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坊间茶语]品茗在临沧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0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坊间茶语]品茗在临沧,我对茶的钟情,不仅仅是一种突然而至的兴致,而是自小就有一种青梅竹马的意念,更

  我对茶的钟情,不仅仅是一种突然而至的兴致,而是自小就有一种青梅竹马的意念,更是几番人生甘甜苦涩的情感回旋。于是,生长在茶的王国临沧,我就常常避开纷争的茫然与冷酷,远离龌龊与虚伪,在茶里品味一份淡泊与宁静的清闲,在茶里品味人生之得失,品来品去竟品出许多感悟来。

  闲来无事,与朋友到茶馆小坐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吃了一肚子的苦水。临沧是茶乡,茶馆四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茶馆点缀在大街小巷,或简洁,或古朴,或现代,或富丽,无不显现出清新雅致的感觉,茶馆一般四壁都有透明通风的大窗,门窗上贴的大都是古代诗词,当地名人的字画,给茶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坐在雕了花的厚实的木凳上,凭窗临风,太阳亮亮地照着,人便有了登高望远的明朗,心也自然开阔起来。

  品茶是正事,洞经则是佐茶佳品。边听曲子,边看茶叶在杯子里静静地升腾舒展。纤瘦的茶叶被开水柔情地浸润,开始只是懒懒地翻了翻身,还漫不经心地打了一个呵欠,杯子里的一个小气泡顿时破水而逝。曲子越唱越欢,茶色变得越来越浓,叶子也逐渐地丰腴招展,像盛开的花朵,散发出绿色的光晕。啜上一口澄碧温润的茶水,再沿着喉管慢慢滑下,不觉唇齿留香。真可谓“斗茶香兮薄兰芷”。

  就这样一勺茶叶加上滚水,盖上壶盖,透过玻璃壶,眼见着小片的叶子如变戏法般,慢慢涨大,直至全部伸展,然后那绿盈盈的色就染了整壶的水。倒进细致的杯里,端起,凑近唇边,袅袅升起水汽不止迷蒙了双眼,也潮湿了面颊,更有一缕淡淡的清香扑鼻而至,不待入口,已然醉了……入口却是另一番感受,初初一口苦涩中带着不舍与眷恋;细细咀嚼口中余味仿佛西施捧心,我见犹怜弃之不舍;慢慢体会唇齿喉间的后味则恰似贵妃醉酒,娇柔却毫不做作。浮想联翩的第一口茶终于喝完了,接下来的一切都顺理成章,直到那茶的绿色已然无踪,方罢,始觉出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意境。香茶在口,任芬芳承载起身心,走出冷秋,走出夏雨,在茶馆中感受小憩的片刻安宁,细品慢饮中把现实生活品成了诗,啜成了画。

  我是个生活在临沧却不懂得品茶的人,饮茶也不讲究茶叶的档次,口渴时为解渴大口地牛饮,孤独时就泡一杯清茶,边看书边品饮,看着杯中的茶叶浮浮沉沉,我常常联想到的是人生――人的一生极少能一帆风顺过一辈子,总是在顺境和逆境中游离, 每个人都想在寂寞的土地上耕耘自己的希望,坚信沙漠里总会有一片绿洲。寻找每一个钟情的目标,然后努力达标。为了换来明天的灿烂一笑,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但是,当你坎坎坷坷跌爬之后,你会顿然领悟:没有昨天的付出,就失去了今天许多的辉煌。尽管路途迢迢,尽管命运多舛,最终,会像茶叶一样落到杯底,去它该去的地方。散发它的幽香,让品茶者认同它的奉献并对其赞不绝口……

