那个茶叶店依然在从事茶叶的营销,但是从此之后,我没有再到这个茶叶店。而且在新闻媒介中这个店家也几乎没有了其它的动静。老人过去所憧憬的要建立济南茶叶商厦的想法,也只能是留在...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中“静”与“和”
茶中“静”与“和”具有“使人头脑清醒,身心健康,精力旺盛,以科学和冷静的态度去掌握和利用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战胜困难,征服逆境,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明天。”我认为茶中“静”与“和”能达如此境界,已不再是茶叶的功能,更不是茶具使然,而是饮者有心营造一种利于深思熟虑的氛围,他孕育智慧,撞击愚昧,是黎明前的沉默。可见,有饮者的智慧因素参与下才使得茶中“静”与“和”有如此的魅力。不明真相者只看到茶叶的名贵、茶具的精巧,从而陷入世俗奢侈糜烂的攀比,使得一片净土倍受污染。只有大智若愚者,才能大道自然,时时处处长处茶中“静”与“和”的佳境,有条不紊的处理加工信息,在不断丰富自身基因信息的同时,将文明的进化推向前进。“自古茶和盛世相重迭,“盛世尚茶”已成规律。”我认为这是现象使然,因为盛世尚茶容易,乱世尚茶的就只有不拘一格的智者了。“倡茶“静”、“和”之风已席卷九州。茶艺、茶礼、茶道、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