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敦煌文学―敦煌:在疾速中归于平静
出发前曾查询过兰州和敦煌当地的气温气候,只道是白天炎热夜晚凉爽, 温差颇大。到了才知我们赶上了难得的天气,雨。我虽喜雨,但旅行中遇上了总不是件愉快的事。所幸的是,那雨也知人意,到兰州的第一宿羞羞答答直落到天明,之后就停歇了。
许是因为雨水的浇灌又兼清晨,在上机场高速的时候就觉得神清气爽许多。其实这一早一晚之间还夹着一个日落清晨,但心底的感觉却是昨夜才见一般,主要是因为那些向日葵,我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它们无限生机的样子,果然不失望。其实有时候成人的感情世界也是颇单纯的,很容易为一点点要求的满足而兴奋。
车在高速上行走时天色微亮,尚有睡意,于是有音乐用来醒脑,是滚石的那盒久负盛名的《英格玛》。音乐疾走在整个车厢里,非常奇妙。后来去阳关时,跑在空旷无人的戈壁滩上就极其怀念这张CD。
高山流水之间个人是极其渺小的,如同高空上看底下的草木。西北航的飞机虽小,时速却比我们预计得要快。倏忽,一个敦煌已是迎面扑来。
敦煌实际上是个绿洲,为党河水泛滥而成,由于是汉朝以来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而成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史书上称“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经济的交流必定裹挟文化的传播。关于文化,著名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再没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就摘这么多,我其实害怕引经据典)。地接西域的敦煌,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敦煌莫高窟因其应运而生。
到敦煌先看莫高,这一点无庸置疑,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当然,在这之前得先解决住、行问题,这两样为旅游的基本保障,就如同衣、食为生存的基本要素。机场出来就有出租车招揽生意,司机姓韩,我们称其韩师傅。先载我们到市区,也不打表,车费却比我们在机场打听来的便宜了1/3,遂决定包他的车。在敦煌大厦甩下行李后,即随了车去莫高窟。
年少时看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文中称,去莫高,一路上会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迭声地喊着“莫高,莫高”。余先生称,他们“声音圆润,如呼亲人”。每看至此,心中总有些忿懑;而此次因为没看见一个金发碧眼,虽不至于让我通体舒畅却也相当满意。
当日游人颇多,但我想其中绝大数的人只知莫高石窟而不知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之总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这些石窟虽规模悬殊,但同在古敦煌郡境内,它们地域相近,内容相同,风格相似,同属敦煌石窟艺术范畴,人们通常将它们统称为敦煌石窟,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莫高为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个,这与其规模最盛大有关――敦煌石窟共计812洞,莫高独占735洞。因几经摧残,兼年久易损,作为景点开放后,已经多了重重限制,最让人遗憾的一个是相机不得入内。
石窟内光线黯淡,除靠近洞口的尚可辨外,其他的都得借助手电筒,但也是依稀可见。因石窟是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之上的,无法精雕细刻,便采用泥塑彩绘和壁画的艺术形式。石窟艺术,彩塑是主体,壁画辅之。彩塑于人工制作的木架为骨,束以苇草,外敷草泥。壁画则有尊像画,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供养人画以及装饰图案。
我是学过十多年工笔画的,不免将目光首先定格在那些画上。从北朝一路行来,这一时期的壁画,四壁上部为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中部为壁画的主要部分,或满壁千佛或佛说法图和千佛,或佛说法图和千佛及释迦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为绕窟一周的金刚力士,或装饰图案。以土红为底色,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穿戴西域式衣冠服饰,面部与肢体采用西域表现明暗的凹凸法晕染。隋前期布局大致继承北朝,经过隋代的探索,唐代臻于娴熟,人物丰浓,肌胜于骨,线描采用的是自由豪放的兰叶描。越过五代、宋,至元朝则采用铁线描、折芦描、游丝描、丁头鼠尾描等多种线描造型,设色清淡典雅,为中原传入的汉密风格。在那石窟里头走,人如穿行在历史中央,不觉有些恍惚,除了双目所及的竟然把其他都撇下了。
……
实在没有能力一一写完。还是看《莫高窟》的时候,佩服余先生的运词能力,觉得能将一个石窟描绘得那么磅礴,待到亲见了,方知还是没有写全。在这里,一个人的感官是不够用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所能看尽,每一个角落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那些保存千年犹不变的色彩是让人心头肃然起敬,这些当真不是标本而是生命。
写不完呐,看且看不完。何况那日开放的不过十个洞,与七百三十五比起来只是区区。
十个洞看毕,意犹未尽。怪开放的洞实在太少,又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幸有敦煌研究院编辑的《敦煌》一书,为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而版。里面收集了所有不对游人开放的洞窟里的精华。终于可以作为一种安慰。
我不知如我者还有多少,但肯定不少罢。游客大多应该跟我们一样只是来看看,明知道未必能学到什么,那一批学习的早就于多年前就离开了,他们可以照相可以描摹,然而我们已不能。我们只能调整不同瞳孔的不同焦距,对准模糊的同一个对象,借助手电筒的微光,选择着自己所要的东西。莫高窟太庞大,它是艺术,是宗教,是历史,也是科学,我们各取所需。
然而对我来说,这四者都太沉重,兼之还有行李,已经背负不起,那么就不背了,总得让自己有个轻松的时候,游山玩水去罢。
出得莫高窟才发现居然又下雨了,这种情况下,为了游人的安全也为保护石窟艺术,莫高窟是不开放的。回过头再看莫高窟,发现它是座山,低低的荒山,静静的,游人若要喧嚣自让它喧嚣去,它照样安静,与别处的山也没什么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