  有人说,心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新。是的,一杯临沧新茶在握,细品临沧古今,阳光下,品得出临沧人走向明天的足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茗三味
中国人喝茶,水质与火候最要讲究,除此之外,老茶客「品」起茶来,舌头、上颚、喉头……,无一不动」。要泡壶好茶,上等茶叶跟茶具只是部份要件。根据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整理唐代茶圣陆羽所作《茶经》下卷的记载,中国人泡茶,宜注意几件事:一要有好水,最好的是山泉水,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二要有好火候,要注意辨别汤水沸腾的情况,要控制沸水的势头。也就是说,水质跟火候特别要注意。半杓南零水这些准则在九○年代台湾,依旧被讲究喝茶的人们奉为圭臬。就在北台湾汐止附近山区有渠清泉,每逢假日,爱茶人士总是不辞劳苦,前来取泉。而大台北,乌来附近的几个瀑布,假日常也有茶客驱车前往,瀑布下,取泉水泡茶,也聆听山泉音响,真是无尽惬意。而以炭火煮茶,更被几间著名茶馆列为特色,用来招徕顾客。古今喝茶人对「品水」的灵敏,向来有志一同。郑培凯教授曾引茶圣陆羽的一则故事:有次陆羽路经杨州,碰到他的茶友李季卿,高兴万分的李季卿便说:杨...
· 茶文化―茶文茶诗―月夜品茗
一个清凉的夏夜,我们在蒙山顶上。月亮穿过高高的银杏树,淡淡的照在天盖寺前的庭院中。我们沐着淡淡的月光,和主人一起围坐品茗,谈着茶,谈着月光。山上的风很大,感觉得到茶树“叶叶起清风”的声音。也许是风使我听错了,我好像听见山寺的钟声响起,在这湿润而清凉的空气中,充满着淡淡的禅意。在空灵幽远的夜晚,尤其在仙茶故乡的蒙山顶上,品着淡淡的茶香,伴着淡淡的月光,是我一直向往的境界。品茗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懂得生活艺术的中国人对茶道颇有心得。嘉靖进士陆树声所著《茶寮记》中说,饮茶宜候“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品茶只有在松风竹月之境,幽坐清淡之时,才能得到茶的真味。我不会品茶,也不懂茶经,不懂茶道,但我喜欢喝茶,喜欢喝茶时有一种氛围,一种十分诗意的环境。我想,喝茶的最佳境界应该是:宜在田园。一间茅舍,不一定很大,只要有茂林修竹围绕,便可“独坐幽篁里”;篱笆墙外,再有一条小溪流过。一边品茶,一边倾...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茗器具价亦高
近年来,随着古瓷收藏的兴起,历代茶具也不断在各大拍卖会上出现,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价值,文化气息较浓,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古瓷收藏者的关注和追捧。那么,哪些茶具值得收藏呢?茶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据考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茶叶、茶具的国家。当时的越州、寿州、婺州、邛州、洪州都产茶,同时也产瓷器。唐代最流行的茶具是一种敞口瘦底的碗。在宋人关于茶事的诗中,经常提到“点茶三昧”。如苏东坡的《送南屏谦师》:“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僧惠洪诗:“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这里都把茶艺与茶具相提并论。所谓兔毛斑、鹧鸪斑,则是当时所产、极负盛名的高档茶具,是釉在高温下发生窑变而形成的花纹,在当时是进贡皇室、供上流社会专用的高级茶具。如今,遗留下来的这种茶具,已成为古瓷茶具中的极品。在去年厦门拍卖会上,一件宋代的窑变油滴建盏拍出了1200万元的天价。明代...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语
我与他的缘深缘浅,早已注定在茶的甘冽与清苦之间轻啜一口煮出的碧螺春,余香饶舌,却仍略带苦涩。我想我永远也煮不出子期煮的那茶味儿了。爱上饮茶,是因为子期。以前总觉得茶苦苦涩涩,远不及白开水那般单纯、清冽,直至在苏州上了大学时,认识了子期。子期告诉我水煮到怎样叫“蟹眼一沸”,怎样在“鱼眼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并用竹筷搅动,让茶顺着漩涡涌入水底,再翻滚起来;到“大浪三沸”时,谁已老了,要倒入“二沸”的那瓢水,以保持茶的香纯。子期熟练地煮着茶,我只是痴痴地望着他的侧影,不知是感于他那份专心认真,还是他不怕繁复地为我煮茶。我不明白茶为什么要有这么多讲究,品了一口之后,满嘴甘甜清香,竟无丝毫苦涩,远胜白水的平淡无味。才知了茶的好处。原来茶如女人,要细心体贴地对待,方可领略其细腻的味道,豁然明白了子期对我的那份无微不至的关怀。渐渐迷恋上子期的碧螺春,喜欢看他专心煮茶的样子,喜欢对坐品茗时的那份温馨,其...
· 茶文化―茶文茶诗―壬午清明品茗茶诗会漫吟
(一)世纪新开又马年,茶香鸟语乐无边。柳荫湖畔花如锦,甘作茶人不羡仙。(二)春染西湖柳,心随骏马驰。茶人今又集,再献画书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